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现场会上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坚持“四抓” 增强“四性”
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重庆市水利局副局长 王建秀
(2009年10月26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与会代表:
大家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水利部新的治水思路的重大创新,是水土保持工作提升地位的重大举措。自重庆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以来,尤其是水利部批准我市实施渝北区徐家沟、永川区大河、万盛区九龙沟、南川区老熊湾等4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以来,我们依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重庆”建设目标,以“森林重庆”为抓手,狠抓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落实,基本遏制了“水流失、土砂化、草枯萎、山垮裂”的现象,出现了溪水变清、荒山变绿、坡土变田、果香飘溢、环境优美的喜人局面,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调研,摸实情,增强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作的针对性
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为群众谋利益,注重建设群众最需要、最急需的项目,在提高治理工作的针对性上狠下功夫。
(一)依据民意,决定项目。我们在深入调查小流域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劳力组织、农田调整、村庄规划等基础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开门做规划”、“入户听建议”等方式,深入到现场和群众家中,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想法和意见作为决策的主要依据,切实做到了拟定的项目措施与群众的企盼相融合。特别是奉献给2009年全国水保会现场的万盛区九龙沟小流域,我们先后组织30多人次深入现场开展基础调查, 摸清了项目区坡耕地多、周边植被较好且紧邻黑山谷风景区实际,为编制集水保科研、产业开发、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规划,为实现水系道路“两横多纵”和“三高”(高标准、高投入、高产出)“三新”(产业新、机制新、布局新)布局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思路,科学规划。我们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市“一圈两翼”发展规划为依据,把小流域治理始终放在全市“一圈两翼”的大盘子中思考,在提出“三江”(长江、乌江、嘉陵江)大流域综合治理目标的基础上,把“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作为小流域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实行山、水、田、林、路、沟、凼、池、房、厕、管线统一规划为目标,运用我市在先行试点的合川区小安溪小流域治理中,以涪江一级支流小安溪为主轴线,由下至上逐步展开,交错布设,突出生态优先的理念,使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的经验,绘制了少则蓄、多则排、污则虑,层层拦蓄的徐家沟等4条小流域规划蓝图。
(三)破解难题,制定标准。为进一步解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要采取什么方法、建设到什么标准、治理到什么程度这一难题,我们坚持群众呼声为第一信息、项目区需求为第一条件、群众满意度为第一标准、实现四大效益为第一追求的“四个第一”,邀请农、林、水、建筑等高等院校和相关部门专家深入现场踏勘,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质清洁、生态优美、条件改善,生产发展”为小流域治理目标,以水系为主线,以行政村为单元,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着力点,以小流域内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的有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为重点,以小流域沟道基本保持自然生态状态,行洪安全,人为活动对自然的扰动和点面源污染在生态系统内承载能力的综合治理为基点,以改善人居环境和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关键,以小流域山顶戴帽、山腰缠带、山脚穿靴的“三带”划分为载体,依次布设小流域“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保护、综合治理、规模发展”综合防治体系的新标准。南川区因地制宜运用新标准,确立了“四沿”(沿城镇、沿江河、沿交通干线、沿水库周围)“四带”(沿城市规划区外围建设风景林带、沿长江两岸建设环湖生态林带、沿交通干线两旁建设水土保持林带、沿区界周围建设绿化屏障林带)战略,为建成“泥不下山、水不乱流”的较完整生态清洁型水土保持生态体系提供了依据。
二、抓融资,搭平台,增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作的保障性
我们按照“整合资源、打捆项目、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以“产业发展,功能完善,村容整洁,环境优美”为中心,整合部门资源,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
(一)政府搭台,部门协作。克服过去水保部门“单打一”的做法,强化大水保观念,采取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关部门联合打总体战的方式,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规划调度,设计安排水保部门负责坡耕地综合整治,水利部门负责人畜饮水工程,林业部门负责发展笋竹果木等产业,交通部门负责通村级公路建设,农业部门负责沼气池建设和面源污染的防治,卫生防疫部门负责改卫改厕,业主经营,从而达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目标。万盛区整合水利、水保、发改、交通、国土等项目资金和业主资金1140万元,在九龙沟小流域建起了水保科技示范园和万盛黑山猕猴桃水保园;永川区整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镇乡资金和村社资金,打造了以黄花梨为主导产业的百里优质水果长廊,项目区年户均增收近万元。
(二)拓宽渠道,引资治理。我们坚持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模式,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各界治山治水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各方面的资金、技术、劳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向治理水土流失方向流动,改变了过去只依靠政府投资和群众投劳的局面,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逐步走上了全社会兴办水土保持的新路子。万盛区水保科技园引进金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黑山茶业公司、源达水利有限公司等3家业主,投入资金几百万元,完善了园区基础设施,配套了园区绿化工程,改良了园区果木品种,增添了园区特色景点;渝北区徐家沟小流域引进以发展农业经济为目标的景天公司,修筑坡改梯114亩,种植柑桔1200亩,配套修建了水系道路、节能、卫生设施,对周边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制定政策,广泛参与。为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组织水土保持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开展水土保持集约化规模化建设、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的前沿调研,了解有利于小流域内群众生产和经济发展,以及大多数群众对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措施或管理措施意愿,制定和运用“二不变”(坡耕地改造后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新栽经果林产权不变)和“三优先”(重点工程项目优先安排工程资金、优先安排新技术和新项目、优先提供优良种苗)等自愿、自组、互助优惠政策,保证了调动镇乡和村社区,以及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永川区大河小流域所在镇乡政府引导和组织群众,建路修池,引水排洪,积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修建沼气池、节柴灶和改厕,防止面源污染;发展特色产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收入,调动群众积极性,确保了建设任务顺利推进。
三、抓治理,促效益,增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作的持续性
我们把增强小流域治理的整体效益始终放在首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增强小流域治理工作的持续性。
(一)坚持流域治理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努力打造“惠民工程”。通过大力实施以水平梯地为主的坡改梯工程和配套完善水利水保工程,营造水土保持林草,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发挥梯地、林草植被等水土保持设施控制和减少面源污染的作用。南川区老熊湾小流域按照“户平2亩菜,人平1亩笋竹,增收5000元”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建成了笋竹、无公害蔬菜、甜玉米等各具特色的种养基地。并聘请技术人员对项目区群众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群众的生产发展能力,促进了项目区群众持续增收。万盛区水保科技园区结合新农村建设,修建便民道路13.72公里,水池40口,排水沟13.47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也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
(二)坚持流域治理与地方产业发展相结合,努力打造“富民工程”。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培育地方优势产业为重点,提高群众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万盛区九龙沟、永川区大河小流域狠抓茶叶、花椒、优质水果基地建设。尤其是九龙沟小流域大力发展娱乐休闲产业,将园区打造成集垂钓、观光、果品、旅游、娱乐、休闲、餐饮、文体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水保园区和休闲公园,项目区群众人均收入增加300元以上。占地1000亩花卉园和200亩休闲山庄的合川区小安溪小流域治理区,已显示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一流的好形象,不仅使大户走上了致富道路,而且带动了群众栽种花木不断增加收入,还是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坚持流域治理与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努力打造“健民工程”。坚持综合治理与点面源污染防治相结合,通过小流域坡耕地整治,改良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有效控制污染源和坡面径流,减少有害物质和泥沙冲入河流水库。渝北区徐家沟小流域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源头控制、过程监测和末端治理”为重点,从农田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和生活污染三方面入手,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及畜禽污染物处理工程。集中点源和修建垃圾处理站、改厕改卫,布设沼气池60座,改造卫生厕所20间,建简易垃圾处理点20处,节柴灶60座。科学选用化肥农药和减少其用量,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量达50%,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达60%,净化水库水质达Ⅱ类水标准,使当地农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居绿色”,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促进了项目区群众身体健康。
四、抓建管,明责任,增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工作的规范性
在小流域治理工作中,我们坚持贯彻落实水利部治水新思路,从实际出发,形成了“健全体系、调研参与、科学规划、宣传执法、技术支撑、竞争立项、规范建设、后续管理”的八步工作法,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标准化促进小流域治理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强化责任,切实落实项目管理。我们不断总结出水利部门负责规划设计、项目镇乡负责项目协调和发动群众、施工队伍负责具体实施的“三位一体”的施工形式,既分工,又合作,齐心协力抓好项目建设与管理。特别是在项目施工和验收环节,工程技术人员在场勘查放线后方可施工,每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每道工序完成后,验收合格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对不合格工程坚决不验收、不付款,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坚决返工。工程竣工后,由承包队伍写出书面验收申请,报由区县水利等部门组成的监督验收组,验收组会同所在镇乡,对照规划和初步设计要求,分流域分地块逐项实地验收,确保合格一处、验收一处。通过强化责任,坡改梯工程达到了田面平整、埂坎稳固,林草植被成活率达到85%以上,坡面水系工程充分发挥蓄排功能,保证了工程质量。
(二)强化约束,切实加强制度建设。为规范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管理工作,大胆试行了市级、区县、镇乡街道三级政府管理水保、水保重点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八条标准和水保工作八步法,水保成绩优劣遴选新一轮项目实施对象的淘汰制、以及具备招投标条件的水土保持项目实行招投标等制度。积极推行项目监理制、区县级报账制、竣工验收制、配套资金承诺制、劳动用工承诺、工程建设公示、建管并重制、治理成果产权确认和后期管护等制度,实现了治理工程建设的责、权、利“三统一”,保证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管理的规范运行。
(三)强化监督,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为巩固治理成果,工程竣工后,由项目区镇乡人民政府与所在村签定工程管护合同书,明确管护范围和义务;制定村规民约,对损坏水土保持基础设施和治理成果的事件严加惩处;建立强有力的行政组织保障系统,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人员责任制和生态管护监督制,确保水土保持工程后期效益能持续发挥;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检查职能,保护治理成果,坚持水保执法与治理工程同步,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我们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项目资金缺口、项目监测体系完善、土地落实难度等方面的主要问题。我们将运用经验和针对问题,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规定,以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为切入点,按照水利部统一部署,从我们的实际出发,坚持以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项目为依托,以开发建设项目监督为重点,以完善制度、强化管理为主要措施,精心谋划,真抓实干,把水土保持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森林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带动相结合,有效推动我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