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积极推进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健康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1-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4-1-13
本站讯(记者孙太旻 通讯员 张来章 张玉龙)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黄河流域总面积3.62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75万km2,涉及5个地(市)22个县(市、区)。近年来,经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已累计完成初步治理面积9600 km2。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仍较严重,预防监督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加强水保预防监督工作,对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保护和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及环境协调发展,造福子孙后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河南省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在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规、政策的基础上,坚持以抓执法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加大宣传教育、"落实三权"力度为手段,以加强规范化建设为保障,以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取得了可喜成绩。不仅水土保持行政执法质量及依法行政水平逐步提高,而且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恶化的局面得以有效控制。先后共征收"两费"3163万元,查处违法案件2054多起,审批水保方案书(表)880项,建立恢复治理示范工程84处,补偿费返还治理经费530万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防治资金(新增部分)4191万,治理人为水土流失面积932.11km2。其主要经验做法是:
--广造声势,大力宣传,为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法营造良好环境
河南省在水土保持法宣传上讲实效,重质量,效果十分明显。首先是明确宣传目的。把提高全社会水保国策意识和防治水土流失法制观念,作为宣传工作的中心任务,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调动全社会力量,搞好水土保持,营造良好执法环境。其次是准确定位。坚持水保法宣传是服务于水保法贯彻实施,服务于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履行。第三,树立了正确的宣传理念。以目的引领行动,以行动提升行业知名度,树立"水保"品牌。第四,依托宣传目的有效整合宣传手段、方式、对象与内容,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水土保持宣传。
在宣传主题上,紧紧围绕"水土流失是中国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主体工程"的宣传主题,坚持执法就是宣传的主张;在宣传措施上,认真做到形式与内容、深度与广度、质量与效果、重点与一般"四结合";在宣传象上,坚持面向领导、面向群众、面向重点区域"三个面向";重点"三大区";在宣传方式上,采取灵活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就水土保持与经济建设、人民生活、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开展宣传,努力使宣传工作贴近实际,贴近群众,求得实效;在宣传内容上,紧紧围绕中央领导讲话精神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预防保护"的主题,在重点治理区注意宣传水土流失危害和治理水土流失的政策、技术与措施;在预防保护区着重宣传预防保护的重要性和造成水土流失的后果;在重点监督区重点宣传水土流失对国民经济、群众生产生活以及开发建设自身的影响,宣传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损坏水保设施造成水土流失应负的法律责任等,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近年来,通过大量印发《水土保持法规汇编》及宣传资料,与电视台联合举办水保法知识竞赛、制作专题节目,请省人大领导发表了电视讲话,在报刊杂志上发表领导署名文章等,使水土保持执法环境明显好转。
一是唤起了社会各界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关注。如:自河南日报推出《防治水土流失、再造山川秀美》专版后,报社就不断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信息反馈。普遍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强化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势在必行。有的读者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且也能体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度的程度;有的读者甚至还提出建议,将关系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有关指标也列入经济发展目标并得到落实等。
二是水土保持国策意识和法制观念得到普遍增强。如:济源市交通局领导参加水保法座谈会后表示,过去修路只知道要做环评,但现在看来公路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同样重要。伊川县在组织宣传车下乡巡回宣传期间,一些群众听完宣传后高兴地说,过去乱开荒、乱弃土给别人造成危害,只能是找找干部去说,现在有法可依了。
三是群众参与、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方面,各地群众依靠法律武器,保卫自己家园、保护自己利益的观念日益增强。如:汝阳县王坪乡的西沟村,蕴藏丰富的铅锌矿资源,有县、乡和个体大小矿点十几处。大量废石、尾矿堆积山坡、沟道,不仅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而且给群众的生产、房舍及防洪构成严重威胁。前几年,村里干部和群众一直向乡、县上访反映,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通过水保法宣传和公布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举报电话,村里直接将此问题反映到省厅,省厅先后三次派出工作组会同洛阳市水利局到现场进行调查,责令有业主的矿点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搞好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止目前,仅省厅就收到破坏水土保持的举报电话31起,接待群众和生产建设单位水保法律咨询27批。
四是监督执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出现了"三少三多"现象,"三少"即不知道什么是水土保持法的人少了,把水保执法收费视为"乱收费"的人少了,执法收费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少了;"三多"即要求了解学习水保法律法规及规范文件的人多了,要求编报水土保持方案、落实防治义务的人多了,要求协调解决执法收费的人多了。
--加强体系建设,规范运行机制,为全面落实好水保法奠定了基础
法规体系、执法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是法规运行的保障系统,是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水行政执法的根本性措施。为此河南省通过狠抓三大体系建设,有效配置整合水保预防监督资源,优化管理结构,充分发挥每一体系的功效及其相互支撑作用,较好地实现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协调发展。
在完善法规体系建设上,自《行政处罚法》颁布后,按照省人大统一安排,先后完成了《河南省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河南省水土保持补偿费、水土流失防治费征收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体系建设。并依法制订了配套的其他规范性文件和贯彻落实"三权一方案三同时"规则的各项管理制度及乡规民约。初步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有效地保障了法律的贯彻实施。
在加强执法体系建设上,省编委先后批准成立了河南省水土保持监督检测站,黄河流域的三门峡,洛阳、郑州、济源四市建立了市级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及所属各县预防监督机构。水保重点县的乡和村配备了1-2名兼职执法人员,并配备了必要的执法设备。多数县在队伍组建上严格执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制度;并制订了岗位责任制、行为准则、目标责任制、奖惩制、错案追究制等规章制度。通过加强行政监督,强化行业自律,引入竞争机制,营造文化氛围,全省各级水保执法环境日益优化,涌现出许多精通水保专业技术和法律的优秀人才,使水保执法队伍逐步走向了高素质的发展轨道。据统计,黄河流域现有专职水保执法人员647名,兼职1542名,管护员1554名。为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水保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技术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上,全省两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及公告工作已于2000年完成,并结合河南省2002年度TM影像,运用GIS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了河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通告图的电子版制作和图集印制工作,对水保执法范围从技术上予以了权威认定。黄河流域大多数县依法划定并公告了禁垦区、泥石流崩塌滑坡危险区。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供了科学依据。按照水利部颁发的《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有关规定,目前,全省已审核颁发了26个乙级、46个丙级水保方案编制资质证书,其中黄河流域有6个乙级、16个丙级水保方案资证,加上四个甲级编制资质单位,基本达到布局合理,技术保障,编制业务供需平衡。为预防监督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有力地促进了"三同时"制度的落实,推进了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进程。
水土保持监测为预防监督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1999年和2001年两次承担水利部下达的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任务,综合运用RS、GIS和GPS技术,并依据水保科研站近20年的土壤侵蚀与观测方面的基础资料,对全省水土流失进行了科学,详实,准确的调查,建立、完善了土壤侵蚀面积强度和图形属性数据库。曾获水利部"全国土壤侵蚀与遥感监测先进单位"的表彰。并结合遥感调查工作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了科学攻关研究,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目前全省已培养出了一支行业内能够独立工作、"3S"技术应用熟练、设备初步完善的监测队伍,先后多次获得全国比赛大奖。此外,2002年,根据本地貌类型、河流水系等自然状况和全省土壤侵蚀强度、类型及分布特点,结合水利部发布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要求,编制完成了《河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实施方案》,将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划分成立了一个总站,七个监测分站,124个治理、保护、监督监测点,黄河流域47个监测点的监测网络体系,目前正在组织建设阶段。
--大力开展试点,积极推动水保预防监督管理工作驶入规范发展轨道
水保监督执法是一项难度大、涉及面广、要求高的新工作,只有以点带面,才能稳妥发展,步步登高。他们先后分四批,在黄河流域15个县(市、区)开展了水保预防监督试点工作。通过分类指导,逐个验收,年年提高,层层推进,总结表彰,及时推广,使试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伊川县还荣获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管理规范化建设先进集体。通过试点,使各级领导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认识普遍曾强,"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战略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并确保了宣传培训常规化、内部监管制度化、队伍建设正规化、执法装备日趋现代化、外部执法行为日益规范化、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目标化、执法目的符合立法宗旨化"八化"目标的顺利实现。通过试点,使全省的水土保持执法工作逐步步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成效显著,为全省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经验。如全省唯一列为国家城市水土保持试点的济源市,按照"建设山川秀美新济源"的总体目标,将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市与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一并纳入全市"五创建"目标。通过政府运作为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建设搭建了强有力的平台,进一步巩固完善了水保监督执法和法规制度体系,为高效开展城市水土保持建设提供了根本保证。目前,该市的试点工作,已显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诱人美景。
--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有效地促进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坚持以查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严格履行"三权一方案三同时"制度,不断开创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新局面。通过实施有选择的重点突破、实行纵向(省、市、县水行政部门)和横向(水行政部门与有关部门)联合、充分发挥各级人大和新闻舆论部门的监督作用、加强信息交流和及时宣传报道成功案例等措施,有效地总结和推广了办案经验,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如"洛-三"、"洛-界"高速公路自恃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省、市、县多次联合执法行为反映冷淡拖延应付,后通过省、地人大的介入,在权力部门强力监督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停止违法行为措施的强大压力下,促使业主按时编报了水保方案并交纳了水土保持补偿费。"洛-三"、"洛-界"高速公路违法案件的顺利解决,突破了高速公路行业保护壁垒,截止目前,高速公路在省内的编报水土保持方案率达98%左右。此外,洛阳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突出重点,全面开花"水保执法方略,重拳出击不履行水保法定义务的公路、矿山、电力等大中型项目,已有10家开发建设项目编报了水保方案并交纳了水保规费,打开了各行业遵法守法的局面。
为巩固执法成果,对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实施有效地动态监管,全面落实"三同时"制度,促进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加大了水保监督检查力度。通过组织多部门联合检查,对开发建设项目及时提出限期整改意见,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依法对"西气东输"项目进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并落实了水土流失防治、规费的缴纳方案,在开发建设单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水保规费征收和合规使用,既解决了水保执法机构普遍存在的执法设备差、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又补充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目前,通过有效执法,加强技术服务,河南省水保预防监督工作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一是监督执法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从农村走进城市;行政管理对象由乡镇企业、个体扩大到采矿、电力、交通、煤炭、冶金、石油、化工及房地产等行业;水保监督执法使单一查处违法案件到方案审批与规费征收、监督检查、水保设施验收、水土流失危害认定裁决及返还治理工程建设协调发展。二是增进了各有关部门的协作关系。先后与省计委、省环保局、财政厅、交通、电力、煤炭等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了稳定的沟通渠道和信任关系,初步形成了各司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防水土流失的局面。
--大力开展返还治理示范,进一步加快人为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为充分发挥返还治理工程效能,省上对其投资体制及建设类型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出"四、六"模式,即四种投资模式:①业主投资型;②多元投资型;③"两费"返还投资型;如嵩县水利局拿出"两费"3万元,在坡面水土流失严重的村,闸沟造地上千亩,群众在返还示范标志碑写道:千年梦想今成真,沐浴党思千亩田。④恢复治理投劳型。如宜阳县采取群众投劳方式连片恢复治理几千亩,并种植了犁枣,经济效益相当显著,深受群众称赞。六类防治工程;即①复垦造地型;②生态旅游休闲型;③公益设施型;④生态小区型;⑤经济开发型:⑥防护型:如挡土墙、拦渣坝、尾矿库、护坡、恢复植被等,都收到了明显效果。所有水土保持示范治理工程,在一定程度上,都为进一步加快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进程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