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不了情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3-0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4年3月3日
带着学生时代的梦想,乘上了西去的列车,由中原经山西到陕北,到了祖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黄土高原腹地,而且被人们称作是中国男人名牌标志(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的天下名洲——绥德。
由于父辈是老一代水土保持科技工作者的缘故,1975年高中毕业后的我,在中原的家乡插队两年之后,因为父亲工作需要而又无法调回原籍,1977年将我转移到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地方,继续履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义务。从此,我与黄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被树为“全国水土保持十大样板”之一的绥德县韭园沟流域,既是父亲所在单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试验流域,也是我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的第二故乡。
作为平原上长大的我,初到陕北黄土高原时有很多的不适应。首先是语言交流上的不适应。如当地人们把“上哪去?”说成是“哪客里?”,把“进城去不去?”称作为“街(gai)里客里不?”,将“知道不知道”说成“嗨哈嗨不哈”等等,等等。很简单的日常用语和问候,却给我弄得丈二和尚,摸不清头脑,常常是苦笑不得。每天到地里劳动时,乡亲们所讲的话和开的玩笑,我几乎是一句都听不懂。起初,我还以为当地的人们都在以外语进行交流呢,慢慢地通过父亲和他单位的同事了解到,原来他们所讲的都是地方方言。后来,村里让我到小学去教书,第一学期我带的是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和全校的体育。由于学生听惯了地方方言的教学方式,加上我对学生管理比较严,学生对我的河南普通话不适应,结果导致期末全乡年级语文竞赛倒数第五名(10多所小学)。乡教育专干不理解,学校领导及同事不知为什么。为此,乡教育专干还专门组织全乡10多所学校的语文老师,到我所在的小学进行观摩教学,通过几节课的旁听和了解,都认为我讲的还不错。最后在学生中深入一了解,原来同学们好多听不懂我的话,又不敢向我提问题,所以导致了以上情况的发生。这件事,直到现在仍是我上山下乡经历中的惟一遗憾。
其次是饮食上的不适应。自己从小到大,在老家三顿饭全都坐在凳子上吃,而陕北农村只吃两顿饭而且大多都坐在炕头上吃。刚开始到陕北下乡,由于村里领导和父亲及单位上同事关系比较好的缘故,经常安排我在农民家中吃派饭,或者偶尔在大队部噌上一顿招待餐。但是,由于生活习惯上的不同,出现坐在炕上吃顿饭,下来以后两腿麻半天的现象。再就是饮食结构上的不适应。在老家,虽然那个年代粗粮多一些,但白面还是经常可以吃到的。到了陕北下乡以后吃的基本上都是些粗粮,而且以土豆为主,什么蒸土豆、烧土豆、山芋丸子、洋芋擦擦、黑楞楞┄┄,本来就没有多少营养的膳食结构,长期食用,怎不让一个长身体的年轻人有吃一顿白面馒头像过年的想法呢!
第三是劳动方式上的不适应。在河南老家下乡时,由于中原大地很少有山路,即使再重的劳动,最多也是用架子车在平地上拉。可是到了陕北下乡就不同了,出门都是山,架子车基本上派不上用场。肩扛、背背、牲畜驮,是当地的主要劳动方式。把种子、肥料挑扛到山上,把收获的希望背驮到家中,用水一担一担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着,对于我这个平原上长大的年轻人来说,还真是不适应。但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和希望,我还是很快地适应了这种劳动方式,在这中间不知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蜕了几层皮……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1978年的初春三月,生产队里组织村民从沟底农户家向山上果园里浇茅粪,我利用星期天时间参加队里劳动的,一方面是为了表现好一些,能够尽快结束上山下乡的生涯,用自己所学知识报效国家;另一方面是为了多挣一些工分,年终好有些分红。所以从早上6点多钟开始挑茅粪,一直干到11点,当地农民半天能够挑上四五担,我却挑了三担就实在累的不行了,而且肩膀上都磨起了水泡泡……
参加农田基本建设让我知道了什么是梯田、什么是淤地坝,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质朴与善良。在陕北上山下乡的三年里,我坚持利用学校节假日不上课的机会,尽可能参加生产队里组织的集体劳动。通过积极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活动,老乡们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修梯田,怎样打坝,耕种要领和收获方法,使我在实践中逐步地懂得了修梯田、打淤地坝的基本常识,并且从施工技术人员那里了解到了它们的作用和效益,知道了梯田和淤地坝对黄土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同时,也通过参加集体劳动,与村民们普遍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由于自己无论是教学还是劳动,都能够尽心尽职,所以也多次得到了学校和村委会的表彰奖励。在同事和老乡们中间,可能是我喜欢助人的缘故,所以大家都特别的关心与呵护我。平时帮我挑水、劈柴、砸碳、洗衣服,每逢节日,不是给我送些好吃的,就是请我到他们家去做客。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善良,他们的帮助,给了我一次次的感动。
纯朴而又可爱的高原人民,长辈与晚辈之情、兄弟姐妹之情、同事之情和师生之情,是我这辈子都难以忘怀之情。这就我是黄土高原的不了情结。即是现在,每当我因工作需要到该流域进行调研、考察和采访时,都能够不时地看到熟悉的面孔,聆听到亲切的问候。
离开了上山下乡的第二故乡,走上了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默默奉献的工作岗位,至今已有二十多个年头。但是,每当我进入梦乡之时,总能够经常回到那终生难忘的地方,去感受黄土高原给我带来的不了情……
来源:中国水利网 3月3日
作者:孙太旻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