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山西省永和县代表发言:穷县出精品 小县办大事 以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为契机加快水保富民步伐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08-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永和县地处吕梁山脉南麓,晋陕大峡谷黄河中游东岸,境内山峦起伏,梁峁层叠,3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形排列,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梁峁残垣沟壑区。全县国土面积12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5.7万亩,其中坡耕地面积25万亩,占到耕地总面积的70%,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县份之一。   近年来,我县按照中央的安排部署,在国家和省、市水利部门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围绕"脱贫致富、增进福祉"这一主线,坚定"穷县出精品、小县办大事、千方百计谋跨越"的理念,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发扬不甘落后、不畏艰辛、敢于挑战、勇于奉献的"永和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民生水保"战略,不仅使全县穷山恶水的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为重要的是,探寻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水保富民、生态兴县"的新路子,建立起了一套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新机制,塑造出了一种善打硬仗、勇创佳绩的水利人精神,有力地助推了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2010年,永和有幸列为国家首批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我们十分珍惜这一政策机遇,在省市水利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大胆探索,扎实苦干,科学规划,精心施工。投资1487万元,实施了白家崖、刘家庄2处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完成坡改梯建设12500亩,生产道路30公里;同时整合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资金2600万元,完成坝滩联治880亩,栽植水保林31500亩,发展地埂核桃林15500亩,打生产坝102座,挖排洪渠12公里,修路35公里。通过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田变平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民变富了,昔日的荒滩烂沟变成了高产田、生态沟、风景区。具体做法就是科学化规划,做到把坡耕地治理与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促民增收三融合;精品化实施,严把施工、验收两关口;综合化治理,实现区域化整体治理的目标,概括讲就是"321"工作机制:   一、科学化规划,做到三融合   立足永和县情,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大举措,更是促民增收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按照水利部"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 的工程建设要求,科学化规划,做到了"三融合"。   一是把坡耕地治理与改善生态相融合,作为生态工程来抓。由于我县属典型的雨养农业县,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工程规划上,总结和借鉴我县多年来淤地坝建设、坝滩联治精品工程的成功经验,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坡耕地改造的首要目标,注重从根本上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二是把坡耕地治理与改善民生相融合,作为民生事业来抓。我们坚持把民生理念贯穿始终,工程从选址规划、建设施工到投入使用,都着眼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优先选择坡度较缓,近村、近路、近水的地块实施坡改梯工程,实施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同时力求做到当年规划、当年完工、当年造地、当年受益,治理成果当年就惠及人民群众。   三是把坡耕地治理与促民增收相融合,作为致富项目来抓。坡耕地改造可以改进土地质量,提高机械化作业能力,更大程度地发挥土地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工程规划上,我们结合项目区域内核桃栽植历史悠久,群众发展核桃积极性较高的现实,注重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发展效益农业,采取林粮间作的方式,重点发展核桃经济林栽植,高效农作物种植,为农民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品化实施,严把两关口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经济基础极为薄弱,财力状况捉襟见肘,因此我们十分珍惜国家的每一分投入,靠提升质量获得最大效益,靠创建精品赢得发展机遇。坡耕地治理试点工程启动后,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亲自挂帅的工程建设领导组,具体负责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资金配套和后续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精心组织,高位推进,严把关口,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高标准。   一是专业队伍施工,严把施工关。"全县当景区建、工程当景点建"是我县精品化理念的具体体现。工程建设中,我们选用技术过硬、实力雄厚、设备先进的专业施工队伍,精心组织施工,动用各类机械2000台次,上马施工人员近万人次。所有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跟踪指导、现场监管,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确保了工程建设出精品、创一流。   二是群众参与监督,严把验收关。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是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在坡耕地治理工程建设上,我们认真组织培训,把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建设标准告诉群众,专业技术人员验收和群众全程参与,做到"谁的地块谁监督,每个环节都验收"。施工队首先向群众交帐,再让专业技术人员验收。通过群众的积极参与,确保了工程质量,实现了群众满意。   三、综合化治理,实现一目标   为破解财力匮乏的最大制约因素,实现工程建设效益的最大化,我们始终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综合治理为原则,以整合项目为抓手,形成集中开发的强大合力。我们整合坡耕地改造、坝滩联治、经济林栽植、荒山造林四项工程措施,实行田林路配套建设,垣坡沟综合治理,粮果牧合理布局,农林副协调发展,实现了区域化整体治理这一目标。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程的实施,使区域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庄环境、生态环境和谐优美。据监测数据显示,项目区内年流失泥沙量减少90%以上,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7%,提高到现在的 30.54%,流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梁峁起伏的陡坡地和碱滩沟变成了平坦良田,改善了耕作条件,提升了土地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的格局。以白家崖小流域为例,坡耕地治理后亩均增收300-500元,沟川地治理后亩均增收400-700元。同时,3000亩地塄核桃经济林的栽植,为农民长期稳定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社会效益日益凸显。通过坡耕地治理精品工程的打造,拓宽了农民就业渠道,开辟了农民增收途径;普及了生态文明知识,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生态意识;调动起社会各界发展水利的积极性,"民生水保"建设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提升永和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2011年6月17日至18日,全国黄土高原淤地坝安全运用现场会在山西省召开,我县的典型经验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高度赞誉。   今年,从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到最近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犹如一股股强劲东风吹绿了永和这块贫瘠而又充满希望的热土,给我们永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5月20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到永和视察,对我县坡耕地综合治理精品工程的治理模式和大力发展生态水保精品园区的思路给予充分肯定,为全县干部群众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心。"十二五"期间,面对全县坡耕地面积较大、综合治理任务艰巨、治理资金严重缺乏的现状,永和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发扬苦干、实干、大干的"三干"精神,乘势而上,不断超越,坚持生态兴县不动摇,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规模化、园区化发展的思路,整合项目、连片治理,重点实施芝河源头15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利用3年时间,完成坡耕地改造5万亩;实施地埂核桃经济林5万亩;完成沟坝地治理5千亩;营造水保林12万亩。打造出规模更大、标准更高、效益更优的生态水保精品园区。真正实现"建设一个园区、改善一片环境、壮大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标,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成效更多地惠及贫困地区的百姓,成为贫困地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重要支撑。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同志们,如果说我县坡耕地改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的深刻体会就是,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和英明决策;得益于省、市水利部门的全力支持和悉心关爱;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帮助。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陈雷部长提出的 "123456"的总体要求,抢抓国家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历史机遇,坚持民生水保战略不动摇,继续以水保工程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勇于创新,不断超越,为建设一个实力提升、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特色鲜明的绿色新永和而努力奋斗!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