黄河上中游监督执法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0-08-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雒美玲 荆振民 (黄委会黄河上中游管理局)
一、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1.健全了法制体系。
水土保持法颁布7年来,黄河上中游地 区7省(区)强化领导,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法的宣传活动,落实具体措施,逐步建立健全 了法制体系。各省都制定发布了水 土保持法的实施办法或细则,出台了“两费”征收管理办法、方案报告管理办法、行政执法 程序规定、年检制度、方案合格证制度等184个配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从而完善了地方水土保持法规体系,进一步增强了水保法的可操作性,使监督执法工作有法可依,为监督执法 工作制度化、正规化、规范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加强了机构和队伍建设。黄河上中 游地区成立了241个监督机构,占全流域应建机构的80%以上,配备专职水保监督员2040名,兼职水保监督员7469名,并且都已进行上岗培训,已经形成了县、乡、村 三 级监督执法网络。水利部在黄河流域开展了两批执法试点县工作,各省也开展了两批执法试 点县工作,现已有174个地、县全部验收合格。
3.加大了执法力度。在全面普查的基 础上,对生产单位的违法案件进行分类排队,按照先短后长,先大后小,先难后易的原则 ,抓住1~2个典型案件严查到底,做到查处一个大案要案,能够震慑一片、教育一片、宣 传一片的目的。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先后查处了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山西铝厂、宁夏扶贫扬 黄工程、内蒙古蒙达电厂等国家大型企业和水利、铁路等工程违反水土保持法,造成严重水 土流失的案件。
晋陕蒙接壤地区,由于滥采乱挖给资源环境带来新的问题。国务院组织有关部委、流域机构 和 各省(区),严格按照煤炭管理法规清理整顿,接壤地区矿点总数由整顿前的1669处减少到1416处,其中个体采煤减少了120处,取缔了无证开采248处采 煤 点,关闭违反环保标准的矿点107处,河道内无证开采矿点33处,基本做到了有序开采 。
4.确定了重点防治区。按照水土保持法及其 实施条例的要求,通过调研、规划,确定了子午岭、六盘山两个国家级重点保护区和晋陕蒙 接壤地区 和晋陕豫接壤地区国家级重点监督区。各省(区)分别确定了省级重点监督区,明确了重点监 督对象。
二、预防监督执法向纵深发展
1.领导深入基层解决问题。水土保持法颁布7年来, 黄河上中游地 区监督执法部门先后组成多个工作组,深入晋陕蒙接壤地区(简称“黑三角”),晋陕豫接壤 区(简称“金三角”)等检查督促工作,并写出了专题报告。中央有关领导阅后,指示国务 院有关部门和3省领导尽快研究解决“金三角”因黄金开采造成的严重人为水土流失问题。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很快组织3省编制了该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规划》工作大纲。1997 年11月,国家计委、水利部、环保局、煤炭部等部委组成工作组,对晋陕蒙“黑三角”和 晋陕豫“金三角”进行了全面执法现场大检查。7年来,黄河上中游7省(区)共查处各类 违法案件2786起、审批水保方案4275个,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及补偿费2135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保治理资金平均每年达2亿多元。
2.“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人心,环境保护意识增强。水土保持法确定了“预防为主”的方针,通过 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和深入广泛的法律法规宣传,人们逐渐加深了对“预防为主”的认识。如万家寨水 利枢纽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水土流失和对当地自然环境的破坏,在水利行业率先编制了水土保持方案。在自身开发建设区治理的同时,注重同周围的治理相结合, 做到了同当地治理规划相协调、集中连片、形成一定规模,带动当地生态环境的建设。目前 ,已投资700万元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在工程建成时98%的弃渣流失得到了有效的防治 。
3.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神华集团所属的神 府东胜矿区,从企 业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认真执行水土保持法,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确定了“开发促治理,治理保开发”的方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因害设防,分步实施, 重点突破,开展了以水土保持为主的环境保护工作。累计投入水保治理资金达2.49亿元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平方公里,设置沙障3810万米,栽种灌木1583.6万穴 , 种草727公顷,植树15万株。水土保持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风沙危害明显 减轻,仅水源工程清淤一项每年减少费用近100万元,土地复垦利用解决了职工生活必需 的蔬菜、肉、蛋等产品。
陕西省榆林地区,在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的同时,利用征收水保“ 两费”,进行返还治理。各县的水保监督部门,几年来补偿治理面积1.69万公顷, 投资100多万元。都建立了返还治理示范区。
水土保持法颁布7年来,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人口猛增,资源滥采,生态破坏,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在世界上率先走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搞好水土保持之路,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