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发言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王义处长介绍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经验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6-09-0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神东煤炭集团水土保持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
神华神东煤炭集团王义处长介绍水土保持宣传工作经验
      一、企业概况与自然环境 神东煤炭集团公司隶属于神华集团,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神府东胜煤田的主要开发建设者。拥有千万吨级现代化安全高效矿井15个,总产能超过2亿吨,是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商,主要生产、安全、经济指标达到国内第一、世界领先水平。 神东矿区地处晋陕蒙接壤区,原生环境十分脆弱,干旱少雨,年降雨量360mm,是年蒸发量的1/6;地下水资源缺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9%;风蚀区面积占70%,平均植被覆盖率仅3-11%,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与治理区。
    二、神东水土保持总体情况 1985年矿区开发建设以来,神东面对大规模煤炭开采与脆弱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累计投入水保生态治理资金14.5亿元,治理面积达256 km2,植被覆盖率由开发初的3-11% 提高到60%以上,神东矿区不仅没有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环境破坏,而且使原有脆弱生态环境实现正向演替,在荒漠化地区建成一片绿洲,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走出了一条主动型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道路。 神东摒弃传统煤炭企业“边生产边治理”与“先生产后治理”被动做法,探索出一条以“先治后采、治大采小、采治互动、以采促治、以治促效”为特征的主动型水土保持道路。 从时间角度“先治后采”,在开采之前,控制性治理流动沙地103 km2;在开采之中,及时修复了开采对地表局部生态环境的损伤。 从水平空间角度“治大采小”,对矿区进行大范围水土保持治理,面积达到256平方公里,是开采面积的1.5倍,提升了区域整体水保功能,有效控制了开采扰动对矿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立体空间角度“采治互动”,针对煤炭开采中矿井水、矸石、煤尘三大主要因素,通过采空区过滤净化技术、煤矸置换技术、煤炭采装运全环节封闭技术,结合地面生态修复,有效保护了地表生态环境。 从资金角度“以治促采”,开发建设之初,每开采一吨煤提取 0.45元专项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在全国煤炭系统中率先建立了水土保持资金长效保障机制,累计提取与使用9.5亿元。2009年以来,在陕西境内每开采1吨煤炭提取5元水土保持补偿费,累计提取缴纳26亿元,累计使用5亿元,形成了以煤业发展促进生态治理,以生态治理保障煤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局面。 从发展角度“以治促效”,神东从2006年开始在生态治理的基础上,建设沙棘、野樱桃、文冠果三个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2015年以来,创新了茶园式造林模式,种植水利部推广大果沙棘120万穴,为属地农民增加收入与创新沉陷区治理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区域生态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二)创建了一套“三期三圈”水土保持生态防治模式 神东结合生产影响与自然生态特征,创新“三期”防治理念,在采前大面积高标准治理,增强区域水土保持功能,使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开采扰动的能力;在采中创新井下绿色开采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采后构建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资源持续利用。并构建了“三圈”防治结构,由外向内,渐次增强,动态扩展,依次为: 外围防护圈:针对矿区外围大面积的流动沙地,人工调控植被演替方向与速度,优化草本为主、草灌结合的林分结构,构建了矿区外围宽幅立体生态防护体系224 km2,风沙危害得以根本性控制,将原生脆弱生态系统建成了具有抗开采扰动能力的能力生态系统。 周边常绿圈:针对矿井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的裸露山地,优化水土保持整地技术,建设了 “两山一湾”周边常绿林与“两纵一网”生态长廊20km2。既控制了山地水土流失,又营造了常绿景观。 中心美化圈:创新集成水保绿化、园林景观、生态城镇建设技术,建设森林化厂区、园林化小区12 km2,绿地率达到 35%,人均公共绿地超过 10m2,营造了优美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 (三)打造了一个水土生态资源永续利用的大型煤炭基地 神东通过对矿区水保生态影响规律研究,针对水、土、生态三大问题,建立了资源协同开发与利用的模式。 水资源循环利用:神东将雨水、河道水以及生产废水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变水害为水利。通过水保整地措施拦蓄雨水,使洪水变为灌水;通过建设橡胶坝拦蓄河道水440万m3,使旱季有水灌;通过井下井下分布式水库建设,净化存储矿井水3200万m3,使废水变为灌水。 土地资源修复利用:针对神东采煤造成的裂缝、错台、滑坡等地质环境问题,创新与应用了裂缝封堵种草、错台水保整地、滑坡锚固植树等措施,实现了地质环境保稳定;针对矿区风蚀与水蚀两大因子时空交替侵蚀的规律,采用水土保持与风沙治理措施,每年减少风力搬运移动和进入河沟泥沙约566万t,实现了水土保持减流失;针对排矸场和沉陷区土壤贫瘠的问题,采取覆土复垦、植物复垦与微生物复垦措施,复垦宜林宜田土地4600公顷,实现了土地复垦提质量。 生态资源永续利用:通过大面积高标准实施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工程,增强区域生态功能;通过应用井下超大工作面整体沉降等一系列绿色开采技术,稳定地表生态功能;通过建设以沙棘为主推树种的水保经济林,实现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情况 大柳塔煤矿是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矿井,水土流失面积大、类型多、程度大、典型性强。神东大力开展了水土保持治理与科技示范园建设, 2014年被陕西省水土保持局评为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2015年申请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以来,严格按照园区基础条件、园区基本功能、园区扩展功能、园区管理等四大类评定标准,实施了水土保持治理工程10项,投资7245万元,建成“三区一核”50km2(三区指建设区、生产区,公益区,一核指科普展示核心区),2016年8月国家水利部专家组进行了评审验收。园区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典型性:园区具有三个典型性,即典型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典型风沙侵蚀区和典型大型井工采煤塌陷区。侵蚀类型存在时空交替与重力叠加的特征。时间上冬春季主要为风力侵蚀,夏秋季主要为水力侵蚀;空间上风沙区主要为风力侵蚀,丘陵沟壑区主要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主要特征是井工采煤沉陷,神东可采煤煤层厚4-7米,距地表60-200米,采后三带(冒落带、裂隙带、下落弯曲带)特征明显,地表平均沉降2-3米,呈整体下沉,对地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具有较大影响。 科技性:园区开展了30多项水土保持技术研究。2006年以来,以神东为主体参与研究的《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等 4项水保生态科技项目分别于2008年、2012年、2014年、201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丛枝菌根在西部煤矿区土地复垦理论与应运研究》获得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生态环境勘察中的外生菌根菌丝野外原位动态监测方法》等水保科研项目获国家专利3项;组织实施了《晋陕蒙接壤区沉陷区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等2个国家水土保持课题研究,为沉陷区生态修复与矿区生态系统功能优化奠定了技术基础。获神华集团、神东煤炭集团科技进步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30篇、毕业论文18篇。 示范性:园内建设了鱼鳞坑、各类护坡等13项水保整地工程示范;沙网沙障等7项风沙治理工程示范;沙棘、野樱桃、文冠果等8类植物品种示范;植物根系监测、风蚀监测、径流监测等3项水保科普示范。建设了3S水保生态信息管理系统和自动化水保生态监测系统,对气象、风蚀、水蚀、水质等进行监测,实现水保监测管理的实时、快捷、信息共享。园区内设有水保宣传展板60多块,宣传内容涉及建设历程、治理措施、水保科技、治理成效等。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在示范园区拍摄《大地修复师》,央视10套进行了科普宣传。中央、陕蒙两地省(自治区)、市县(旗)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各级网络媒体先后前来示范园采访,每年播出园区新闻达30余条。附近中小学生、地方企业员工以及社会各界每年约1000人次前来园区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 神东公司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充分发挥神东央企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影响力,以强化水土保持宣传和教育工作。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全面推进矿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开采一次性煤炭资源,建设持续稳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沉陷区水土资源,大力营造永续利用的生物资源,实现“水、土、生态”资源的协同保护与开发。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