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典型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0-3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关注民生 强化管理
 
全力打造“丹保”工程新形象
 
 
陕西省山阳县政府副县长王立栋
 
(2009年10月31日)
 
按照会议安排,我代表山阳县委、县政府就我县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简称“丹保”)项目建设的有关情况作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山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与湖北郧西县接壤,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农业县。县域面积3535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326个村(居)、44万人。面积居商洛市七县区第一位,人口居第三位。耕地面积39.16万亩,人均不足1亩;山地面积457.4万亩,人均近11亩。全县矿产、水力、生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已探明矿产49种,其中钒储量310万金属吨,为亚洲最大矿床;水力资源蕴藏量19.5万千瓦,可开发量5.6万千瓦;全县旅游景点65处,其中“秦岭奇观—天竺山”、“西北第一溶洞”月亮洞和“水旱码头”漫川古镇正在开发建设。
 
我县人多地少,水土流失相对严重。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重点县的机遇,牢固树立人水和谐、因地制宜、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理念,从项目前期工作入手,积极探索流域治理模式,全面落实各项治理措施,取得了六个方面成效。一是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截止目前已完成户垣、城伍、十里、高坝四个项目区16条小流域的治理工作,治理面积365.32平方公里,占计划任务的100%,其中综合治理97.86平方公里,生态修复267.46平方公里。今年新下达的漫莲、法长两个项目区碥头溪、韩城沟、关梁子、刘家沟等8条小流域的治理工作已于10月中旬全面启动,目前进展顺利。二是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荒山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一系列生物措施落实,使治理区的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54.3%提高到78.6%;通过修堤、修地、修渠、建谷坊、打沙坝等一系列水保措施落实,层层设卡,节节拦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2978吨/年.平方公里下降到1128吨/年.平方公里。三是治理区的基本农田增加。通过修地促退耕措施的落实,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0.58亩提升到0.89亩,增加53.46%。四是治理区的农民收入提高。通过低改高和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的落实,治理区人均产粮由治理前391公斤提高到425公斤;人均经济林果由治理前0.1亩提高到0.54亩;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1615元增长到2391元。五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我们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区安排了31个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通过坡耕地的整治、坡面的生态修复、河堤的新修加固、道路的整修等工程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六是加快了核桃产业的发展步伐。核桃是我县主导产业之一。我们在坡耕地造林中,将核桃作为主要树种,实施核桃建园5.7万亩,使全县核桃面积达到22.7万亩。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转变理念,捆绑项目,全力抓好项目前期工作
 
山阳生态环境脆弱,山洪地质灾害时有发生,对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较大。为此,我们按照有利于控制水土流失、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挖掘土地资源潜力、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四个有利于”和把项目区向水土流失严重的生态脆弱区倾斜、向群众治理愿望迫切的地方倾斜、向基层班子特别是村组班子过硬的地方倾斜的“三个倾斜”思路,强化组织协调,合理选择项目区,狠抓项目前期工作,积极整合捆绑项目,科学布设治理措施,真正达到保持水土、保护水源、发展经济的目的。
 
一是突出民生,转变理念。在前期工作中,我们把“长治”工程建设经验,发扬光大,运用在“丹保”工程建设中,及时调整治理思路,既注重工程综合措施的合理运用,又突出民生主题,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从过去重点治沟向治坡转变,从重点治川向治山转变,从重点治下向上下兼治转变,从单纯的水保措施向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转变,受到各级的肯定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每条流域施工前,我们都要组织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深入治理区系统调研、规划、论证,明确技术路线,全面、科学、合理布置治理措施,优化工程设计。对坡面的治理,植被较好的区域实行封禁管护、封山育林,突出生态自我修复;植被较差的荒山和坡耕地营造生态林,间套经果林,布设等高植物篱,增加植被盖度。同时新修坡改梯,配套坡面水系,将该排的水排走,该利用的水蓄起来,拦截地表径流,防止泥沙下泄。对沟道的治理,疏堵结合,上下兼顾,算清水帐,留足水路,退地还河、退堤还河、退路还河,做到上游泥沙不下泄,河道行洪无障碍。
 
三是捆绑项目,加大投入。按照“政府协调,水利牵头,项目捆绑,各记其功”的思路和我县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方案,将农村沼气、绿化造林、天然林保护、农村安全饮水、土地整理、扶贫重点村建设、生态移民、农村道路等涉农项目向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项目区集中,整合项目60多个,4个项目区16条流域增加投入2000多万元,既保证了工程各项治理措施的落实,又提高了治理效果。
 
二、强化措施,树立典型,全力推动项目建设
 
我们将流域治理与改善民生、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狠抓落实,建成一批综合治理型、旅游观光型、生态产业型、生态清洁型、立体农业型、无公害种养型等6种流域治理模式。如:城关老沟就是一个生态清洁型治理示范流域,紧扣民生主题,通过坡面造林、四旁绿化、平整土地、修渠疏水、兴建沼气、人饮安全、垃圾处理、道路整修等8条措施,实现村容整洁、道路畅通、环境优美的目标;十里薛家沟属旅游观光型治理示范流域,依托薛家沟水库资源优势和地处城郊优势,与新农村建设、发展水利经济、开发旅游资源、以及城区水源地保护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在开发中治理,在治理中开发;户垣小河沟流域是一个立体农业型治理示范流域,在搞好坡面、沟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推广“山上栽树、林下种草、圈舍饲养”和“莲池养鱼”、“大棚蔬菜”立体农业发展模式,既巩固了生态治理成果,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2008年10月20日陕西省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建设动员会在我县召开时,与会代表对这些典型治理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项目建设中,我们坚持做到“十到位”:
 
一是包抓责任到位。实行县级领导包流域、乡镇部门领导包项目村组、业务干部包工程点的行政推动机制,每条流域都要确定1名县级领导包抓,从工程规划启动、全面施工、检查验收,一抓到底,靠前指挥,直至工程全面竣工。
 
二是招标程序到位。对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工程,严格按照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由计划、水保、监察、检察、财政等部门联合组织招投标,严把招标的16个程序关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三是施工方案到位。每处工程开工前,由包抓领导、技术干部和施工作业人员一起,对照规划设计,逐地块制定施工方案,优化施工作业方式和人员安排,确保工程有序推进。
 
四是进度措施到位。逐工程制定详细工期进度表,倒排工期,坚持每周对照检查一次进度,确保工程按照预期目标推进。
 
五是建设公开到位。坚持建设项目、建设过程、工程财务、工程补助标准、受益方式和主体“六公开”,让群众明明白白上劳,实实在在受益。
 
六是服务指导到位。每处工程至少安排1—2名技术人员,实行旁站式监督和质量终身责任制,从规划、放线到施工全程跟班指导作业,严把质量,不合格工程坚决返工。
 
七是安全监管到位。每处工程、每个工段都要逐一落实安全监管员,夯实安全监管责任,确保爆破、运料、取石等作业安全。
 
八是督查督战到位。由县政府督查室协调,县水保局牵头,从监察、人劳等部门抽调人员,成立督查组,坚持每月巡回督查一次,评比通报一次,确保各项工程均衡推进。
 
九是宣传动员到位。成立水保工程建设信息办公室,在县广播电台开设专栏,每周专题宣传报道2次“丹保”工作,营造水保工程建设氛围。
 
十是资料建档到位。每条流域治理工程确定一名专人负责归档建档工作,特别是施工日志和监理资料,做到不漏天、不漏项,确保每建成一处工程,就有一份完整的工程建设档案。
 
三、突出“三个重点”,狠抓水资源保护
 
紧紧围绕群众安全饮水和“两河(金钱河、银花河)清水送北京”目标,狠抓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
 
一是加强水污染源防治。根治皂素化工污染,先后关闭5家企业的皂素水解物生产线,新建全省首个年产100吨皂素清洁生产线,黄姜加工的COD排放由原每升几万毫克降到不足100毫克;严控钒矿开发污染,累计投入6000余万元建设新型氨氮处理设施和污水二次处理系统,钒矿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全县建立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36万亩,推广配方施肥8.6万亩,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问题逐步改观。
 
二是加强尾矿库安全监管。对建成投入使用的尾矿库,坚持每月开展1次安全检查,每半年聘请省市专家排查隐患1次;对正在建设尾矿坝,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设计、建设、监理,确保按设计标准施工。
三是加强依法治水。按照水保“三同时”制度要求,依法落实全县68家非煤矿山企业的水土保持方案,强化排污监管措施,及时查处无序用水和水污染案件。对全县28家工矿企业实行取水用水许可,促进节约用水。
 
尽管我们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落实更加得力的领导机制,更加科学的施工机制,更加完善的政策机制,更加到位的服务机制,全力以赴抓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力争把每个项目区每条小流域建成一流精品工程。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