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经济日报:贵州毕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成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4-1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近年来,贵州省毕节地区在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中,紧紧围绕“治山治水,脱贫致富”的目标,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先后实施了长治工程、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贵毕公路水土保持大示范工程,开展了大规模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全区8县市在328条小流域内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93.37平方公里,完成土石方工程量14372.48万立方米,中央、地方累计投资2.87亿元,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
石旮旯变成致富田
 
  记者在大方县羊场镇桶井村见到村民苟文龙的时候,他正在俯身察看集中覆膜培育的烟苗。“再过几天就可以把烟苗移栽到地里了。这10亩烟苗可是我家的‘绿色银行’。”苟文龙乐呵呵地说。
“2001年底开始,县里搞水土保持工程,把坡地改成梯田,又建起了蓄水池。旱季可以用蓄水池里的水浇地,旱涝保收,再也不用为缺水发愁了。”苟文龙告诉记者,通过租用外出打工村民的闲置地和动手开荒,他去年种了10亩烤烟、10亩玉米和1亩辣椒,烤烟每亩纯收入2500多元,全家纯农业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
“家里原来只有4亩坡地,一下雨土和肥都被冲走了。搞水土保持以前,土层薄、水分不足,种出的烟叶卖不出好价钱。玉米当时亩产只有500多斤,现在超过了1000斤。”苟文龙说。
  大方县水土保持办公室主任胡显令告诉记者,在解决农业生产用水后,桶井村村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在苟文龙的示范带动下,村民转变了种植玉米的习惯,新种植高效益烤烟、辣椒、大蒜等经济作物1200余亩。去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30元,比2006年增收200多元。
  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贫困山区。20年前,毕节地区创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通过大规模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全区较好地遏制了水土流失的局面,提高了土壤的肥力,有效地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2007年,毕节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58元,粮食亩产385公斤,人均基本农田达0.42亩,比1988年试验区创建之时分别增加约10倍、1倍和0.5倍。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毕节的干部群众有这样的共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秩序为基础,发展应该包含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记者在黔西县绿化乡看到,山地上除了栽有桃树等果木外,山腰的石缝里还栽种了藏柏、杨树等水土保持树木。斑茅寨村村支书王明彬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抓住驮煤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机遇,采用生态治理模式:在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退耕还林还草种树“系带子”,坡地种牧草和绿肥“铺毯子”,山下建基本农田“收谷子”,发展多种经营。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大为改善,与原先过度开荒造成的秃头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自2000年以来,驮煤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配套排洪沟、蓄水池和田间便道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坡改梯做到清基砌石、土面回填、梯坎水泥抹顶。黔西县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生态科技示范园和苗圃基地。截至目前,驮煤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6.67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17万余元。
  小流域综合治理带给斑茅寨村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只是毕节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毕节地区始终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的基本农田建设为主线,拦、排、蓄、灌、雨水集蓄相配套,形成了山、水、田、林、路综合配套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重点解决了工程性缺水,大力发展经果林、水保林、种草养畜等绿色产业。
  在乌江干流六广河段的索风营水电站,电厂厂长刘玉刚告诉记者,电站建设坚持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改变了原先在左岸建厂房、易导致植被水土破坏的设计方案,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改为在右岸洞挖,减少废弃石渣百余万立方米。“虽然电站开展的进场公路沿线、堆积体、渣场区和料场区等水土保持工程增加了项目预算,但这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如果忽视电站的水保工程,不但会给下游的电站带来泥沙淤积的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周边的生态环境。”刘玉刚说。
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毕节地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遏制,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有了较大改观。截至目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降到1.58万平方公里,比1988年减少了6个百分点;全区土壤侵蚀强度等级明显降低,强度以上流失面积从占总流失面积的53.1%下降到12.7%;森林覆盖率从14%提高到36%。
水土保持要实现两个转变
 
  20年来,毕节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大,生态脆弱,全区生态环境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虽然完成了应治理面积的43.3%,但未治理的流失面积仍有1万多平方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还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郭孟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全区水土保持工作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心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和对治理成果的管护,对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要坚决依法查处;二是从人工治理为主向自然修复为主转变,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的趋势。
  郭孟卓说,全区要抓住国家启动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机遇,利用小流域治理的成功经验,全面推进全区经果林和生态畜牧业建设。紧扣农业产业化目标,立足于发挥区域气候和水土资源优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和谐的大生态要求,选择优质、高效、生态、适宜的水土保持树(草)种,改变家庭自主经营的传统方式,因地制宜实行土地流转、能人承包、大户治理、公司运作、规模种植、集约经营,力争县市年均建成1个至2个1000亩以上的生态经济型速生坑木林基地、药材基地、经果林基地,促进建成2个至3个规模500头以上的畜牧养殖基地。通过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郭孟卓表示,要抓紧修编完成水土保持规划,落实水利部重点扶持对口支援项目,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政策提供依据。此外,要制定水土保持补偿办法,明确补偿范围、标准和对象等,逐步建立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从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鼓励资源、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领域流动。要强化生态自然修复能力,从坡耕地水土综合整治、特色经果林和农村能源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畜牧业等项目的综合配套上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整治。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