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水土保持大事回眸

青海省2014年度水土保持工作亮点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5-02-0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一年来,我们在努力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同时,针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和难点问题,创新思路,积极作为,全力推进,有效促进了全省水土保持各项工作,显现出了六方面的亮点。 1、生态建设统筹推进。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的总目标,决定了水土保持工作必须立足新的、更高的目标,不断推动水土保持建设。在2014年具体落实中,我们统筹推进了三江源区、东部黄土高原区、青海湖流域、黑河流域、祁连山地区的各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预防保护、监督、治理、监测、规划一起抓,积极为加快全省经济发展、构建文明社会打好基础。 2、治理步伐明显加快。今年青海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5.32平方公里,治理面积较上年增加41.58%,治理步伐的加快,有效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奠定了生态基础。 3、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近年来,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成效凸显,得到了省级媒体的广泛宣传和广大群众的高度认可,小流域综合治理遵循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经济规律,坚持把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放在突出位置,带来的不仅是生态效益,更是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综合效益,不仅改善了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群众生活,还促进了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对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成为实现全省“三区”战略和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目标的重要举措。 4、依法治理提升示范。一方面对已经建成的措施优化配置典范湟中县毛尔茨沟流域、干旱浅山水保典范互助西山小流域、引领全省科技水保的西宁市长岭沟小流域、藏区水保典范同仁县南当山流域、清洁型小流域大通县胡基沟流域等典型示范样板,从治理布局、措施优化、管护、示范效应等方面进一步“查漏补缺”,在精益求精上下功夫,提升了生态、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另一方面,培育大通县黑林河、湟中县西纳川等新的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继续突出“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综合治理、沟坡兼治”的特点,瞄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目标,扎实推进“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5、管护经费列入专项。为了全面落实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拦挡工程建设管理和安全运行的若干意见》,在水利厅和水土保持局的共同努力下,首次将淤地坝运行管护经费列入省财政厅下达的2014年水资源专项资金。这一举措将有力促进青海省淤地坝安全运行和充分发挥效益。 6、突出重点立体宣传。一是主动组织媒体做宣传;组织省内主流媒体开展专题采访活动,省级各类媒体相继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报道;《青海日报》刊登了《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 全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厅长署名文章,头版头条刊登了《小高陵,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的水土保持常抓不懈的报道;黄河报整版刊登了《青海长青生态永生》关于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见闻的大篇幅报道。二是依托科普做宣传;组织西宁市小学近1600名学生两次在长岭开展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户外实践活动;部分市县也组织学生开展了水土保持科普教育户外实践活动。编印了中小学《水土保持科普教育知识读本》,制作了《青海小流域综合治理纪实》、《生态公园、绿色长岭》宣传片。三是调动基层做宣传;各州(市)县利用赛马会、物资交流会等活动,采取展板、发放宣传材料、现场知识讲解、手机群发公益宣传信息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提高了农牧民群众水土保持意识,增强了参与生态建设的自觉性。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