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效经验

中国水利报:清水悠悠靓乡村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3-11-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十月的南京,秋色迷人。来到享有“南京小九寨沟”之美名的——江宁区横溪街道石塘竹海,可以看到这里曲径通幽,绿水如碧,村里白墙黛瓦的房屋和村前一溪灵动的河水让人流连忘返。正是这样的美景让石塘村在今年收获了“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的殊荣和“全国最美村镇典范奖”。   人文绿都 打造水美乡村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总面积6582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占64.5%,圩区洼地占24.1%,水面占11.4%。由于丘陵山区面积大,南京也是江苏全省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较重的城市。统计显示,全市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97平方公里,年流失总量266万吨。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表层流失严重,有机质下降,涵水能力减弱。同时泥沙大量淤积,抬高河床,淤积河道与水库塘坝,使其蓄水能力下降,造成洪旱灾害增多、耕地质量下降、面源污染增加,影响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南京市水利局围绕全市“人文绿都”目标定位,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点、线、面结合逐步推进的方式,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水美乡村,凸显了人水和谐的秀美风光。   自2000年以来,南京市已投入专项资金1.7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27平方千米,初步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1条,形成了江宁区石塘、朱门、谷里水库,溧水区环山河、傅家边、九塘,高淳区游子山、“国际慢城”,六合区大泉,浦口区余冲等一批典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其中,从点延伸到线,再从线拓展到面,不仅反映了南京不同类型治理单元的表现模式,更是一个层次推进的全面综合治理过程。   以点作画 画出无限景致   江宁区石塘小流域便是全市最具典型特色的一个点。10年前的石塘村,河道、沟塘淤积严重,是名副其实的“烧饼塘、油条沟”。2005年起,针对石塘村灌排能力严重低下、农村水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水利部门带头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疏浚河道5.7千米,开挖清淤塘坝32座。2007年,江宁区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投、群众参与”的模式,由区政府牵头多部门对石塘村进行集中治理开发,同时吸引了社会企业投资开发旅游资源,使得石塘小流域的居住环境、交通设施、生产条件和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彻底的改善,成功打造了小流域生态、清洁的水环境。   如今的石塘村,清澈的河水像一条条玉带环绕着错落有致的村庄,红色的自行车道和沥青汽车道有序分开,翠竹、绿树、鲜花遍缀房前屋后,如画似景,写意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无限景致。   住在石塘村的老村长程起财介绍,这几年的集中治理,使得这块原本“封闭之地”一下子有了人气。“村子自开发后,我们老两口在家办起了‘农家乐’,每年都能增加好几万元收入,位置好一点的人家年收入十几万不成问题。城里来的人更是羡慕我们这里空气清新、风景怡人。”说话间,程起财的脸上泛起了笑容。   以线勾勒 勾出山水人家   在溧水区的石湫镇,8.7公里的环山河串起了散落在周围的12座水库,从高空俯瞰如同把12颗美丽的珍珠镶嵌在乡野之中。水库周边或层林尽染,或民居古朴,尽显秋日风姿,显得格外宁静。这里便是南京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线”的典型代表。   焦赞石水库是12座水库中的一座,沿着焦赞石水库的岸边行走,改建后的民居透出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面,清亮透彻的水面,与四周的山丘、田野、村落相得益彰,浑然一体。   2012年以来,溧水区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在环山河片区打造山、水、林、田、堤处处成景、步步入画的“水美乡村”,让原本缺乏产业支撑、农民收入低、大多数年轻人外出打工、经常需要帮扶的沿河十几个村庄,统一规划进行农业产业开发和农家乐建设。   以面成像 呈现特色活力   坐落在高淳区的桠溪镇是中国首个“国际慢城”,总面积约50平方公里,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6.19平方公里。2010年,高淳区积极开展以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水质优化为重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先后实施了7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80座塘坝治理清淤、10.6平方公里疏林补密等一系列工程,保障了慢城及其周边400平方公里区域生态用水。在此基础上,桠溪镇还大力发展高效有机农业,打造万亩有机茶、有机食品和生态示范基地,形成了集生态观光、农事体验、高效农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综合旅游观光景区。   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建设,进一步放大了“慢城”生态优势,凸显了慢城特点,也为“慢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的“慢城”已呈现出春有油菜、秋有果的特色景象,水土保持生态理念和“国际慢城”放慢生活节奏的城市形态理念在这里已相融相生。   智者乐水。因水而美的南京小流域依靠集中治理,正破茧成蝶,成就老百姓心中的“美丽乡村梦”。   作者:程瀛 吴卿凤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