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陕西省副省长张伟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7-09-0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的发言
 
陕西省副省长 张伟
 
(2007年9月7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现在我就陕西水保生态建设重点是淤地坝建设的情况作以简要介绍。
  陕西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其中黄河流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到80%以上,有8.5万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是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域之一。新中国建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地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特别是近年来,我们认真实施水保生态、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重点工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水土保持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投资强度之大、群众参与范围之广、生态环境改善步伐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截至2006年底,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7万平方公里,占应治理面积的65%,建成淤地坝4万座,建设基本农田1454千公顷,营造水保林4112千公顷,营造经济林1117千公顷,人工种草913千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7.2%,林草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生态状况明显改善。尤其是淤地坝的大规模建设,在拦泥减沙、保持水土、防洪减灾、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淤地坝建设取得的成效
  陕西淤地坝建设历经试验示范、推广普及、全面发展、巩固提高四个阶段,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国家启动淤地坝试点工程以来,在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把淤地坝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关键措施来抓,掀起了新一轮建设高潮,建设速度明显加快,前期工作稳步推进,项目管理更加规范,质量效益不断提高。四年来,建设淤地坝近5000座,年均1200座以上,其中新建淤地坝1513座,在列入国家计划的44条流域建成淤地坝881座。截至2006年底,全省累计建成淤地坝4万座,其中骨干坝和大型坝1500座、中型坝6500座、小型坝32000座,全省淤地坝总数占到黄河流域淤地坝总数的1/3以上。这些数以万计的淤地坝,发挥了其他水保措施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控制了水土流失,保障了黄河安澜。泥沙问题是黄河的最大问题,能不能确保黄河长期安澜,取决于上中游地区泥沙的输送程度。我省在黄土高原地区建成4万座淤地坝后,形成了56亿立方米的总库容,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共减少入黄泥沙38亿立方米,对保障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我省现有淤地坝已淤坝地90万亩,这些坝地是黄土高原地区最肥沃的土地,绝大部分成为水浇地,粮食单产稳定在300公斤以上,是坡耕地的6倍左右,被当地群众称为“命根子”、“粮囤子”和“钱袋子”。淤地坝建设为山区农民增加了优质耕地资源,促进了大面积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环境建设。
  三是有效缓解了黄土高原地区人畜饮水困难。黄土高原地区是我省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淤地坝在运行前期作为水源工程,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部分地方人畜饮水困难问题,而且对当地工农业生产用水发挥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四是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把淤地坝建设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密结合,利用淤地坝形成的坝地,引导群众发展大棚蔬菜、林果业、草畜业等特色产业,促使当地群众走出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走上了少种、精耕、集约、高效的发展路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少流域已经呈现出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喜人景象。
  二、淤地坝建设管理的主要做法
  为了加快淤地坝建设步伐,提高淤地坝管理水平,使之充分发挥应有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在逐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和完善淤地坝建设管理的各项措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淤地坝建设在水保生态建设中有着重要地位,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政府颁布了《陕西省淤地坝建设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淤地坝建设管理中的责任,使之走上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黄河流域各市、县、区政府,坚持把淤地坝建设作为重要任务来抓,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之中,确保了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能够全面落实到位。各级水利水保以及发展改革、财政、国土、农业、林业、扶贫开发等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陕北黄土高原地区沟壑纵横,建设淤地坝的空间很大。近年来,我们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保证质量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淤地坝建设。在区域布局上,始终把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作为淤地坝建设的重点区域和主要战场。先后编制了《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规划》和《陕西省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实施方案》等,明确了淤地坝建设的目标任务、工程布局。在建设重点上,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沟骨干工程为主体,大中小型淤地坝相配套,兼顾蓄水、拦泥、生产、防洪等效益,形成排淤结合、效益稳定的沟道坝系防治体系。在措施配置上,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生物、工程、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协调发展。淤地坝重在治沟,退耕还林重在治坡,沟坡兼治,双管齐下。在工作安排上,坚持把淤地坝建设与退耕还林、小流域治理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检查,充分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就淤地坝建设而言,目前我们组织编制了104条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有60多条小流域坝系可研报告通过黄委会技术审查,50多条小流域坝系正式批复立项,规划建设淤地坝2600多座,工程总投资达8.5亿元。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针对淤地坝建设管理中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近年来我们按照“明晰所有权、放开使用权、搞活经营权”的要求,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制经营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淤地坝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全省已有2.1万座淤地坝出让了经营权, 1.3万座淤地坝得到了维修加固,吸引社会资金达9000多万元,调动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性,走出了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各级政府乘势而上,加大了扶持力度。省政府每年从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等项目资金中拿出2000多万元,专项用于淤地坝建设。市、县政府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形成了国家、群众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是依托黄河水保生态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水保项目、陕北水保生态示范区建设项目等,全省每年用于淤地坝建设的投入稳定在1亿元以上,促进了淤地坝建设的大规模发展。
  (四)健全制度,规范管理。淤地坝工程建设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系统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严格管理、保证质量。我们坚持淤地坝由各级水利水保部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审批立项、统一实施管理、统一技术指导,未经水利水保部门审批的淤地坝工程不得立项、不能施工。对重点和骨干工程,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项目建设的进度、质量和投资控制,提高了淤地坝建设的总体水平。同时,切实加强检查监督,严格落实管护责任,使淤地坝建设管理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
  (五)依靠科技,提高水平。依靠科技是提高淤地坝建设水平、确保淤地坝持久发挥效益的必然选择。我省充分发挥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数量多、力量强的优势,针对淤地坝建设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组织科技攻关,取得重要成果,为淤地坝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比如,我们依托黄委绥德站的技术力量,在总结榆林市横山县、靖边县等地群众修渠引水、拉沙建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绥德县韭园沟流域进行了水力冲填筑坝试验,完善了水坠法筑坝技术,进而在榆林多沙粗沙区推广,极大地促进了这一地区淤地坝建设。我们还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组织市、县政府领导在省内外观摩考察,通过典型示范的方式推广机械施工等先进实用技术,使淤地坝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特别是筑坝手段实现了由人工作业到机械作业的重大转变,大大提高了淤地坝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水保生态建设的思路和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加快推进水保生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扬成绩、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淤地坝建设为重点,多种措施并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进一步加快淤地坝建设。坚持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流域为单元,以坝系建设为主体,认真实施国家淤地坝建设试点工程,加快淤地坝建设进度,提高淤地坝建设质量。“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淤地坝1.2万座,其中骨干坝1550座,新增总库容33亿立方米,新增拦泥库容 20亿立方米,新增坝地42万亩。坚持淤地坝建设与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相结合,与滞洪拦沙和控制水土流失相结合,与推进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之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二)突出抓好水保生态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长治”七期工程、无定河国家重点水保建设工程、水保世行贷款三期项目、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等在建的水保生态重点工程,同时抓好南水北调水源区、渭河流域、窟野河流域水土保持工程、秦巴山区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工程等拟建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尽快立项实施。通过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带动水保生态建设速度、质量、效益取得新的突破。
  (三)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精神,切实抓好“五个结合”,努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按照陕南人均1亩、关中人均1.5亩、陕北人均2-3亩的标准, 逐乡、逐村落实建设任务。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等,解决好“灶口”问题,减轻农民生活用能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坚持以人为本、开发式移民的方针,抓好秦巴山区、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等生态区位重要地区的生态移民工作。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坚持封山禁牧不动摇,加强幼林抚育管护,提高林草覆盖率,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的目标。
  (四)不断强化水土保持执法监督。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法》、《森林法》、《草原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抓紧制定和完善地方配套法规,完善水保生态建设的法规体系。坚持“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加强对水土流失的预防监督,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监督生产建设单位落实好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水土资源、林草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巩固水土流失治理成果。
  (五)齐心协力搞好水保生态建设。水保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协作配合。我们将继续按照“综合规划在省,实施计划在市县,作业设计在乡村”的要求,科学制定建设规划,切实加强项目管理,认真搞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责任,分工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打好我省水保生态建设的总体战。
  各位领导、同志们,经过全省上下多年来的不懈努力,陕西水保生态建设特别是淤地坝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探索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为下一步更大规模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区的先进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再鼓干劲,再添措施,把淤地坝建设推向新阶段,开创我省水保生态建设的新局面,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