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段淑怀总工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全市总面积16410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1041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3%。水土流失面积408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已对水源保护造成威胁。
为及时准确地获得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情况,服务于首都生态环境建设,自1999年以来,初步建立了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培养了一支监测队伍,连续六年开展监测并发布了全市水土流失监测简(公)报,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水利部和市水务局领导的大力支持、关怀与指导下,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奉献、积极探索的精神,在区县水保站的认真负责的工作基础上,圆满完成了2004~2005年度制定的目标。
一、年度监测工作主要进展
(一)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建设
1、监测机构设置
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工作机构网络由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监测中心→七个山区(县)水土流失监测站→监测点三级构成,各级监测人员固定,监测工作的职责明确,根据监测任务分别签订责任制。
2、监测(场)点建设
自1999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成立以后,在水利部的指导下和市水利(务)局的大力支持下,依法加强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根据土壤侵蚀区的面积及分布情况,划分水土流失类型区,在各种典型类型区设立地面观测站点,建立坡面径流观测场和沟道控制站观测设施,定量观测坡地和小流域尺度上的径流、泥沙和污染物流失量,量化监测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和水土保持措施的效益。
2004年,根据水利部八片重点治理区工作要求及区县积极性,在门头沟担礼新建坡地径流场径流小区21个,截止目前,北京市在山区10418平方公里(7个山区县,五大流域)范围建成了11个坡地径流场,127个坡地径流小区,14个沟道控制站。
(二)地面观测站点自动化观测系统的完善
为弥补人工观测的不足,以观测水土流失的动态过程,实现坡面径流观测场及沟道控制站数据自动采集、传输、整编入库及分析利用的自动化,2003-2004年,利用两年时间,初步建成了地面重点观测站点(3个坡地径流场23个小区和10个沟道控制站)的自动化观测系统。北京市水土保持自动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图像监视、数据传输、计算机网络和数据管理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进行了科学集成,实现了北京市坡地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参数的自动采集与传输,实现了水土流失发生发展的过程监测。
该系统于2004年正式投入使用,同年10月实现了监测中心对监测站点的数据召测,但是由于部分设备丢失、雷击等原因,该系统运行稳定性较差。2005年汛前,总站组织系统设计及安装公司技术员工与区县水保站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调试,并对有关软件进行了更新,对该系统实施了防雷击工程。2005年汛期,北京市自动监测系统运行正常。
(三)GPS系统建设
截至目前,已为全市七个山区县的水保部门配备了GPS移动接收系统,初步完成市总站GPS基准站的建设,北京山区水土保持GPS监测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四)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的完善
为了推进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管理的自动化,监测中心自2003年初开始设计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完成了需求分析报告、软件的编写和系统界面的美化工作。
2004年该系统历经客户端测试、修改、培训、安装、调试、采集和传输软件的开发、系统网络发布软件的编码和测试、数据录入、上传、检验等阶段,在监测中心、系统设计公司、各区县监测站点和区县水保站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在10月份终于成功运行。
针对该系统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2005年总站组织系统设计公司技术人员对该系统进行了全面完善,追加了测站客户端数据导出、数据安全管理等内容。目前为止,该系统运行状况良好,7山区县2000~2005坡地径流小区观测数据已经全部上传入库。
该系统是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结束了监测数据的人工计算时代,建立了监测点、区县分中心和市监测中心三级数据上报和管理机制,规范了监测数据的管理流程,建立了监测数据库,实现了监测数据的查询、分析、统计等功能。
(五)水土流失定点观测及暴雨山洪调查
1.坡地径流场水土流失观测
观测在降雨情况下,不同侵蚀强度小区、坡耕地及坡地治理措施小区的径流量、土壤流失量及部分污染物流失量。对应的观测指标主要有: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径流量、泥沙流失量、总磷流失量、总氮流失量和CODMn流失量、土壤含水量等。
2004年汛期,各坡度径流场出流情况为:上辛庄16次、石匣7次、大关桥6次、挂甲峪14次、下口7次、清水1次、田寺1次、蒲洼10次、汤河口6次。
2005年汛期,各坡地径流场出流情况为:上辛庄15次(其中自动监测设备采集径流泥沙过程数据41个)、石匣8次(其中自动监测设备获得径流泥沙过程数据55个)、大关桥7次、挂甲峪17次、下口7次、清水2次、担礼7次、蒲洼5次,汤河口4次。
监测人员全部按要求进行了各项指标的观测,及时送达水样进行水质分析、测定,全部完成了各个径流场径流小区及沟道等的全年观测任务。全年数据经由测站客户端输入、区县分中心校核传输,已经全部上传至总站中心数据库。
2.沟道控制站水土流失观测
观测在降雨情况下小流域的水土流失及污染物流失状况,同时根据对比观测来定量说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对应观测指标主要有:小流域背景调查、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径流量、泥沙流失量、总磷流失量、总氮流失量和CODMn流失量等。
2004年汛期,14个沟道控制站均未出流。2005年汛期,14个沟道控制站中上辛庄北沟出流1次,密云长城峪和木头峪各出流1次。
3.暴雨山洪调查
为及时反映水土保持工程效益情况,做好雨后调查和工程效益监测工作,汛前总站给各山区县水保站(科)下发了关于做好暴雨山洪调查的通知。总站和区县水保站在2004年共完成4次山洪泥石流灾害调查,2005年完成1次山洪泥石流灾害调查,每次调查结束后均编写了调查报告。
(六)水土流失监测规范化建设
根据部颁管理办法和技术规程,结合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发展与需要,对以往有关监测规范进行了修订,重新编制了“2005年北京市坡地径流观测场观测规范”,“北京市坡地径流场自动监测小区观测规范”,“2005年北京市沟道控制站观测规范”, “山洪泥石流调查规范”等规范性技术文件,以指导全市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七)水土流失模型研究
与北京师范大学的合作课题研究《北京山区水土流失模型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完成了以下工作:
1.方案设计
根据课题进展,总站协同北京师范大学对模型研究中有关试验进行了相关方案设计,主要方案包括:土壤可蚀性因子方案的设计、养分流失人工降雨试验方案的设计、北京山区坡面小区背景值调查的具体采样方案、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Webgis版的设计方案等。
2.人工降雨试验
在完成人工降雨试验所需设备和植被微型小区的建设及相关前期工作的基础上,2004~2005年主要完成了以下相关人工降雨试验:养分流失人工降雨试验、生物措施因子-砾石覆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人工降雨试验、植被微型小区人工降雨试验的、土壤可蚀性因子人工降雨试验。
3.系统开发、参数确定及试验结果分析
完成了北京山区坡面土壤侵蚀模型计算机系统的界面设计和部分界面设计的内容,完成了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webgis版开发工作。利用石匣小区资料确定了降雨侵蚀力标准,开展了土样分析、养分流失的泥沙样品分析等有关试验结果后续分析工作。
(八)监测成果发布与获奖
从2000-2003年,北京市连续四年发布了水土流失监测简报(公报),2004年继续发布了《2004年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公报》,同时指导7个山区县编制了2004年区县级水土流失监测公报与简报。2005年北京市及区县水土流失监测公报正在编写中。
“北京市水土保持自动监测系统”获2004年度北京市水务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积极开展考察培训与工作交流
由于水土保持监测在水土保持工作领域刚刚兴起,工作开展中有许多困难,而且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为了保持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良好势头,推动监测工作稳步前进,2004~2005年积极开展了考察培训与工作交流。
1.国内外考察学习
为了解国内外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情况,水保总站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赴南非、江西、福建、云南、新疆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在交流经验的同时获得了国内外同行先进的工作理念和模式,极大的促进了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发展。
2.组织培训
主要针对北京市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系统的使用情况,市水保总站在2004和2005年先后多次组织了“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管理系统”、“自动监测设备维护管理”及“小流域控制站设备使用与数据下载软件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来自7个山区县水保站主管站长和监测站点观测人员。大量全面的系统培训对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尤其是自动监测系统的良好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2004年总站组织总站和区县监测人员参加了水利部在秦皇岛举办的“水利部监测人员上岗培训班”,培训班的举办极大的提高了监测人员的理论水平。
3.接待国内外同行考察监测工作
2004年监测中心接待了福建省、四川省、新疆自治区、湖北省、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亚行及东南亚七国等同行对我市水土保持监测的参观考察工作。
2005年,新疆、重庆、福建、山东、台湾、德国等同行也进行了有关考察与交流。兄弟省市及国外同行主要对我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中的重点坡地径流场、北京市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建设情况、水土流失监测技术方法、技术标准以及管理办法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深入考察与交流。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1、成立机构,加强管理
1999年市水保总站成立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规定,为了更好地开展全市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在总站内设置了监测中心。
作为市级监测机构,监测中心负责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的建设、维护和管理;汇总与管理全市水土保持监测数据;对全市各区县监测工作的技术指导、培训和质量认证;公告全市水土保持监测成果。
随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开展,全市七个山区县的水土保持工作站相继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组。各监测组在市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的技术指导下开展工作,负责各区县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建设维护;对各区县水土保持动态进行监测;按照要求上报监测资料和监测报告。
2、注重培训,提高素质
监测机构逐渐健全的同时,加强了对监测技术人员的培养工作。在每年汛期之前,市监测中心举办监测技术培训班,对全市水土保持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监测技术规程、土壤侵蚀原理、监测设备使用等。
另外,市水保总站积极为监测技术人员提供参加国内外技术培训的机会,不断开拓技术人员的视野,提高工作能力。
3、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
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自成立之日起,便十分重视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利用首都的科技优势,提高北京市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科技含量,开展了一系列的横向合作的科研项目,如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的《北京山区水土流失模型研究》,与清华大学合作的《基于3S技术的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与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合作的《密云水库水质污染机理研究》等。
市水土保持工作总站每年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培训和交流活动,拓宽监测科技人员的视野,提供队伍的素质。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水土流失模型的完善与应用
继续加强北京山区水土流失模型的完善与推广应用,以该模型为预报工具,选取抽样方法和网格法两种方法完成北京市土壤侵蚀量调查,最终得到北京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图和合适的土壤侵蚀评价方法。
2、小流域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
在以往生态治理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扩大和完善相关水土流失监测工作。建立小流域生态治理与开发建设项目监测指标体系和监测方法、小流域生态效益监测数据库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参数数据库;对监测数据分析评价,为进行较准确的水土流失预测、配置合理的防治措施和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完善北京市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
主要内容涉及水土保持工程、水土流失、小流域、土地利用、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等方面。逐步形成比较全面、相对完整、应用方便的一个全市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
4、定期发布水土流失监测公报
水土流失监测公报是反映全市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窗口,坚持定期发布监测公报(简报),及时反映全市水土流失状况,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基础数据,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