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黄河源区水保预防保护监督工程实施阶段成效显著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1-05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黄河源区是我国的高原宝地——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的组成部分。国家将“三江源”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黄河上中游管理局也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了实施期为5年的“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 项目实施三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 (一)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水土保持法》宣传工作,使人们对水土保持的认识和法制观念普遍提高,在源区挖药材、开荒、乱采、滥伐等不注意保持水土、破坏植被的现象得到遏制。同时,部分建设项目业主主动和水土保持部门联系,咨询有关水土保持法律问题,按《水土保持法》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在施工过程中,积极采取防治措施规范了建设行为,尽量减少人为破坏,有力地推进了水保预防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程启动后,依法成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机构并组建完善监督管理队伍,起草制定了水土保持法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法规基础;同时充分利用生态自我恢复能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工作,实现生态自我修复;及时启动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为全方位启动项目区生态修复工程及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大面积开展不同类型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并且划定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预防保护区、重点监督区,为依法做好水土保持监督、预防、治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这些工作的开展,填补了黄河源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的空白,为推动源区水土保持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防治水土流失开辟了新的途径。 (三)工程项目建设对帮助源区人民摆脱贫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项目建设提高了环境的承载能力,缓解了人与自然间相争的矛盾,使长期依靠放牧为主的牧民改变了传统观念,转变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牧业生产趋于合理,大大提高了牧业抗衡于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实施后,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提高了草场涵养水源能力,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初步扭转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为该地区人们提供了一个健康舒心的生活环境;同时提高了草场的生产力,缩短了牲畜的育肥期,提高了出栏率,经济收入增加,牧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改善和提高,从而促进了社会进步。 虽然黄河源区水保预防保护监督工程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但由于该区属纯牧区或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上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作才刚刚起步,执法人员工作经验缺乏,水土保持工作基础较差,人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还很薄弱,新增水土流失仍很严重,加之项目经费严重不足,高素质监督执法和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还影响着水土保执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水土保持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列专题进行深入研究。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 刘应朝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