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动态

宁南水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1-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本站11月3日讯(记者 张金慧)11月2日上午,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院士专家考察团考察了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宁南县水土流失状况和水土保持工作。
    宁南县位于金沙江流域的凉山州东南部,是一个以汉、彝族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县。该县境内沟壑纵横,山高谷深,最高海拔3919米,最低海拔585米,水土流失严重。全县耕地面积18万亩,但靠天收的坡耕地占了60%以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落后的生产条件,制约了全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为1.97亿元,县级财政收入8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元,人均粮食拥有量376公斤。1989年,宁南县被列为国家“长治”工程重点县,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869平方公里,占规划治理面积999平方公里的87%,初步实现了“山变绿、水变清、粮增产、钱增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水土流失治理目标。
    他们的经验之一是,先建水池水窖等小型水利配套设施,以此拉动坡改梯和植树造林等其他水保措施,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6年来,“长治”工程建设不仅使宁南县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而且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过去这里的坡耕地上只能种植玉米、花生和红苕等低价值的农作物,而通过工程治理改成的梯田种上了甘蔗、烤烟、桑树等高产高效农作物和亚热带水果、经济林木,现在甘蔗、蚕桑、烤烟产业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三大支柱。与1989年比,全县粮食产量由5161万公斤增加到6900万公斤,县财政收入由833万元增加到94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83元增加到2356万元。
    院士专家考察团一行来到宁南县大同乡。这里体现了宁南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水池水窖蓄满了水,桑树甘蔗随处可见,层层梯田景色如画。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