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蝶舞派潭河——广东增城市派潭河流域治理纪实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11-1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编者按: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改善山丘区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手段,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近几年来,各地因地制宜、不断创新,逐步探索出了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从外部氛围到建设模式、建管机制、实施效果等都取得了明显进展,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认可。本报特别选取广东省增城市、江苏省南京市、北京市门头沟区、浙江省浦江县等4个典型,全面展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源、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以资借鉴。 “好在前几年把石岭围整治好了,今年台风‘尤特’带来的特大暴雨中,我们基本没受灾。”广东省广州增城市派潭镇石岭村村民谭锡琴在向记者讲述今年防御“8·16”特大暴雨的经历时,显得特别激动。 谭锡琴所说的石岭围整治,是增城市实施派潭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项目之一。他说的防洪,也只是该项目的功能之一。 理念:安全 生态 发展 和谐 记者日前骑车沿派潭河绿化道一路北上,只见两岸满眼翠绿、重峦叠嶂,给人最大的感受是,酒店林立,河水清澈,风光秀丽。 记者好奇地问,这里是远近闻名的白水寨风景区,游客多、酒店多,为什么还能保持清澈的河水? 陪同采访的派潭镇水利所黄忠辉解释道:派潭河流域治理遵循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的理念,在解决防洪安全的同时,兼顾生态修复、环境整治与水源保护。流域内的污水,包括酒店污水、景区污水、农村生活污水、镇区污水等都经过处理,达标排放,有效保护了派潭河的水环境。 派潭河地处增城市北部派潭镇,是东江的二级支流,流域面积357平方公里。近年来,随着增城市北部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防洪问题十分突出,洪涝灾害频频发生,流域景观与生态旅游经济不相适应。 针对这些问题,增城市于2008年编制《增城市派潭镇派潭河上游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确立了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的治理理念,并实施一系列流域综合治理项目。 广东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蔡庆说,派潭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基于南方降雨多的特点,在治理重点上,主要突出了防洪安全,同时兼顾生态修复、水源保护、人居环境治理和旅游开发等。 措施:政府主导 部门参与 派潭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涉及水利、农业、林业、环保和城建等多个部门,在政府主导下,各部门通力合作,各负其责。 水利部门作为派潭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力军,在防洪建设上,坚持“蓄、疏、防”相结合的治理思路,根据流域内不同河段的防洪减灾需要,把上游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突出“蓄”的理念。对大封门、七星墩、白水寨、石马龙、牛牯嶂和大汾河等6座小型水库进行加固达标,提高上游蓄洪削峰的能力。中游划分为河道整治区,突出“疏”的理念。顺应河势,对12.74公里不满足过流条件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及简约生态整治。下游划分为防洪安全区,突出“防”的理念。对河道沿岸堤围进行加固达标,改造排涝泵站5座,加固水闸5座,建设排洪渠约15公里。 在保障防洪安全的同时,增城市为优化水生态,又亮出“四板斧”,即保护、治理、修复、减污。 增城市严格保护派潭河道和沿线山体,着力培植水源涵养区,流域内涵养林覆盖率达85%。在生态修复中,坚持“四多四少”,即少用砖头多用石头,少用钢材多用木材,少用彩色多用本色,少用名贵树种多用本土树种,保持生态自然特色。对主要交通道路两旁河道和旅游景区周边水环境进行整治,在清淤疏浚的同时对两岸进行“绿上添花”,在水库加固达标的同时兼修库区景观,让水利设施成为旅游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针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矿形成的深坑,采取了回填复耕、复绿或改建鱼塘和修建景观湖相结合的措施,修复破损的自然生态,既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又增加了生态旅游资源。 流域内实施污水治理,减少污水排放,是增城市实施派潭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一大亮点。 增城市水务局农水科李向荣介绍,增城市建立了村居卫生保洁机制,对农村垃圾进行“村收、镇运、市集中处理”,有效改善了农村脏乱现象,又减少了污染源。目前有7个村已建10座污水处理站。 在东洞村,记者看见村口有一垃圾分类收集点,离垃圾分类收集点约80米左右,有一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池长约30米、宽约10米,分成6格,每格都长满不同的水生植物,可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处理池的末端,有一个直径约50厘米的出口,涓涓清流从出口中流出,这就是该村经过处理后的水,肉眼观察与普通自来水没什么两样,据检测已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东洞村村民黄桂泉告诉记者,自从前几年有关部门布设污水收集管网、建成污水处理站后,过去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景象不见了,河水也变清了,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酒店、景区的污水,又如何处理呢?李向荣介绍,根据酒店和景区的密集程度,分成若干个片区,每个片区建一个污水处理厂,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 在高滩污水处理厂,厂长林土陆向记者介绍,他们通过BOT模式,于2009年投资1600多万元进行建设,并于2010年6月建成投产,目前日处理能力为3000吨,服务范围包括白水寨风景区及多家酒店。 林土陆说:“政府向企业收取污水处理费,然后再转拨给污水处理厂,我们只对政府负责,不用面向企业,省时省力。” 成效:生态优美 激活旅游 由于流域内的污染得到有效的治理,派潭河的水质从Ⅲ类水提升为Ⅱ类水,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优化,促进了动植物多样性,形成良好的动植物生态群落,目前河道的鱼类品种达到30多种。 经过整治后的派潭河小流域,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成为增城市的一张靓丽名片。 2011年11月,全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现场会在增城市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认为,派潭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环境升级、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做法很好。 生态优美,现已成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最大核心资源,每年吸引了近400万游客。 丰富的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白水寨景区建设发展起点。白水寨水电站的主要功能从发电转向旅游,通过水库蓄水、放水,形成一道落差428.5米的瀑布,号称“中国大陆落差最大的瀑布”。他们先后修建了9999级的“天南第一梯”和12公里的登山步道等配套设施,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登山运动及水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景区,并于2011年顺利通过国家AAAA级景区验收,成功将水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资源,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整治后的派潭河流域生态资源丰富,旅游潜力巨大。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及广东省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资源环境与生态保育学会副理事长李定强认为,派潭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综合整治,为破解发展经济与保护水生态的矛盾,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借鉴,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防洪保安全,生态促旅游,旅游活经济,经济润民生,派潭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给这方热土带来新的希望。 中国水利报第341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