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再绘塞上江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4-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几场春雨过后,细心的天水市民只要抬头远望市区两面的南北二山,就会惊喜地发现,那漫山遍野曾经裸露着黄土的沟沟壑壑上,那曾经被荒凉覆盖了几百年的洼坡梁峁里,涌动出一片淡淡的绿意,仿佛撒落于黄土之上的翡翠,把小城的春天装点得分外美丽。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以西秦岭为分水岭,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历史上曾因山青林茂、温和湿润,被誉为“塞上小江南”。可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作为市区天然屏障的南北二山,更是千疮百孔,沟壑纵横。
近年来,天水市紧抓河示范区、“长治”工程等一批水保龙头项目,结合创建全国旅游城市和水土保持全国试点城市的契机,大力推进水土保持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三管齐下,使南北二山绿化效果日益凸现。
自1998年,河示范区工程和1999年“长治”五期工程启动实施后,天水市围绕这两项水保重点项目,启动了南北两山“一带三园”和“两带三景区”工程建设。“一带三园”,即在北山建设一条万亩水保生态防护林带和建设西段万亩大樱桃园、中段万亩优质苹果园、东段万亩优质葡萄园。“两带三景区”,即在南山建设万亩水保生态防护林带和万亩水保经果林带以及建设南郭寺生态旅游风景区、吕二沟森林公园风景区和豹子沟珍稀植物园区。他们在坚持治理与开发并举、整体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建成了一大批高起点、高速度、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精品工程,有近10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00年底天水市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城市后,天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设园林化城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彻底改变天水生态环境的设想。南北二山绿化工程作为园林化城市建设和创建最佳人居环境的主体工程驶入了快车道。他们通过调查分析,科学划分了治理区、保护区和监督区,并根据不同地段的特点,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和配置模式。对于基础建设较好的南郭寺森林公园建设,采取反租倒包、招商引资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旅游产业开发;在难点治理区北山,主要以梯田、林果和坝系建设为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和山地果园;在重点保护区红旗山,则调整农业结构,指导当地群众建高效节能日光温室、栽植反季节蔬菜发展高效农业。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城区以南北两山为重点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2.2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控制率由原来的10.84%下降到6.23%,同时天水市顺利通过试点验收,被命名为全国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三管齐下,各方联动,经过近几年卓有成效的努力,如今的南北二山已逐渐形成了三季有果、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雏形,天水市区生态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目前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到13.75平方米,水土流失面积也由1998年的314.3平方公里减少到90.74平方公里,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较1998年减少了一半。
作者:张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