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动态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考察组科考第6期简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2-2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遏制三峡入库泥沙
 
保障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常运转的关键,是对长江上游及库周的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减少入库泥沙,而 “化整为零、分而治之、瞄准目标,各个击破”的小流域综合整治,应是治理水土流失最有效的策略和手段,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 太平溪小流域距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仅5km,海拔80~1320m;土壤多为黄壤,质地粗,抗冲、抗蚀性差;植被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治理前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52%。 该流域经过十多年的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效益:与治理前相比,森林覆盖率由23.3%上升到72%,流域径流系数由0.78下降到0.40,输沙模数减少了81.2%,年均减少直接入库泥沙1.53万T;土壤利用率由60%增加到93.5%,土地产出率增长了63倍,农业人均收入由61元增至3297元;1992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水土流失治理被评为优秀工程后,治理成果参加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成果展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好评;水土保持及蓄水减沙效益分析的研究课题获湖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2000年6月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2002年6月又被作为第12次国际水土保持大会的参观现场。 考察组组长、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崔鹏研究员认为,太平溪小流域综合治理不但有效减少了三峡库区的入库泥沙,而且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较快发展,当地群众也迅速脱贫致富。尤其是因地制宜改善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做法颇具典型性,其中以下经验值得总结与推广:① 实施点、线、面综合防治布局。在溪河沿岸建设基本农田,在山腰建设柑桔、茶叶经果林带,在山顶营造水源涵养林,初步形成了以堰塘、蓄水池、沉沙凼为点,以灌、排水渠为线,以基本农田、经果林和水保林为面,点、线、面结合的综合防治布局;② 建立植物、工程、管护三大体系。注重流域植物生态系统和基本农田保障体系的建设;注重沟道治理和小型水利设施的配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注重水土保持工程管护,保障多林种、多层次的植物防护体系和工程体系功能的发挥;③ 确定以改造坡地、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推动治理工作的开展;④ 利用当地光、热、水等资源共建设13个茶场,这些龙头企业中有的按照“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进行优质茶叶的生产、加工与销售,既带动了流域的治理,也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发展;⑤ 自费调整、合理布局民宅村落,在不断完善防治规划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