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链接

人民日报 4月18日头版头条:38万平方公里土地生态初步修复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8-04-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全国实施封禁保护的县超过1200个 第二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扎实推进
 
 
  本报贵阳4月17日电 (记者高云才)满眼的杜鹃花,婀娜多姿,色彩缤纷,千姿百态,铺山盖岭,显示出大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奇迹。这就是春天的百里杜鹃生态修复区,该区是贵州省落实科学发展观进程中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百里杜鹃生态修复区位于贵州省大方县和黔西县交界处,天然杜鹃林带宽1―3公里,绵延50多公里,总面积125.8平方公里。指着这层林尽染、一望无际的生态修复区,贵州省副省长禄智明很感慨:“百里杜鹃是贵州西北部次生地带性植被中保存最好的一部分,是迄今为止中国已查明的面积最大的原生杜鹃林,是世界上种属最全的杜鹃博物馆之一。”据悉,百里杜鹃生态修复区,涵养了水源,改善了农民生产和生活的条件,促进了当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所谓生态修复,就是让自然休养生息。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的一种非工程方式。经过数年的努力,我国生态修复取得可喜进展,全国实施封禁的县达到1200个以上。自2001年以来,全国累计实施封育保护面积69万平方公里,其中3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得到初步修复。这是记者在此间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经过连续几年的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对生态修复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生态自然修复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目前,各地封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力度明显加大。去年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青海省把保护“三江源”列为全省的三大工作任务之一,将生态修复与生态移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西藏自治区实施了江河源头地区生态抢救保护行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通过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自然修复,草原植被得到恢复,遏制了土地沙化扩张。
  据悉,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区封禁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在措施配置上大幅度增加了自然修复的比重,治理区生态修复步伐加快。各地在生态修复的政策建设、配套措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生态修复效果将进一步显现。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