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山东省水利厅副厅长马承新作“依靠社会力量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4-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依靠社会力量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山东省水利厅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坚持以政策为引导,以效益为驱动力,加强扶持和指导,充分保护水土保持治理开发者的权益,最大限度地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多方面的力量,初步构建起了社会办水保的工作格局。2001年以来,在治理难度越来越大、治理成本不断提高、农民投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全省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一直稳定在2000平方公里左右,保障了水土流失治理的稳步开展。具体工作中,主要突出了“五抓”:
  一、抓规划,为社会办水保布好局、掌好舵。一是搞好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做好宏观指导。根据实际制定水土保持长期和短期规划,将其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作为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山东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1999-2050)》和全省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突出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理念,并对“四荒”治理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作出专项规划,明确具体建设目标、范围、内容、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避免治理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二是做好水土保持治理开发规划设计的帮扶工作,搞好“微观”指导。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山到户,帮助治理开发单位和个人搞好建设规划,在提高效益的同时,注意搞好水土保持设计,避免因开发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通过宏观和微观规划指导,为社会办水保起到良性引导和约束作用,使其始终不偏离有利于水土流失治理的正确方向,始终服从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局。
  二、抓政策,为社会办水保加动力。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水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农业的决定》、《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四荒”治理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地方也从实际出发,制定灵活多样的政策规定。这些政策规定主要体现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保障权益,谁投资、谁建设、谁所有,保护产权、经营权,允许继承和转让。二是奖励补助,单位或个人修建的水土保持设施,只要水保部门验收合格,就根据措施类别分别给予一定奖励。莱芜市对荒山治理的水保林和经济林,每成活一株补助0.1-0.5元,仅此一项2006年市财政就下拨专项资金530万元。淄博市临淄区按每方水补助1元钱鼓励修建小型蓄水工程。三是先治后包,对治理难度大的“四荒”地和水保工程,集体组织治理后再分包、拍卖。泰安、临沂等地组织将间隙地、荒地机械整修成梯田,以每亩100-150元承包给农民,回收资金再用来整地,滚动发展。四是无偿赠送,对地处偏远、效益差、长期闲置的荒地,如半裸岩和裸砂、流沙地,采取无偿赠送或和条件较好的土地搭配赠送,限期开发治理。五是优惠扶持,在整个转让期或较长时期内减免各种税费,优先发放贷款,等等。这些政策的出台,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投身水保治理开发的热情。一大批城里人弃商从农当起了“新型农民”,“大款炒荒山”司空见惯。
  三、抓效益,为社会办水保添引力。坚持走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既注重生态建设,又高度重视经济产出,以科学治理水土流失、优化配置水土资源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调动治理开发积极性。政府和水保部门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帮助治理开发者尽可能获得丰厚利润。一是扶持发展主导产业。引导开发者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环境优势进行产业化开发,发展动植物养殖,建果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观光景点等。淄博市淄川区依托荒山开发培育发展郊区生态旅游和特色餐饮业,几年前境内荒山就拍卖殆尽。据不完全统计,全省仅通过“四荒”开发就已发展大型果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观光景点200多处。二是搞好科技推广。通过宣传、培训等形式,推广应用风力发电、风力提水、节水灌溉、优良树种育苗栽培等实用技术,节约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益。风力提水技术“不用电,不用油,自由淌水到地头”,在全省广受欢迎。烟台市推广果树嫁接技术,荒山野枣迅速改头换面变成了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龙枣、雪枣、梨枣、金丝枣。商河县利用荒碱地发展浅水藕,亩产收入5000元,为全县10万亩荒碱地治理探索了路子。三是搞好信息服务,及时提供农产品供求、旅游观光等信息。济南市政府成立“农村四荒资源开发服务中心”,并开发了“农村四荒资源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莱芜市钢城区组织机关干部从农民手中返租倒包土地,精心栽培优良果树品种,等果树产生效益后再返还给农民。这一包一返让农民看到了治理开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带动了大批农民走上了荒山开发道路。
  四、抓模式,为社会办水保增活力。发掘各具特色而又带有普遍性意义的治理开发模式,逐步推广推开,不断增强发展活力。一是个体大户治理模式。主要是社会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回报社会,搞生态旅游开发。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目前共有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个体大户80多户。二是“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由龙头企业租用农民土地建生产基地,进行高标准治理和规模化开发。如荣成市恒大集团投资1000万元在全市建立了十五处300头以上奶牛的养殖小区,发展草地面积12.5万亩。烟台张裕集团、南山集团等企业,投资上千万元搞坡改梯整治开发。目前我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各类原料基地高达5600多万亩。三是农村合作社模式。通过“政府引导、能人牵头、多户联办”组建,按照“民主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进行管理,共同出资搞治理开发。蒙阴的农村经济合作社、栖霞的水利联合体、苍山县的股份合作社等,很好地解决了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模式下“一家一户想办办不了、村集体想干干不好”的问题。全省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6万个,参与农户超过230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十分之一强。四是政府与企业共建共赢模式。东营、滨州市与胜利油田开展“油地共建”,胜利油田几年来共投入3亿多元用于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五是结合行业搞水保。注重各类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建设生态河道、生态灌区、生态公路、生态矿区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融入各行各业。依托水利工程建设,全省建成各类大型水利风景区42处。2003年启动的全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程,修复破碎山体达3.2万公顷。
  五、抓保护,为社会办水保护好航、守好业。政府及水保部门把维护和保护好治理开发者的正当权益摆在水保工作的的重要位置,当好他们的“代言人”、“保护人”。严格履行合同,严禁合同期内强行变更合同。对个别地方出现的嫉妒开发效益等“红眼病”现象,认真加以解决。政府征用治理成果,按相关规定给予合理补偿。同时,强化监督执法,按照“谁破坏谁赔偿”的原则,对于破坏水土保持设施的,一律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赔偿和修复。
  动员社会力量治理水土流失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课题,我省在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与兄弟省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将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继续扎实做好水土保持各项工作,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不懈努力。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