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河南省水利厅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3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加强生态建设 创新工作机制
 
促进丹江口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全面发展
 
---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实施情况汇报
 
 
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谷来勋
 
(2009年10月31日)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涉及我省南阳、洛阳、三门峡三个市的六个县(市),土地总面积为7815平方公里。该区域山高坡陡、地形破碎、降雨强度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4143.6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3%。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环库区的周边,面广量大,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大量泥沙进入水库,对水库库容及水质构成威胁。在水利部和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在我省南水北调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作,从2007年项目启动实施以来,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与管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目前,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编制完成了17个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93条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对45条小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73.8平方公里。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周密部署,全面推进工程建设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意义重大,而且,对项目县投资力度在全国是少有的,在全国水保史上也是罕见的。因此,我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工作,多次召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现场会议和联席会议,安排部署工作。各级领导经常深入项目工程第一线,现场研究解决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积极贯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思路和水源区水质保护的新要求,创新机制,锐意改革,严格按照基建程序进行工程建设,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积极进行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充分发动项目区广大干群参与工程建设,做到早动员,早规划,早实施,在工程建设中,创出了精品,取得了实效,丹江口水源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二、强化前期,科学规划,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一)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规划、批复情况
 
根据2006年国务院对《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的批复,我省淅川县、西峡县被列入近期重点治理县。近期治理小流域97条,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26.88平方公里,其中综合治理面积565.71平方公里,自然修复面积1561.17平方公里,总投资47981万元。按照国务院的批复精神,我省组织省、市、县大批专业技术人员,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认真做好各项前期工作。2007-2009年编制完成了17个项目区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长江委的技术审查并得到省发改委批复,93条小流域初步设计报告通过我厅审查批复,为工程全面展开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工程进展情况
 
截止2009年3月底,我省开展了8个项目区45条小流域治理。共完成治理任务673.8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653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8268万元,占计划的100%。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坡改梯977.76公顷,水保林12327.97公顷,经果林3511.38公顷,种草753.86公顷,植物篱2459.81公里,封禁治理49808.67公顷;塘堰整治65座,溪沟整治44.61公里,谷坊1016座,拦沙坝117座,蓄水池1969口,沉沙池1999口,作业便道186公里,沼气池1428口,省柴灶5075口。
 
2007年涉及5个项目区的12条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6.39平方公里,完成总投资2800万元,完成中央投资1400万元,占计划的100%。2008年涉及8个项目区的43条小流域,共完成治理面积557.41 平方公里,完成的总投资13737万元,完成中央投资6868万元,,占计划的100%。
 
三、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作新路子。
 
项目县针对农村税费改革给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带来的新问题,积极探索新路子。
 
一是强化政府调控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集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二是采取机械化作业、专业队施工相结合的办法,保证了质量,节约了投资,提高了效益。
 
三是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在工程完工后,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经营权、管理权交还群众,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四是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通过实施“治理一条流域,扶持一批水保大户,培训一批技术能手,创办一处精品工程,培育一个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六个一工程”,使昔日的荒山沟变成聚宝盆。
 
五是大力发展沼气、舍饲圈养,探索“畜——沼——粮”,“种——养——加”经济发展模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减轻面源污染,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六是积极推进民营水保,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到工程建设中。淅川县吸引南阳福森药业公司投资1亿元资金,建设了集环保、旅游、休闲、医药开发、水土保持众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生态大观园,为水源区治理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有效途径。
 
四、建精品,出亮点,精心打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保护与开发、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精心打造科技小流域治理新理念。西峡县积极推动科技示范流域建设,通过高标准规划施工,综合性治理,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精品工程,如西龙潭沟小流域的坡改梯工程,规模大(连片面积达3000亩)、质量高(地埂高差2米)、水系配套好;方家沟小流域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及植物堤建设;庄口小流域的经果林基地建设和生态示范沟建设;关山沟小流域充分利用坡面径流聚散修建石坎梯田和坡面水系工程等各具特色的精品小流域,被群众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二是坚持产业化发展,水保支柱产业雏形初现。淅川县把治理水土流失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县域内形成了“南桔、北桑、中果”的水保产业基地和产业格局。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5万亩无公害辣椒、35万亩无公害花椒、6.6万亩湖桑、6万亩柑桔、20万亩鲜杂果和5万亩中药材等生态产业。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水保生态产业的比重达到65%以上,新增收入中的比例达到75%。生态产业基地的初步形成,大大提高了水土保持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群众要致富的和谐统一。
 
五、突出三个“结合”,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工程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治山整地与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相结合。西峡县西龙潭沟小流域,采用坡耕地改造、经果林种植和高泉引水工程相结合的办法实施综合治理,从8公里外的高山上引水,采用饮水工程与蓄水工程相结合的“池中池”、“长藤结瓜”等办法修建综合性水系配套,既解决了流域内群众的人畜吃水问题,又保证了坡耕地和经果林得到灌溉,充分发挥了小型水保工程的效益。
 
二是生物措施配套与发展特色产业结合。积极推广种植保水固土作用强、经济效益好的草、灌、乔植物,以良好的经济效益激发群众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在淅川、西峡等县通过小流域治理建立了金银花、桑蚕、花椒等果品药材基地,成为项目区农村的支柱产业。
 
三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西峡县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生态示范沟建设,在庄口小流域北峪村对穿过村庄的沟渠进行整治,修建小型竹节型拦沙坝,采用扦插枝条、种草等进行植物护堤,把过去的臭水沟、脏水沟变成了清洁美观的生态沟,既形成了清洁型小流域雏形,又为新农村建设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同时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荒山造林和封禁治理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绿色产业,涵养水源,实施生态自我修复为确保丹江口水库水质建起一道天然屏障。
 
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尽快出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确保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持长期稳定,确保“一库清水”永续北京。
 
二是建议早日将丹江口库区水源区内的内乡、邓州、卢氏、栾川四县市水土流失面积早日纳入治理范围。内乡、邓州、卢氏、栾川四县都在库区周边,水土流失严重,直接影响到丹江口水库的“一库清水”安全。
 
三是提高项目建设治理标准。目前项目区投资标准包括中央、地方自筹等只有25万元/平方公里,由于项目所在地地方财力有限,配套资金不能按要求落实,在工程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情况下,要保证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工程建设任务有一定困难,因此,建议国家增加中央投资比例,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查找不足,完善措施,扎实工作,不断开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新局面,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安全和打造河南秀美山川做出新的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