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地区水保生态建设的思考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3-11-1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刘正杰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和减少入黄泥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共建设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1400多座、淤地坝11万多座;在荒山荒坡和退耕地上营造水土保持林1.3亿多亩,人工种草4000万多亩;建设基本农田9700万亩;修建各类小型水利水土保持拦蓄工程400万处(座)。全区初步治理措施面积累计达到18万多平方公里。这些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增产粮食约50亿公斤,生产果品180亿公斤,使1200多万农民解决了温饱和农村生活用水问题,缓解了水土流失区群众的“三料”肥料、饲料、燃料 困难。水土保持综合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黄土高原列入国家“八七”扶贫计划的贫困人口数量已由2300万人减少到1000万人以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保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该区的治理任务还十分艰巨。笔者就新形势下的水保生态建设工作谈一谈自己的思考和想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
21世纪,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应针对新时期生态建设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以黄河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加快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的小流域综合治理,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采取封山育林、封坡禁牧等措施,加快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区域经济、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生态屏障,为治理开发黄河,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支撑和保障。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指导思想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观。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以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为前提,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观。只有建立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规律的合理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发展的关系,按照生态要求发展经济,遵循经济规律管理生态建设。
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的战略布局和重点
根据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强度、植被状况、开发建设项目分布情况等因素,从总体上划分为重点治理区、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在综合防治上应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措施。
重点预防保护区涉及面积13.38万平方公里,包括轻微水蚀区、植被度在40%以上的风沙区、次生林区等,主要分布在植被较好的子午岭、六盘山等林区以及黄河源头和草原区等。该区应以预防保护为主,积极开展封山育林、封坡育草、轮牧禁牧,保护好现有植被。依法保护森林、草原和水土资源,严禁毁林毁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和陡坡开荒,防止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重点监督区涉及面积15.59万平方公里,包括资源开发、建设项目和工矿集中,对地表、植被破坏面积大,人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能源开采为主的晋陕蒙接壤区和以黄金开采为主的豫陕晋接壤区等。该区应加强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管理,严格实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和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制度,尽可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把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造成的水土流失实施恢复治理。对违法案件,依法进行查处。
重点治理区涉及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包括年侵蚀强度大于每平方公里1000吨的水土流失区。近期防治的重点是面积为7.86万平方公里的中游多沙粗沙区,该区主要分布于黄河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泾河与北洛河上游等地区。加强多沙粗沙区治理可为推动西部大开发、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应集中投资、集中精力,猛攻这一区域的治理,千方百计减少入黄泥沙,为实现“河床不抬高”创造坚实的基础。
当前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主要任务
1、加大以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为主的沟道坝系建设力度
以治沟骨干工程和淤地坝为主体的沟道坝系工程,是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沟道发育强烈、重力侵蚀特别严重的特点,采取的一项具有黄土高原特色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沟道坝系工程在防洪保安、蓄水拦泥、淤地增产、供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改善干旱半干旱山区的水资源利用条件,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提高人工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大面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封禁轮牧、保障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推动黄土高原生态整体改善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封育保护,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在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种草的同时,注重和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采取退耕、禁牧、封育等措施,推动黄土高原地区大面积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处理好大范围封育保护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系,按照宜封则封、宜治则治的原则,使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大面积植被恢复和改善有机结合,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战略目标与群众生存、生活、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同步考虑。封禁保护要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水资源开发利用、畜种更新改良与饲养方式改革、生态移民等相结合,确保退得下、封得住、不反弹、能致富。通过试点,探索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技术路线、管理机制和实际效果,为全国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总结经验。
3、深化水土保持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一是继续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等多种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制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工人、干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推广专业队治理和大户治理的经验。水土保持专业队治理是开展大规模生态建设的有效组织形式,而水保大户治理对农村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各级政府和水保业务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指导和引导其发展。加强对大户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的学习培训。落实政策,明晰产权,保护其合法权益。要对专业队和大户治理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按要求进行治理。三是深化水土保持建设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要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试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标投标制,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逐步推行工程报账制。使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各方形成相互制约、相互协作、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机制。四是在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科技攻关的同时,以“3S”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推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技术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黄委水土保持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