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杨树江高工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0-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4年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工作紧紧围绕流域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按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的规定和水利部赋予流域机构的职责,坚持“科学、创新、务实、发展”的工作思路,抓好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水土保持基础数据库,以实施重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为突破口,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一、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逐步发展
  在2002年机构改革中,依据《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的规定和要求,按照水利部人事劳动教育司《关于淮河水利委员会职能配置、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方案的批复》(人教劳[2002]3号)精神,淮委正式成立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纳入事业单位机构序列,从事水土保持监测和技术性工作。
  1、2004年,利用全国水土流失遥感资料和淮河流域相关区域1:10万地形图,数字化分割淮河流域各主要支流边界、淮河水系与沂沭泗水系、淮河流域与山东半岛的界线划分,初步建立淮河流域以县为单位分支流、分区、分片水土流失数据及相应的水土流失分级图层库。本次工作所划出的16个主要的支流、片区总面积为13592116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50.1%。土壤侵蚀面积2597659hm2,占流域土壤侵蚀面积的83.8%。其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工程侵蚀面积分别为2442752hm2、140460hm2、14447hm2,分别占流域相应类型土壤侵蚀面积的83.1%、99.8%、86.2%。上游16个支流片区基本覆盖了流域内80%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
  2、随着淮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水土保持信息管理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水保的要求,为实现淮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化管理,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在建立流域水土保持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发了淮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查询与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对数据库具有简单的查询功能和管理功能,而且具有对图形数据库进行GIS分析的功能,能够对属性数据库和图形库一体化管理、能够进行复杂的查询、检索与统计分析,生成各种专题图件,本项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果。
  3、建立适合于区域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模型,实现区域水平的水土流失定期监测预报,最终建立适合流域多个区域的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模型,实现定期监测预报。2004年,选择了沙河上游的昭平台水库库区作为研究区,通过1995、2000、2004年三个阶段遥感影像解译,分析区域近10年的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引进并对模型进行修正,最终建立适合于淮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模型,实现大流域的宏观监测预报。该工作已经完成野外实地调查、布设标桩并用GPS定位、设置周年径流观测断面和大部分土壤、泥沙的分析工作;完成了相关图件的扫描、图形的矢量化和属性数据的录入、数据编辑、投影与坐标系统的转换与标准化、图幅的拼接等工作,初步构建了库区全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年底可望取得初步成果。
  4、2004年与河南省水文局协作,以淮源和颍河源两流域做典型样本区,利用大坡岭和告城水文站资料,采用水文学和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水流、泥沙丰枯周期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根据周期变化规律做出趋势预测。并对水土保持工程年度蓄水效益、年度拦沙效益、次洪水蓄水效益、次洪水拦沙效益做出科学的定量的评价。通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丰枯周期对照得到样本区年降水量、年天然径流量、年输沙量的丰枯周期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定时定性地做出下一个丰枯周期预测,在流域水土保持监测方法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5、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的监测工作稳步推进,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以国家水利重点工程为突破口,稳步向前发展。2004年与江苏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共同完成了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工程的监测工作和入海水道工程水土保持监测总结报告。对正在建设的淮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洪汝河下游河道近期治理工程进行了多次现场监测。开展以水利工程为重点监测工作的同时,努力拓展水土保持监测业务,与山东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共同对泰安抽水蓄能电站工程进行水土流失监测。目前,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正在积极筹划,参与淮河流域以外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时间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是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监测网络系统建设步伐缓慢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矿、企业、城市化进程以及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扰动地表、损坏土地面积不断增加,虽然淮河流域开展过水土保持工作调查和水土流失普查,重点水利工程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已经启动,但尚未建立能覆盖全流域的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加之水土保持工程开展的范围广泛、区域分散、治理措施的配置又十分复杂,使水土流失分布、治理进度、效益、措施保存、水土流失的变化和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及开发建设造成的新增人为水土流失等动态信息难以及时、准确掌握和反馈。目前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与国家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要求和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极不适应。
  2、经费不足,基础工作比较薄弱
  目前,虽然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机构,但是国家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经费投极其有限,从而导致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开展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机构和人员配备不相适应,直接影响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进展;主要体现一是监测预报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备;二是水土流失对水工程影响以及水土保持在防洪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等,缺乏有说服力的监测数据;三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效果监测薄弱。不能满足治淮工作的需要与目前治淮形势不协调。
  3、监测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新的事业,监测工作对很多水土保持技术人员也是一门新学科,很多监测项目涉及到“3S”等多项先进技术,现有的监测人员业务素质相对较差,人员技术素质有待提高,因此要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吸收学历高、有实践经验的人才。监测技术培训要坚持为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服务,坚持与监测实践需要相结合,合理设置基础知识、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培养一批作风优良、业务熟练、技术过硬的监测人才。
  三、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打算
  1、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二期工程尚未启动,淮河流域监测网络建设经费尚未落实,受资金影响,监测场地和监测点无法建设,在现有条件之下,争取多渠道筹措资金,尽快补充和完善监测设施,启动水土流失观测,加强水土保持监测管理体系,建立监测数据报告制度、数据整(汇)编制度和监测机构的内部制度,使水土保持监测管理工作不断向规范化迈进。
  2、逐步实现流域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的全面监测,水土保持作为淮河流域防洪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受到国家的重视,我们将积极争取大范围综合治理同时,认真做好水土保持监测基础工作,抓住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水土保持项目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这一契机,落实重点治理工程的水土保持定位监测,加强重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开展生态脆弱区或水库区的区域监测,加快水土流失数据库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全流域和山东半岛的水土保持全面监测。
  3、建立适合淮河流域实际的土壤年流失量监测模型,开发 “淮河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系统”,逐步实现水土流失监测工作的定量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分析水土流失对淮河防洪影响及加快上中游水土保持建设的必要性,论证上中游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在淮河防洪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水土流失对淮河防洪不利影响的对策,掌握水土流失分布状况,并对水土流失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测,为流域水土保持和防洪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