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动态

城郊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周建平)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1-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2年1月7日 
 
[关键词] 小流域;水土保持;城郊;治理模式
[摘 要] 为治理水土流失,以东港小流域为例探索出一种成功的城郊型水土保持开发治理模式,即在城市近郊的水土流失区,通过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为突破口,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人口环境容量,使小流域内产业结构逐步由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向以林果业、工副业、旅游业为支柱的方向发展。
 
[中图分类号] S157.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941(2001)10—0039—02
 
    东港小流域是长江水利委员会水保局主持的,为探讨水土保持工作转换机制而开展治理的长江流域首条城郊型小流域,经过1989年至1993年的治理及1994年至1999年的巩固,该小流域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从治理模式到管理体制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全面的探索,该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城郊型小流域开发治理模式研究”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该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1 基本情况
 
1.1 自然条件
 
    东港小流域位于江西省新建县溪霞镇境内,距南昌市24km、昌北机场6km,105国道、昌九高速公路、京九铁路纵贯流域。小流域总面积27.95 km2,属江南低山丘陵地貌类型,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热、水资源充足,多年平均气温为17.4℃,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484.9mm。流域四周为间断的低山丘陵,中部为缓丘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坡度低山区平均为20°,缓丘平原区为7°~10°。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和水稻土,岩石种类主要为花岗岩、片麻岩和砂岩,流域植被主要为针阔混交林,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已演替为次生灌木林或残次林。
 
1.2 自然资源
 
    治理前农地有1261.9hm2,占总面积45.1%,农地中水田883.2 hm2,坡耕地378.7hm2;林地859.8hm2,占总面积的30.8%,其中有林地335.4 hm2,疏林地524.4hm2,森林覆盖率为12%;荒地95.6 hm2,占总面积的3.4%;水面142.5 hm2,占总面积的5.1%;村庄、道路、零星用地等非生产性用地435.3hm2,占总面积的15.6%。治理后农林用地基本没变,但农地中有190.1 hm2坡耕地改为梯地,有林地增至836.4hm2,森林覆盖率增至30%。水面已得到充分利用,荒地已改造完毕。矿产以花岗岩为主,治理前小流域内有小型采石场7个,现为保持水土已全部关闭。治理后有果木林139.3hm2,基本上都是集中连片的,现已花果飘香,人称“百果园”,已成为溪霞风景旅游区的景点之一,每年春暖花开至秋收季节有5~10万人来赏花品果,发展生态旅游前景十分乐观。
 
1.3 社会经济状况
 
    东港小流域跨6个行政村,1988年总人口6593人,有劳动力2961个,粮食总产量为468.2万kg,总产值为314.4万元,人均纯收入335.6元,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粮食生产,产业结构不合理。治理后各业产量产值都有大幅度提高,总产值增至2946万元,增加了8.37倍;粮食总产量增至793.5万kg,增长了69.5%;人均年收入达2710元,增加了7倍;农、林、果、牧、副、渔业占总产值的比例由治理前的45.29%、2.26%、0、19.94%、32.51%、0改变为38.44%、4%、6.33%、24.88%、25.73%、0.6%。
 
1.4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情况
 
    据1988年调查,小流域内有水土流失面积847.7hm2,占山地面积的63%,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坡耕地和部分荒山,流域年土壤侵蚀模数为2500 t/km2,年流失土壤2.1万t。 1989年以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9.3 hm2,其中坡改梯190.1 hm2,造林225.86hm2(其中薪炭林156.76hm2,用材林69.1hm2),栽植经果林139.3hm2,封禁治理194hm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88.3%,治理措施保存率达97%,有效地保护了流域内的水土资源,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0%增加到现在的83%,年保水量433.7万m3,保土1.76万t,年土壤侵蚀模数下降到300t/km2。
 
2 治理开发方略
 
2.1 指导思想
 
    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充分利用小流域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开发利用,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经济果木林为支柱产业的商品生产基地,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城郊型农业生产新格局,提高小流域的人口环境容量,使其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
 
2.2 治理措施的配置
 
    据该小流域四周山地坡度较陡、中部山丘较平缓的特点,在四周较陡的山上以封禁治理和栽种水保林为主,中部山丘上的坡耕地以坡改梯为主,荒山荒地以发展薪炭林为主。根据小流域雨量充沛的特点及部分山地水源不足等具体情况,在该小流域山谷中新建、改造了山塘水库35座,修引水渠5.1 km,建提灌站4座。同时修了乡村公路18km,确保了小流域内生产道路的通畅。
 
2.3 开发措施、形式及投资、投劳情况
 
    为充分利用小流域的水土资源,首先成立了县、镇、村三级管理机构,按照土地集中、集体经营、统一规划、打破村界、确定权属、法律公证、受益分成的办法,通过签订换山协议书、划拨土地协议书,将土地所有权统一收归村委会,在土地权属不变的前提下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以镇、镇村联合或村办、户办等形式办果园,效益分成。其次,落实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县、镇、村层层签订经济合同和目标责任制,在实施治理中制订了《关于义务劳动工决议》、《溪霞镇果业工程管理细则》、《关于兴办镇村林场有关问题的意见》、《水果成熟期联防规则》、《偷摘水果以及其它方面的处罚决定》等一系列村规民约,对治理成果的巩固起了很好的作用。
 
    治理总投资159.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3.1万元,地方配备29.26万元,群众自筹18.43万元,投工折款58.7万元,总投工16.77万个。
 
3 治理开发模式评价
 
    该小流域治理开发模式的实施,使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得到改善,系统功能增强,生态系统自我维护和发展能力提高,生态系统由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3.1 生态效益明显
 
    (1)有林地面积由335.4 hm2增加到836.4 hm2,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30%,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90.1%,有林地面积占宜林面积比例由35%增至90.3%,植被覆盖率由50%增加至83%,林地薪柴产量不断增加,使小流域人口环境容量得到提高,经果林面积不断扩大,进一步保证了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2)坡改梯后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土壤理化性质得以改良。
 
    (3)林地由原来的单一乔木层变为乔—灌—草—地被物结合的复合林层,林地生物量的增加改善了自身的环境。
 
3.2 经济效益显著
 
    治理完成后,10年累计增加直接经济效益2162.08万元。其中坡改梯增加粮食342.4万kg,增加产值178.03万元;造林增产薪柴542.1万kg,增加产值162.6万元;经果林产水果469.3万kg,增加产值563.1万元;改善灌溉面积449hm2,增产粮食938万kg,增加产值975.52万元;此外,现有林地每年林木蓄积量可增加0.5万m3,林木蓄积可年增加产值150万元左右。
 
3.3 社会效益显著
 
    (1)东港小流域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已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辐射效益。到目前为止,东港小流域已接待了全国26省(市)120批(次)2000余人次的领导、专家、学者来此参观。据不完全统计,该小流域的成功经验在长江流域及山东省推广面积已达16.7万hm2。
 
    (2)东港小流域的治理开发为小流域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带来了新契机,溪霞旅游风景区的立足点是生态旅游,每年近十万游人到此旅游是其生态改善的结果。
 
[作者简介] 周建平(1962—),男,江西樟树市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工作。
 
作者单位:新建县水土保持办公室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