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理

人民日报: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教科书”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3-12-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山西隰县生态建设扫描
 
2003年12月4日
 
“地广植被少,荒山荒坡多,水土流失重,人穷经济差”,这曾经是位于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的山西省隰县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自1978年被确定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后,隰县坚持走改善地区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相结合的路子,取得了生态、经济效益双丰收,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教科书”。
“绿了”还得“富了”,发展才有后劲
“三北”工程建设初期,隰县以防止水土流失为出发点,栽植刺槐为主。这种造林模式偏重于生态绿化,而经济效益比较差,山虽然绿了,农民的收入却没有提高———农民造林的积极性没了,林业发展也就失去了后劲。
隰县及时总结教训,因地制宜,制定了“以治山播绿为主攻方向,以治穷致富为主要目标,以治理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林业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生产。这样一来,农民造林的热情高涨,林果业发展迅速,既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使林业植被迅速增加。
据统计,25年来全县完成植树49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11.7%提高到32%;同时,200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和林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3亿元和4664.5万元,分别是1977年的15.6倍和23.2倍。
水、土、林综合治理,农、林、牧协调发展
隰县在建设“三北”工程的过程中,坚持把造林与固土、治水有机地结合起来,走农、林、牧立体开发、综合利用的路子,提高综合效益。
他们坚持做到“规划一步到位,治理一次达标,产业一体开发,水利一并配套”,实施塬、坡、沟综合治理,乔、灌、草适地种植和农、林、牧协调发展。每个工程建设力争做到林业建设与流域建设相结合,做到了“果园上山,沟川造田,荒坡草灌,径流防拦,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实现了造一片林、建一块园、养一方人、富一方民的生态建设目标。
据隰县的林业负责人介绍,在建设水堤高效林果基地工程中,他们对1万亩的残塬沟壑区实行综合治理,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新修循环路10公里,整修条带和地埂15.7万米,栽植优质红富士6万株,优质梨树7000株,营造坡面防护林8000亩,取得相当好的综合效益。
科技推广一小步,农民增收一大步
在生态建设过程中,隰县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加大科技投入。针对十年九旱、风大雨少的气候特点,该县狠抓旱作林业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重点推广生根粉、根宝、蘸泥浆、地膜覆盖等栽植技术,采取阔叶树(刺槐)截干造林技术、针叶林带母土运苗、装塑料袋加水护根等,使造林成活率提高到90%以上。在水果经济林营造上,全县普遍精选树苗,壕底铺上秸秆、杂草、肥料织成的“褥子”,树下盖上地膜做的“被子”,小树戴上塑料袋的“帽子”,大树缠上塑料“带子”,确保了成活率,提高了树木的生长速度。在水果经济林的管理上,全县普及了适时修剪、高接换优、拉枝、套袋和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果品的质量和产量都明显提高。
25年来,隰县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实现了由单一防护林体系建设向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转变,既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来源:人民日报 12月4日
作者:刘鑫焱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