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辽宁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曹忠杰主任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25°46′~118°53′,北纬43°26′~53°33′。东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隔江相望,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南、北与河北省和吉林省为邻,辽东半岛及辽西走廊临渤、黄二海。全省行政区划含14个地级市、100个县(市、区)。总土地面积为1.46×105km2
  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关于报送全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会议汇报材料的通知》水保监[2005]30号文件要求,同时也为了与兄弟省市交流一年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经验,交流研讨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推动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健康发展。现将我省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  监测机构设置
  辽宁省监测站成立于1999年,是经省编委批准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于辽宁省水利厅。在批准省站的同时又批准成立了朝阳、阜新、铁岭、鞍山等四个监测分站。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辽宁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去年又成立了大连和抚顺两个分站。经过六年的建设,逐步形成省级监测总站、地区监测分站、市级监测站和重点监测站(点)4级监测机构。现有野外观测场5处,观测小区20余个,监测专职人员100余名。
  另外,经水利部批准,全省已有3个甲级监测资质单位和3个乙级监测资质单位。
  2 人员培训和软硬件建设
   六年来,我站坚持人才战略,每年都派员外出学习,曾参加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的监测人员上岗培训50人次,参加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组织的地理信息系统培训100余人次,同时我省多次组织各市县水土保持站人员学习水土保持监测有关法规和相关应用软件,目前都已达到进行各类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技术要求。
    要开展好监测,必须有完备的软硬件基础,我站现有ARCGIS软件一套、RM软件十余套,硬件有工程扫描仪一台,工作站两台,计算机十余台,大幅面绘图仪一台,在做监测工作的同时,我们也积攒了大量的基础资料,现有全省1:5万地形图一套,全省1:5万DEM图一套,1995年、2000年时相TM卫星遥感数据,全省及各市县大流域的小流域分布图、土地利用图、土壤侵蚀图、河流分布图、坡度图等空间数据等,为我站进行各类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提供保障。
  3 监测工作的开展
  (一)黑土地项目动态监测
  几年来,我站开展了黑土地项目区动态监测,分别在阜新、彰武、西丰、黑山四县建立了监测小区,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在治理经费中按比例提取的监测经费与地方自筹资金相结合的方式筹集。其中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了我省第一个现代化的的水土流失监测小区,小区工程征用土地面积5.0亩,投资26万元。工程建有径流泥沙监测卡口站一处,不同措施坡面径流观测小区7个,卡口站配有先进的径流泥沙自动监测仪。在监测区域内设置自动观测气象站,并在监测小区旁建有用于监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化验分析实验室,且配备了电子天平、烘干箱、通讯设施和采集器皿等监测设备仪器,实现了气象数据、河流径流泥沙数据的自动采集,并可通过网络自动上报县水利局和松辽委。
  (二)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监测
  为惯彻落实中央治水方针和水利部党组的治水新思路,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的通知》精神,辽宁省的新宾、桓仁、宽甸县被列入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试点县”。其中监测评价是试点工作内容之一。针对几个县的实际情况,以及辽东山区生态环境变迁历史,拟定了完整的监测方案,并以此为契机全面开展“辽东山区水土保持生态自我修复研究”,为该项措施能够得以大力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4 数据库建设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现已建成全省及各市、县流域的土壤侵蚀、土地利用、小流域分布、河流分布等数据库。在几年的应用实践中,为有的放矢地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随着水土保持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其它有关资料的不断积累,根据我省实际情况及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编制了《辽宁省河流名称代码》和《辽宁省小流域名称代码》标准。
  5 科研成果
  (一)、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该项研究旨在应用3S技术,以国产GIS软件为平台,开发满足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的信息系统。通过建立水土保持本底数据库,为水土保持及其它项目建设的评估、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等提供基础资料。系统的建成对改变以往简单、粗放的管理形式,做到有的放矢、科学合理安排水土流失防治任务,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管理水平,逐步实现“数字水保”有重大意义。我站目前已按课题组要求,圆满完成指定任务,并于去年通过国家科委的验收。作为项目的参加单位,同时也是示范推广省份,“水土保持管理信息系统”是该项目中的核心内容,现在已完成 1/5万DEM图等高线数字化提取和有关水土保持机构、水土流治理项目、监督执法、水土流失监测等相关信息的采集、汇总分析、链接处理等工作。
  (二)应用3S技术进行全省河道基本情况普查 
  我站还于2003年开展了辽宁省河流遥感调查项目,将全省河流等级细化,包括流域面积10-20平方公里、20-50平方公里、50-100平方公里,以及100平方公里以上新增河流名称的确认,并通过专家审查认定,并完成全省1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流域内水土流失环境普查。包括各河流流域中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等信息的采集和分析,为全省河流水土保持环境评价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依据此次普查所做的《辽宁省河流环境3S集成技术评价研究》课题获得了辽宁水利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次普查是国内首次应用卫星遥感和3S集成技术进行的河流普查,填补了河流普查手段方面的空白。查清了全省河流的数量,详细确定了全省河流的级别和各大流域界线,并对涉及全省及各市、流域水系的河流数量增减、河流源头的变化、从属关系的修正、河流级别数量的划定、流域面积计算、跨境河流、一河多名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和处理,符合全省河流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全省河流的建设和管理。本次成果中所编制的《辽宁省河流名称代码》和“辽宁省河流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初步建立的全省和各市、流域水系等河流信息数据库,为全省河流的规范化、智能化、数字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  下一步工作设想
  (一) 土壤侵蚀及水利设施建设遥感调查
  我站根据水利厅制定的每五年一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的要求,2005年将进行辽宁省水土流失第四次遥感普查工作,根据辽宁水利厅党组的要求,本次调查不仅包括水土流失现状还包括对我省水库、水田、灌区、排灌站等水利基础设施状况进行遥感调查,所以为了满足上述调查内容要求,采用了2米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目前前期工作进展良好。本次遥感调查将为我省今后水土保持及水利设施建设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
  (二)监测网络建设
  宏观决策是通过数据来实现的,而数据应通过监测网络逐级获得。监测网络建设要以省监测总站为核心,根据不同区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河流、水库、国家重点区和大型开发建设区、泥石流和风沙区等,分别设立区域监测站、流域监测站、类型区监测站、河流监测站、水库上游监测站、重点项目监测站。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建设可研报告”和“全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实施方案”,全省“十五”期间计划完善省监测总站,建设6个监测分站,30个固定和临时监测点,构成全省监测网络系统,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
  (三) 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该系统是水土保持智能决策系统。其建设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围绕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治理开发、监测预报、科研、行政管理等工作所需的社会经济、水文气象、地理信息、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基础数据信息。各类数据可形成独立的子数据库管理系统,并通过相关程序进行链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信息处理系统应具有监测信息的读写、输入、接收、统计、计算、分析和传递、反馈、检索等功能。通过对比分析,反映出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和水土保持成果,将作为制定政策、公告的依据。
  (四) 大力开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
  我省开发建设项目多,造成的环境破坏较严重,开展此方面监测不仅有利于准确计算我省每年的土壤流失量还有利于我省监测经费的补充,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我站将对短期大型开发建设项目诸如高速公路、铁路和大型引用水工程等的建设内容、项目分类、占地面积、破环面积、弃土弃渣、规模属性、位置、流失情况,破坏以及恢复治理情况等方面进行监测。
  (五)监测技术方法探讨
  针对监测不同的内容和目的,分别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以“3S”技术为基础,以卫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数据源,结合GPS定位监测,建立以GIS为操作平台的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掌握大、中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况;以不同类型区的小流域、径流试验场作为定位监测小区,结合人工降雨器械野外测试,采用大比例尺的航空遥感影像、数字地形图作为背景值,通过遥感信息、对比小区或人工降雨野外测验信息对比,分析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在不同侵蚀类型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已治理的小流域作为定位监测小区,结合人工降雨器械野外测试,水文站点资料,社会调查,产品产量测试等,进行水土保持各项措施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监测。
  辽宁省水土保持监测站
  2005年9月12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