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发言

福建省水利厅作典型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2-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创新治理模式 构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福建省水利厅

    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全省土地总面积12.14万km2,山地丘陵面积占土地面积85%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多台风暴雨、山高坡陡、土层薄、土壤抗蚀能力差,加上自然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和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的省情,使福建水土流失具有潜在不稳定性。近年来,我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以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保护水源和改善水质为根本,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努力建设“有水则清、有地则绿”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
    一、防治模式与成效
    按照水利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我省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初步形成了4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一)与重要水源地建设相结合,在水源保护、点面源污染相对严重的地区,以水质保护、水污染治理为重点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如莆田城厢区东圳库区生态清洁流域将水库周边第一重山及溪流两侧做为治理重点,因害设防,构建综合整治模式,着眼于水库集水区的综合生态建设,以水为核心,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开展环库区周边坡耕地果园水土流失整治,修建水平梯田及其排灌系统,大力推广茶果园草生栽培技术,增加地表覆盖,建设保水、保土、保肥的生态果园,在实践中总结出“丘陵山地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生态屏障体系、农用地综合治理体系、生态缓冲带保护体系、人居环境整治体系”四大生态防治体系,把水源地水土保持与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德化县龙门滩水库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经过三年持续不间断的综合治理,初步控制住面源污染,水库的水质主要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龙门滩地表水环境质量从实施前的III类水质年达标率50-70%,提高到II类水质年达标率的90%,建立了较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御体系,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环境,提高并充分发挥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功能。
    (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以保护原生态和水环境为重点开展生态环境型小流域建设。如永春县苏坑镇为永春桃溪的发源地之一,2011年,苏坑镇小流域按照“水清、堤固、园靓、路畅、岸绿、房美”的总体目标,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现代生态茶园建设、景观绿化工程、绿地公园、分散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等项目,扎实推进清洁型小流域治理。目前,共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651.6亩,每年可增加蓄水能力115.4万立方米,保土1.1万吨,土地质量和生产力得到提高,全镇8000亩佛手茶年产值近亿元,茶农每年可从茶叶中收入近4000元。流域内的溪流水质也得到极大改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带动了当地采茶、制茶、品茶以及茶叶休闲观光为一体的旅游业的发展。
    (三)与城镇建设相结合,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好的地区,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开展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惠安县第一大溪流黄塘溪是惠安重要的水源工程和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支撑,2004年,黄塘溪流域启动综合整治,营造“绿脉引导,生态水岸”的滨水环境,创建山水园林特色的生态宜居宜业宜商新城镇,经过治理,上游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沿溪景观生态长廊长达二十多公里,形成“绿回山头,溪清岸固,清水扬波车移景换;三步一树,五步一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在转变提升,跨越发展征程中,青山绿水成为黄塘溪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势,流域人们凭借良好生态作后盾底气十足,随着流域水土流失,溪流整治工作的全面展开,黄塘溪流域成为惠安重要水源地、农业观光、森林生态和宜居宜业宜商的热土地,成为惠安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由水土流失区到惠安新城区的华丽转身,得益于环境支撑和投资拉动,黄塘、紫山等项目区由山区小镇一跃成为惠安经济强镇。
    (四)与造福工程建设相结合,在崩岗分布集中、地质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重点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如安溪县洋坑小流域是我省崩岗侵蚀集中区之一,有崩岗226处,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3.33%,严重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且对下游农田造成危害,“洋坑崩岗跌死虎”成了百姓口中流传的俗语。2006年,我们拉开洋坑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序幕,经过5年多时间,治理崩岗120多处,整治和建设生态河岸5公里,在强度削坡整治的土地上建起30幢两三层高的规划整齐的民房,已集中安置55户崩岗危险区群众到小区居住,崩岗区变为“造福工程”。今后,还规划建设两幢18层的商住楼和65栋别墅,届时将能容纳300户住户1000多人,洋坑全村2200人有一半将在设施完善的小区内生活,免受崩岗之害。此外,还把另一片崩岗整理出的土地承包给当地种养大户进行经营管护和开发利用,目前,已建起了120亩有机茶园和350亩经济林,引进生猪养殖技术,建设大型沼气池,并以管道输送方式为周边85户村民免费提供沼气能源,产生的沼液成为无公害有机肥,形成一个集养殖、沼气、茶叶、经济林、果树、蔬菜等为一体的农业综合示范场,年产值达1100多万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有效保护了水源、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水土保持社会影响力,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往许多严重水土流失区走上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风尚不断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在推进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过程中,我们探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一)分区防治,围绕清水谋水保
    一是在江河上游以及河道两侧水库周边地区加强封育保护,实施小水电、煤气等代薪材燃料生态工程,减少人为活动和干扰,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建设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二是在人口密集、农业和采矿生产活动频繁地区,开展崩岗、茶果园、矿山等水土流失防治工程和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改善生产条件,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广果—草—牧(猪)—沼—菌等与水源保护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畜禽粪便对水源的污染。三是在村落和工业区实施家园清洁行动,关停并转流域排污不合格企业,建立沿溪镇村垃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运体系,设置防护栏,建设流域污水处理站及污水管网,建设沼气池,硬化美化道路,实现面源污染控制。
    (二)多方参与,集中力量办大事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涉及多行业、多部门,关系千家万户,在流域建设中我们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多方参与,共同推进。大多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项目县成立了专项治理领导小组,统一规划流域建设,捆绑整合林业、水利、水保、农业、环保、交通等部门项目、资金,共同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这样既解决了水保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有限问题,也使工程规模、治理效果都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充分运用市场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大户、各类经济实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参与承包经营,建设生态农业,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如仰恩基金会等先后投入数千万资金整治洛江马甲仰恩小流域;黄塘溪沿岸受益企业出资30%参与溪岸整治等等。
    (三)建章立制,强化监管抓预防
    为确保发挥效益,我们在努力抓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同时,也着重加强了工程的管护管理。制定了封禁治理村规民约,明确封山育林的目标、任务、措施、责任等。制定村镇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实施方案,落实村规民约和“门前三包”等制度。以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生态公益林管护员为主体组建专业护林队,形成“镇统筹、村自治、民监督”的护林机制。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严禁超坡度农林开垦和矿产开发,严格执行开发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减少人为造成水土流失及点、面源污染。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促建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城乡居民对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这一诉求出发,我们紧扣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防治水土流失、防控面源污染、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特点,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标语、墙报、图片等宣传载体,深入村镇、企业宣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建设成效,扩大工程实施的社会影响,营造关心、重视、支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良好氛围。开展多形式的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高流域内群众的水保意识。在山区大力开展农民宣传教育,举办茶果农生态茶果园水土保持技术培训班,增加茶果园建设的科技含量,减少因茶果园水土流失而带来的面源污染。
    今年以来,习近平副主席对我省水土保持工作作出“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重要批示,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创新思路,科学规划,综合措施,努力做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广大小流域地区群众建设一个安全、生态、发展、和谐的美好家园。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