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动态

福建安溪崩岗区开发性治理的三种成功模式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5-12-0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南方红壤区福建考察组
 
2005年10月13-15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南方红壤区福建科考组对安溪县崩岗侵蚀与治理、茶园水土流失及生态茶园建设等进行了考察。考察组由水利部水保司、太湖流域管理局、长江委水土保持局、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福建省农林大学资环学院、福建师大地理学院、福建省水土保持监测站、福建省龙岩市林科所等9个单位的25位领导和专家组成,考察组由郭廷辅教高、杨学震主任、梁音、潘贤章博士共同率队。
安溪县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位于晋江西溪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3057.28平方公里,辖24个乡镇,406个村(居),全现人口107万。安溪县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业县份,茶叶,建材及竹藤加工是本县的支柱产业,特别是乌龙茶的栽培和生产遍及全县各个乡镇,是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近年来,安溪县紧紧围绕“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培育支柱、全面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实施“工业强 县、茶叶富民”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工业化、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全县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2004年安溪县实现生产总值111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04.3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8亿元,农民人均纯入4574.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435元。
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影响,安溪县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是福建省七大重点治理县之一。安溪县是福建省崩岗分布最多、危害最严重的县份。当地群众流行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安溪遍地是崩岗,山下良田变沙滩,河床高田三尺三,要想高产难上难”。据调查,全县共有崩岗4744处,约占全省崩岗总数的一半,其面积达906.4 hm2。严重的崩岗侵蚀,导致了生态环境恶化,旱涝灾害频繁,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严重制约着安溪社会经济的发展。据调查测算,全县因受崩岗侵蚀危害的农田面积达769.8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8%,其中被泥沙压埋而无法复耕的达173.3 hm2;全县由于崩岗侵蚀而造成水库有效库容损失达650万m3,已被泥沙淤满而报废的水库就有6座。
科考期间,在刘锦川、余文权副县长的陪同下首先考擦了龙门锁蛟水库和榜寨鬼空崩岗治理点、官桥恒美崩岗治理点、仙都崩岗侵蚀区、长垅崩岗治理试验区、金谷三元村茶园水土流失与治理、安溪县茶科所生态茶园建设与中国茶都,然后科考组认真地听取了刘锦川副县长介绍了安溪县水土保持工作情况,就安溪县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问题与干部群众进行面对面的座谈,参加座谈有政府办、农办、水利局、国土局、环保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土办主要领导和群众代表。更为特别的是,安溪县宣传水土保持方面另辟蹊径,以多种方式宣传水土流失危害和水土保持雨生态恢复的好处,以增强全民的水保意识。在14日晚上,安溪县在政府广场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茶都之夜-----绿的呼唤------水土保持专场文艺晚会”。晚会以歌舞、诗朗诵、乐器演奏、武术等多种形式,宣传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中间还穿插着有关水土保持知识、安溪水土保持历史、现状等内容有奖竞猜活动,参与者以中小学生为主,将水土保持的宣传工作活动推向高潮。这在全国还比较少见,给科考组的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长期以来,安溪县把崩岗综合治理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植物与工程、治沟与治坡、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崩岗治理原则,取得了一定成就。据统计,截止2004年,全县累计治理崩岗729处,占全县崩岗总数的17.6%,投入治理资金6840万元。在长期的治理实践中,安溪县总结出了治理崩岗的有效模式,即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园区,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崩岗治理拓宽了思路。
1、变崩岗侵蚀区为水保生态区
是以林(竹)草措施为主的治理模式。按照“上截下堵中绿化”的原则,在沟谷治理则采取必要的谷坊工程。主要是选用抗性强、耐旱耐瘠薄的树、草种,采用高密度混交方式在崩岗侵蚀坡面、崩塌轻微且相对稳定的沟谷及其冲积扇造林种竹;如官桥长垅崩岗侵蚀区,面积24.25 hm2,1990年开始治理,在坡面营造湿地松、大叶相思、杨梅、香根草等混交林草11 hm2,营造后实行全面封禁;崩岗沟谷建土谷坊8座,拦沙坝2座;在沟谷底部、冲积扇种植五节芒、赤宝草等草带2 880m,绿麻竹350丛。由于长期的封禁与管理,治理区的坡面植被迅速得到恢复与改善。植被覆盖度由原来的15%提高到现在的85%,崩岗也逐步趋向稳定或半稳定状态,据试验测算,各种措施拦蓄泥沙达17460m3,土壤有机质由原来的3.8g/kg提高到9.1g/kg。这种模式具有投资省的特点,但见效相对较慢,经济效益较小。对偏远的崩岗侵蚀区较为适用。
 
 
 
安溪官桥长垅崩岗侵蚀区水保生态恢复
 
2.变崩岗侵蚀区为经济作物区
 
对地表支离破碎的崩岗群,采用机械或爆破的办法进行强度削坡,修成梯田种植果树、茶叶或其他经济作物。既可治理水土流失、又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如官桥镇碧一村的郭栋梁先生,1995年开始,把有28处崩岗(沟壑面积12 hm2)的一面坡,面积36.412 hm2,采用挖掘机进行强度削坡,修成水平梯田种植龙眼、油柿、蜜柚、枇杷、荔枝、橄榄等果树1.25万株,并建设了管理房、蓄水池及灌溉管道、排水沟、果区作业道路、养猪场等配套设施,共计投入800多万元,使“晴天张牙舞爪,雨天头破血流”的景象成为历史,昔日支离破碎的山坡已变成今日层层梯田果园。目前,果树已逐步开始投产,年收入可达50万元,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效益将更加显著。该县城厢区的芹德果场1989年用同样办法治理了16处崩岗的17.3 hm2山坡,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支离破碎的山坡变成郁郁葱葱的花果山,年经济收人达80多万元。这种模式投入大、见效快,经济效益显著,老百姓容易接受,对崩岗相对集中的侵蚀区最为适用。
 
 
 
安溪恒美崩岗严重侵蚀区开发治理为生态茶园
 
3.变崩岗侵蚀区为工业园区
 
对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方便的崩岗群或相对集中的崩岗侵蚀区,采用机械把崩岗推平,并配置好排水、拦沙和道路设施,整理为工业用地。如1998年,龙门镇利用国家债券项目,在省道205线旁边的榜寨小流城鬼空崩岗侵蚀区,投364万多元,把40 hm2的崩岗集中区推平,并建2座拦沙坝、1条l990m长的排水沟和1条l km长、10m宽的水泥路。既直接保护了下游的近千亩良田和400多户居民不受洪水和泥沙危害,又增加了7 hm2的农业用地,同时建成了一个33.2 hm2的工业园区。至去年,已有3家外资企业投资4 500多万元在这里落户办厂,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力的转移。这一模式投入大,但回报高且快,适用于交通要道、集镇周边的崩岗侵蚀区。
科考组对安溪县近年来水土流失治理取得的成效,特别是在崩岗侵蚀治理中,形成了三种有效的治理整顿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在治理崩岗侵蚀上拓宽了思路,特别将崩岗治理区开发为工业园区,尽管受到区位优势的限制,但在思路上有创新。在谈会上,就安溪对安溪县崩岗侵蚀与治理的情况、茶园与矿区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专家们指出,崩岗侵蚀尽管面积很小,但侵蚀量巨大,危及人居环境,其治理应给予以重视,在摸清岗侵蚀产流产沙部位、原因、关键技术等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崩岗治理创新。崩岗治理难度很大,治理投入上应该是多渠道的,一方面国家和地方财政要增加,同时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性的治理,是崩岗治理根本思路。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