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主流媒体聚焦安定梯田建设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07-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安定讯(通讯员 刘 瑾)5月23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日报、经济参考报等6家新闻媒体记者,深入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凤翔镇响河流域、巉口镇金盆山和龙滩村,就梯田建设、生态环境治理情况进行了专题采访。
安定区历届区委、区政府坚持“水保立区”战略,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发扬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兴修梯田157万亩,农民人均4.2亩,占坡耕地面积的85%,现有梯田每年可拦泥220多万吨,拦蓄径流1800多万立方米,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78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68%,呈现出生态恢复、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的新景象。
安定区坚持“水保立区”战略,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兴修梯田为突破口,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产业带动,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大力推广集雨节灌、全膜覆盖、间作套种、配方施肥等旱作农业适用技术,走出了一条“梯田+水窖+科技=解决温饱”、“结构调整+市场引导+龙头带动=脱贫致富”的具有安定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成功培育了马铃薯、畜草、劳务三大产业,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了水利部“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验收。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介绍说,通过实地采访,深深地感受到安定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十年九旱”、生态环境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因地制宜,坚持不懈,兴修梯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优化了水土资源利用,通过推广地膜覆盖等旱作农业技术,发展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促进了农业增产,增加了农民收入,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人民日报经济部《经济周刊》主编高云才认为:安定区坚持“水保立区”战略,通过梯田建设,壮大马铃薯产业,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安定区的实践证明,兴修梯田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主体工程,是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旱作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是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基础平台,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