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北京4年投入11亿元治理风沙生态明显改善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6-1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明天是第10个“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今天上午,首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本市近期和中期治沙目标:到2008年本市将治理开发沙荒地2万公顷,更新改造现有风沙区林地6.87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林种、树种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沙地生态系统,风沙灾害将得到治理。
首都生态明显改善
据首绿办新闻发言人王苏梅介绍说,北京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自2000年实施以来,已投入11亿元治理风沙,共造林营林237万亩,首都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沙尘危害有所减轻,最近两年春季没有出现严重的沙尘暴天气。去年,北京的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空气总悬浮颗粒物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8%,可吸入颗粒物下降了29%。去年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24天,占全年天数的61.4%,比上年增加21天。据监测,密云水库每年减少泥沙输入量2.4万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饮用水源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风沙已成环境公害
王苏梅表示,风沙危害是目前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为进一步促进防沙治沙工作的快速推进,近期目标是:到2008年治理开发沙荒地2万公顷,更新改造现有风沙区林地6.87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
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防护林体系,建设林种、树种布局合理、景观优美的沙地生态系统,风沙灾害得到治理。重点抓好一批对防沙治沙效果影响广泛的国家级和市级绿化工程,建设好城市绿化隔离地区、平原和山区三道绿色屏障。
提高治沙科技含量
北京治沙的具体措施包括:提高风沙治理的科技含量,根据北京沙区的特点,分别对裸沙快速固定技术、降解型育苗容器的开发与应用、沙地节水抗旱造林技术、园林景观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技术、防沙治沙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调控技术、沙地生态农业技术、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等进行集成配套、完善提高,建立适应北京不同沙区类型的防沙治沙技术体系。开展防沙治沙模式研究与示范区建设。
治沙推进绿色产业
首绿办发言人还介绍,北京治沙推行个体承包造林、管护等方式,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等各类经济组织承包治理。
允许不同经济成分购买沙地使用权,进行治理开发;积极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造林;进一步明晰权益分配制度,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受益;治理者对治理后的沙荒地享有优先开发权,治理开发允许继承与转让。
到2010年北京市发展观光果园1000个。防沙治沙工程将推进绿色产业体系建设进程,发展果品业、种苗业、森林休憩旅游业、花卉和蜂业。京郊果品生产要搞好面积达60万亩的“八带”、“百群”、“千园”建设。
建设北京风沙源监测体系。京津风沙源监测信息系统是一个集土地沙化监测、工程质量监督和效益评价于一体的监测体系。进行沙化土地预警及灾情评估,实行风沙灾害预报工作,把风沙灾害控制在起始阶段。
北京晚报 熊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