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新华社】福建长汀:贫困县走出“绿富共赢”之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21-12-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华社福州12月11日电(记者涂洪长、秦宏、周义)11月底,一只野生小天鹅出现在福建长汀县河田镇窑下村的车田寨晨露庄园中。庄园负责人曾宪富拍照上传网络后,引来了“鸟友圈”的一片惊呼。

  曾宪富是土生土长的河田当地人。2017年,曾是IT行业高级工程师的曾宪富,辞去了他在北京中关村的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开起了庄园。

  时针拨回到曾宪富出生的1977年,当时这样的返乡行为几乎不可理解。“柳村不见柳,河比田更高”,那时的河田因水土流失严重,“逃离乡土”成了更多人的谋生选择。而如今的晨露庄园,占地1700余亩,种满了中草药和生态水稻等,周末和节假日游客不断。

  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人口超过50万的山城长汀,类似的返乡行为已屡见不鲜。

  2016年,作家北村告别16年的都市生活搬回老家长汀。堵车、繁冗的应酬、钢筋水泥之困……这些都是北村告别都市回归乡土的理由,他觉得自己生活的地方虽然变小了,却和泥土亲近了。

  在北村的记忆中,故乡曾经水土流失严重,山上尽是裸露的红壤,“火焰山”成片,寸草不生、生态恶化。而置身今日长汀天蓝水绿、林茂田丰的现实中,有恍如隔世之感。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持续治理,长汀水土流失面积已从1985年的146.2万亩下降到31.52万亩,水土流失率下降到6.78%,森林覆盖率达到80.3%。

  与此同时,当地生物多样性大大提升,全县鸟类从1985年的100余种增加到300多种,维管束植物从110多种恢复到1361种。今年,长汀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长汀县濯田镇的农妇马雪梅对此深有感触。她在1999年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承包治理荒山,如今已成远近闻名的治荒英雄、致富能手。

“当时山上都是裸露的沙土,草木稀疏,一场小雨就足以形成一道道黄褐色‘瀑布’。”马雪梅回忆说,一到晴天,山表温度又会达到70℃以上,能烤熟鸡蛋、晒死树苗。

  20多年来,马雪梅坚持种树养山,看着这一方水土的脾气从“暴虐”变得“温柔”。她承包的荒山如今种着数百亩果林,还建成了生态畜禽养殖基地,年产值超百万元。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9年前,位于长汀县三洲镇的汀江国家湿地公园,在荒山和几近干涸的河床上奠基;如今这里已成为河道水量丰富、珍稀动植物众多的生态宝地。

  三洲镇党委书记汤钦洪说,作为曾经的水土流失重灾区,三洲镇逐步实现了从红到绿再到美的跃升,下一步将依托湿地公园、古村落等资源,推动一二三产相融合,以“绿起来”带动“美起来”“富起来”。

  多年来,长汀坚持修复生态与改善民生、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区域经济、治理荒山与振兴特色产业相结合。“长汀取得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长汀县水保中心主任岳辉说,2018年长汀在全省贫困县中首批实现“脱贫摘帽”,还连续四年获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故乡的变化,不仅让北村选择了返乡,还让他有了新身份——农村电商从业者。河田鸡、山茶油、野生猕猴桃、手工米粉、古法熬制的红糖……在名为“北村自然生活馆”的电商平台上,已有30多种土特产品上线,主打“绿色、健康、原生态”。

  北村说:“常年在乡野田间奔走,不仅让我身体越来越好、心里越来越宁静,而且找到了回馈家乡的途径。我非常愿意为老家的自然生态产品代言,让更多好东西走出去。”

  虽然治理成效显著,长汀仍属于生态脆弱地区。去年,长汀县制定了《龙岩市长汀水土流失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除制定严格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规范外,还把开展系统性生态文明教育写了进去。

  “长汀将通过绿色产业模式、生态补偿机制等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进一步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实现‘绿富共赢’的乡村振兴和革命老区振兴。”长汀县委书记赖进益说。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生态学专家安黎哲认为,长汀的实践对全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启示意义。

  “长汀经验体现了生态治理的中国智慧。”安黎哲说,它为无数饱受水土流失之苦的地区提供了从“生态脱贫”到“生态振兴”的新模式,为致力于探索“绿富同兴”的地区提供了新参考。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