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新民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9-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突出重点  狠抓落实
切实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刘新民
(2007年9月7日)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境内黄河流域面积3.6万平方公里,其中豫西黄土高原地区(以下简称该区)总面积2.72万平方公里,涉及三门峡、洛阳、焦作、济源、郑州5个省辖市25个县(市、区),总人口1033.2万人。该区的主要特点是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达361人,是我国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最为稠密的地方;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脆弱。2003年以来,我省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坚持不懈地做好了该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促进了该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主要成效
  河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始终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一件大事摆到重要位置,力求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截止2006年底,我省黄河流域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404平方公里,其中完成坡耕地改造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9.4万公顷、水保林23.8万公顷、经果林11.7万公顷、封禁治理9.1万公顷,修建淤地坝1671座、塘堰坝和谷坊等小型水保工程80648座,有效控制了该区域的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
  2003年,黄土高原淤地坝工程启动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召开以来,我省把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重点放在了淤地坝建设上,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共建设完成淤地坝528座,其中骨干坝63座,中小型坝465座,这对我省黄土高原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缓洪减灾作用明显。近几年,我省豫西地区在多次遭到暴雨袭击的情况下,淤地坝特别是骨干坝起到了显著的缓洪减灾作用。今年灵宝市老天沟坝系流域内连降暴雨,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由于贝子原骨干坝的保护,其下游的子原、巴娄两个行政村500余亩粮田免受冲毁。二是拦沙淤地效果显著。我省汛期强降雨过程频繁,且历时短,强度大,而豫西地区一遇暴雨,泥沙俱下,冲毁良田,淤积河道。通过建设淤地坝,起到了显著的拦沙淤地作用。2005年7月22日,荥阳市受5号强台风“海棠”的影响,全市普降超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刚建成的飞龙顶骨干坝在此次暴雨中充分发挥了拦泥、固沟的作用,淤积泥沙7米,有效拦泥1.1万立方米。偃师翟湾骨干坝建成3年就拦泥沙2万多立方米,对减少泥沙入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三是蓄水灌溉能力增强。我省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把淤地坝作为沟道微积水工程,与水窖、蓄水池等坡面微积水工程联合运用,有效地提高了蓄水灌溉能力。由于淤地坝拦洪蓄水作用明显,群众在淤地坝周围适时种植一些需水量较大的农作物和蔬菜,积极发展林果业,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渑池县2005年建成的茹窑骨干坝每年蓄水约20万立方米,坝区附近的茹窑村是当地烟叶示范种植区。茹窑骨干坝建成之前,群众种烟用水要从1公里外的水源地车拉、肩挑,成本很高。建成后,群众利用该坝所蓄洪水进行浇灌,有条件的还用上了水泵,保证了烟苗的成活率。2007年春季,在连续3个月没有降雨的情况下,茹窑村的800亩烟田没有受到干旱影响,而周边村庄的多数烟田都错过了最佳栽植时机。四是改善了交通条件。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群众出门要翻山越岭,爬沟上坡,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在淤地坝建设中,我省尽可能地把淤地坝建设与解决群众行路难的问题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还为发展农业机械化提供了机遇。目前,我省有60%以上的淤地坝起到了以坝代路的作用。
  二、主要做法
  淤地坝建设启动以来,我省结合省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积极探索淤地坝建设和管理机制,千方百计地抓好淤地坝建设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淤地坝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较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和相对固定的建设管理体系来保证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开展。近几年来,项目所在县(市、区)都建立了领导机构,明确了建设单位,健全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领导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使坝系建设进度快,质量高,群众满意。
  (二)切实做好地质勘察工作。由于我省黄土高原大多是黄土覆盖下的土石山丘区,地质较复杂,再加上没有相应的地质勘察费用,在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初期,初设单位大都没有进行详细的坝址地质及库区地形、地貌勘察,导致施工时因出现地质状况不清或淹没问题不得不进行变更,极大地影响了施工进度和质量。2005年以来,我省要求各项目单位必须做好坝址及库区的现场勘察工作,才能进行初步设计。在初步设计审查、审批过程中,也要严格把关,对每座骨干坝、中型坝进行现场审查,确保初步设计质量。
  (三)创新评估机制。各县(市、区)在淤地坝项目立项、可研阶段,除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认真论证外,还广泛与项目所涉及的乡镇、村组及广大群众交换意见,让他们评估项目该不该上、具体建设内容可不可行等。通过开展一系列评估活动,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增强了操作性和针对性,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 强化建设管理。在淤地坝工程建设中,认真贯彻水利部《关于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和《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在项目招投标上,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委托有资质的招标代理公司进行统一招标,并派人监督开评标过程;在工程监理上,按照“公正、独立、自主”和“三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原则,委托黄委会黄河工程咨询监理有限公司常驻工地,全程监理;在淤地坝质量控制上,构建施工单位、监理公司、建设单位、政府质检部门四层保障体系。
  (五)切实落实管护责任。淤地坝工程建成后,只有加强管护工作,才能使其长期发挥效益。近几年来,我省始终重视对淤地坝工程的管护工作。一是完善和落实管护责任制。各级水利部门层层建立和完善了管护工作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对每一处淤地坝工程都选定了专门的管护人员,制定了严格的管护工作制度。凡是经验收合格的淤地坝,根据其效益范围,原则上坚持骨干坝由乡级政府负责管护,中小型坝由所在村组负责管护,并在“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下建立完善管护制度,与承包人签订责任协议书。二是坚持跟踪问效。省、市水利部门不定期地深入乡镇、村组和淤地坝所在地了解工程建设和管护情况,确保淤地坝能安全运行,发挥效益。目前我省对已建成并经过汛期考验的所有骨干坝进行了验收,明确了管护主体。三是加强督查制度。省水利部门经常到有关市、县、乡镇对淤地坝工程的管护工作进行督查,检查管护制度、责任的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解决,对管护工作不到位、造成严重损失的给予通报批评。
  (六)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由于建设淤地坝要占压、淹没土地,在土地已经承包到户和取消农村“两工”的情况下,为把好事办好,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我们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努力把淤地坝建设成解决群众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民心工程。一是积极发挥“两委一会”作用。对项目建设中涉及的各种群众利益问题,充分发挥“两委一会”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中枢作用,平衡、协调群众利益,使利益受损的群众得到合理补偿,受益的群众适当付出。二是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一方面,建设淤地坝的地方通过各种有效的形式,协调、集中好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淤地坝项目区所在村组选定1-2名素质高、敢负责的群众监督工程质量,把淤地坝建设真正作为自己的事情来办。这样既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又增强了干部群众搞好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三是切实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对在淤地坝建设和管护中,涌现出的一些先进农民群众进行宣传表彰,激励和调动群众建管淤地坝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主要经验
  多年来,我省在淤地坝建设中积累了以下主要经验。
  (一)要始终加强组织领导,做到多措并举。在淤地坝建设中,我省认真落实各级领导负责制,建立必要的组织机构,做到责任到人、任务到人,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坚持多措并举,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建设管理、不断创新机制等措施,按时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二)要始终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统筹规划。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我省坚持把淤地坝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科学发展、统筹规划,通过有效抓好淤地坝建设,推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协调稳定的发展。
  (三)要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综合治理。在淤地坝建设中,我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坚持淤地坝建设与坡面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相结合,通过工程建设,构建系统的水土流失防护体系,实现了综合治理的目标,进一步保护了生态环境。
  (四)要始终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做到让群众全面参与建管工作。淤地坝建设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建设和运行管理也离不开群众的参与。我省各地在淤地坝建设过程中,都始终注重广泛宣传发动,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营造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多方支持的氛围。
  河南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和借鉴兄弟省、自治区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坚定不移地抓好淤地坝工程建设。同时,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我省淤地坝建设的支持力度,多安排建设项目,满足群众的愿望。我们一定按照国家对淤地坝建设的要求,管好用好项目建设资金,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努力把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