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生态自我修复给黄土高原带来巨变 圣地延安披绿装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10-08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座座山来一道道梁,黄土高坡是家乡”。伴着悠长的陕北民歌,踏上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的路程。窗外的延安越来越近,记忆中的延安却变得越来越远……看不见昔日那绵延不断光秃秃的山峁峁,只见大片大片的绿色如同一幅长长的山水画卷。   带着心中的感叹,记者走进了延安市生态修复项目区。秋天的阳光照耀在绿油油的山坡上,志丹县张渠乡孟洼村村主任老杨指着山坡对记者说:“过去那儿全部是耕地,现在都退下来了,几年时间草和灌木全长起来了。”记者看到,凡是退耕封育区靠近路边路口的地方都拉上了铁丝栅栏,设立有标志牌,上面写着封山禁牧的乡规民约和乡村封育保护奖罚制度,还有专人巡查,过去陕北随处可见的羊儿满山跑的景象再也看不见了。   沿着一条几乎被沙棘、灌木和蒿草掩盖的小路,记者来到了村民高党杏的窑洞前。主人40多岁,一副典型的陕北农民打扮。“前几年一家四口种了30多亩地,一年四季都在山上忙乎,春季种洋芋,夏季点包谷,种子种上了就盼下雨,雨水好还行,但大多数时候都因为干旱而广种薄收。”追忆往昔,高党杏不胜感慨。实行封育后,高党杏一家只留下近处较好的8亩多地,其余的山坡地全部退耕种草种树,然后在政府的支持下舍饲圈养了500多只羊和2000只鸡,利用家畜产生的肥料种地,使种养进入了良性循环。“现在一家年收入近2万元,收获粮食8000多斤,比过去翻了一番还要多。”   老杨告诉记者,像高党杏这样的农户在他们村很普遍。2000年封育前,全村人均产粮不过300公斤,收入不过800元,现在全村人均产粮500公斤,人均纯收入2000多元。   富了百姓,更绿了荒山。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生态修复如同春风吹绿了圣地延安,沟沟梁梁长满了紫花苜蓿、柠条、沙打旺、沙棘、山杏、山桃和野草。资料显示,生态修复项目实施3年多,项目区林草覆盖率已经由9.94%提高到了70.18%。   陕西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3年4月发布全省封山禁牧令,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全省从南到北各类水土流失类型区,相继开展以封山禁牧、退耕还林为主要内容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全省累计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面积6.16万平方公里,已配套实施面积2071平方公里。   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人们开始摒弃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而精耕细作、配方饲养等科学生产经营习惯初步形成,当地群众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也在发生着变化:“过去我们一年四季没日没夜在坡上刨,与天争与地斗,山越来越荒,人越来越穷。现在地退下山,羊进了圈,我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  (王辛石) 来源:中国水利报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