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张永吉代表省长邓本太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9-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加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
维护黄河源区生态安全
 
青海省副省长 邓本太
(2007年9月)
 
 
尊敬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八次”会议以来青海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情况,以及淤地坝工程建设管理情况向大会作一汇报。
  一、2005年以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情况
  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始终坚持“突出重点抓生态”的战略决策,把生态建设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八次”会议以来,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河水保生态、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黄河源区预防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黑河源头生态环境建设保护等重点工程,共投入各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资金1.8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8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54座,小型水保工程343项,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004平方公里。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创新观念,综合治理,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着力突出了“集中治理、规模治理、综合治理、沟坡兼治”的特点,达到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生态目标,西宁、互助项目区已初具大示范区的雏形,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为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调整思路,加强管理,突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整体效益。按照水利部提出的“两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积极调整思路,明确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沟道坝系工程为骨干,以造林种草为纽带,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以优化水土资源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和保护源区生态环境为目标,工程、生物、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已实施完成的西宁项目区、黄河源区预防保护工程等项目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全面治理不留空白,水保生态建设的规模化效应显现,为新农村建设和改善人居环境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基础。
  三是立足实际,统筹发展,正确处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将水土保持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始终把水保生态建设的切入点放到解决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问题上,加大了淤地坝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力度,科学、高效、合理的利用水土资源,涌现出了平安县白沈沟等一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目标的坝系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是预防为主,强化监督,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监督执法体系建设,狠抓“三权”(审批权、监督权、检查权)和“三同时”(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竣工、同时交付使用)制度的落实,各级人大加大了监督执法,严格管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坚决摈弃终端治理的发展模式,树立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科学理念,使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五是围绕中心,广泛宣传,营造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为促进全社会各方面力量都来关心、支持和参与水保生态建设,我省坚持“三大作用”的发挥,即: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本行业的优势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水保生态建设和保护创造了良好氛围。
  二、淤地坝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具体做法
  (一)淤地坝建设的主要成效
  2003年以来,我省有13条小流域坝系工程得到批复,批准修建淤地坝323座,总投资1.73亿元。截止2006年底,坝系工程已建成淤地坝152座,其中骨干坝28座,中型淤地坝44座,小型淤地坝80座。淤地坝的建设成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淤地造田,促进了增产增收。以淤地为基础,聚积土壤养分,增加水肥俱佳的沟坝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互助县西山流域是我省最早建设的坝系工程,沟道坝系已初具规模,昔日的荒山荒沟,如今已是土肥、墒好、产量高的沟坝地。该流域共建设骨干坝14座,淤地坝20座,建成的淤地坝共淤成坝地60公顷,坝地粮食产量平均亩产300多公斤,较坡耕地提高了2-3倍。同时利用坝地建设苗圃基地,年出圃红沙柳插穗30万株,创收1.5万元。
  二是合理利用水资源,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以蓄水为根本,提高水资源利用,保障流域生态修复的水分需求,解决人畜饮水。全省建成的154座淤地坝,总库容2264万立方米,拦泥库容1360万立方米。利用坝系工程蓄水,扩大灌溉面积758公顷,同时解决了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如湟中县总堡流域坝系工程建成后,解决了当地1200户农民的生活用水和4500头只牲畜的饮水问题。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以拦沙为核心,拦蓄径流,防洪减灾,发展灌溉农业,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如大通山城景阳小流域坝系建成骨干坝6座,中小型淤地坝29座,改善、扩大水浇地150公顷、坝地29公顷,水地、坝地的增加改变了当地广种薄收的生产方式,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流域林地面积增加了24%,草地面积增加了8%,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促使流域内群众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增加了收入。目前,流域内从事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农户增加了30%,80%的富裕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民人均收入增加近1000元。
  (二)淤地坝建设的做法和体会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是淤地坝建设取得成效的关键。多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统一认识,强化领导,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在淤地坝建设初期就成立了由省、地、县组成的三级淤地坝建设领导小组,从组织上保证了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开展和科学管理。
  2、推行“四项制度”,是淤地坝工程建设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前提。我省在淤地坝建设管理工作中,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项目公示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要求实行项目法人制,由县水务局作为建设单位负责淤地坝的建设和管理,县水保站具体组织项目实施,落实工程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监督。二是由监理公司委派监理工程师驻守在施工现场,严格按照初步设计和有关规范对所有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进度进行监控,实现了质量、投资、进度“三控制”。三是全面推行招投标制,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降低了工程造价,提高了投资效益。四是将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以公告牌的形式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促进了工程建设。
  3、沟道建设与小流域治理相结合,是淤地坝发挥效益的有力保障。我省在淤地坝建设中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沟道坝系建设为主体,以实用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边退耕、边建坝、边收益,充分发挥了淤地坝蓄水、拦泥、生产、防洪的总体效益,
  4、明晰产权,分级管理,是淤地坝安全运行的长效机制。
  我省经过多年淤地坝工程建设的实践,在淤地坝运行管理中尝试出让工程使用权和开放工程建设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鼓励农村和社会力量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等方法,明晰了产权,明确了经营权和管护权,初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骨干坝采取乡镇水利水保站统一管理保障了淤地坝的安全运行和管护。中小型淤地坝采取乡村两级管理,减轻了国家管理负担,确保了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对今后大规模淤地坝建设的运行管理提供了经验。效益好的淤地坝工程采取承包和拍卖的管理方式,逐步达到以坝养坝的目标。
  三、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设想
  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东治西防,加快水土保持法制体系建设,加强预防监督,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发生;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紧紧围绕“两个可持续”目标,全面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水土保持对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用;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农牧区经济发展,减少入黄泥沙和面源污染,确保黄河上游地区的长治久安,促进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建设。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加快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根据水利部提出的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理念,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实现“五个新突破”,即树立规划意识,实现建设依据的新突破;树立精品意识,实现工程质量的新突破;树立效益意识,实现建设目标的新突破;树立创新意识,实现领导方式的新突破;树立实干意识,实现工作措施的新突破。在各项水保工程建设中,坚持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线,以淤地坝建设为主体,加大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力度;强化依法行政,切实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落实“三同时”制度,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水土流失,使我省的水土保持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全方位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各项水保工程建设项目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在东部加大小流域治理和淤地坝建设力度,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建设标准,将控制面源污染、建设清洁型小流域与村容村貌整治、水源地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在西部和黄河源头地区以预防保护和生态修复为主,有效扭转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是坚持“两个可持续”目标,推动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围绕“两个可持续”目标,首先是突出抓好淤地坝建设,发挥其拦沙淤地、防洪灌溉的综合功能,促进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有效减少入黄泥沙,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其次是突出抓好黄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工程,为在源头区开展大规模综合防治积累经验。第三突出抓好大示范区建设。通过大示范区的建设,以大项目、大治理带动大规模、高效益,进一步提高全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意识,促进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发展。
  四是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念,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机制。深化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多渠道吸引资金。在淤地坝运行管理和“四荒”治理工作中积极探索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有效的建管体制,制定更加优惠和切合实际的扶持政策,以“谁投入、谁所有、谁收益、谁管护”为原则,放开建设权,明晰所有权,搞活经营权,确保工程正常运行和持续发挥效益,促进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
  最后,借此机会,我谨代表青海省人民政府,感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黄委会和有关部委、兄弟省区长期以来对我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