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甘肃定西——“不毛之地”的水土保持之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7-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我们这里啊,以前是山秃、水缺、地瘦、人穷。这些年来,政府教我们修梯田、集雨水、种林草、改圈舍,生活水平强多了。”甘肃省定西市上岘村农民张永恒告诉记者,去年他家4口人承包耕地37亩,其中种植马铃薯10亩,人均纯收入达4200元。
“这主要得益于水土流失的治理。”定西市水土保持局负责人介绍说,该市地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素有“苦甲天下”之称。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是长期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瓶颈”。
立体化治理水土流失
转机始于1983年。当时,定西市的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四县区被列入国务院“三西”(甘肃省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建设重点治理地区,水土保持被列入定西农村经济管理目标的重要考核内容。定西市从上到下,以梯田建设为主体,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合理配套,走出了一条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产条件的道路。
梯田鳞次栉比,像一条条带子飘荡在茫茫天地间。定西市委常委、安定区委书记李旺泽说:“安定区修建了157万亩梯田,移土5亿多立方米。”截至去年底,全市累计修建梯田500万亩,农村人均基本农田近2亩。其中,安定区2003年人均基本农田达到4.58亩,整体实现了梯田化。
“三跑田”变“三保田”
“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穿衣靠救济、用水靠拉送。”这是过去九华沟流域广大农民的生存状态。
为此,定西市建立了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大大提高了拦泥减沙能力。据测算,全市现有的各类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拦蓄泥沙4832万吨、拦蓄径流54424万立方米,减沙效益和减水效益分别达到55%和40%;仅梯田建设一项平均每年可拦蓄泥沙685万吨、拦蓄径流5465万立方米,使广大山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初步改善。由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使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的立地条件和土壤水分的微循环状况。据统计,1982年,定西市粮食总产约4亿公斤;而2008年,粮食总产达到9.8亿公斤。
近年来,定西市因地制宜,确立了以马铃薯、中药材、畜草等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去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5.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36元,人均产粮382公斤。目前,定西市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集中主产区之一,正全力打造“中国薯都”。
记者 李战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