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光国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12-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开创重庆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
重庆市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 陈光国(2006年12月9日)
 
主任委员、各位副主任委员,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现将重庆市“十五”“长治”工作情况和“十一五”的有关工作思路、目标、措施作一简要汇报。 一、“十五”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显著 重庆市“长治”工程建设已经走过了17个春秋,特别是“十五”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之路,在治理水土流失,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综合治理成效显著,水保投入再创新高 我市坚持水土保持“四沿”发展战略,通过“长治”工程、库周绿化带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长治”工程、国债水保为龙头,以基本农田、坡面水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和综合防治步伐。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8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5.3%,占重庆市水土流失面积的31%,比“九五”期治理面积增长近1倍,是“九五”以前治理面积的2.52倍。 “十五”期间,全市水土保持总投入达 8.56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九五”期增长 64.8%。仅水利部门的水保投入就达4.5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46倍,比直辖前全市水保总投入还要多。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我市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环境容量扩大,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高。据最新遥感普查数据显示,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从直辖前的5.2万平方公里下降到4万平方公里。全市已治理完工的小流域中,坡耕地减少45.4%,基本农田增加25%,林(草)用地由治理前的27.5%提高到56.5%,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8.5%提高到26.4%,治理区的土壤侵蚀量比治理前减少69.5%,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4000多万吨。治理区人均增产粮食125公斤,人均增收350元左右。同时,全市先后有5个区县、1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授予“十百千”工程示范县和示范小流域称号,有9个区县被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长治”工程样板县称号,涪陵、万州、渝北和永川等4个城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 (二)三大举措齐头并进,库区环境大为改善 “十五”期,为加快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市委、市政府统筹协调市级相关部门,采取了三大举措。 一是强化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四沿”综合治理。根据水利部、长江委关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我市不断拓宽思路,转变观念,创造性地提出了水土保持“四沿”发展战略,即选择县级以上城镇周边,大中型水库库区、高等级公路、铁路沿线和大江大河沿岸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优先安排治理,带动全局。“十五”期间先后选择了一条路(渝万高速路)、两条江(长江、嘉陵江)、三个县城周边(梁平、渝北、黔江)、四座中型水库(跃进、三汇、玄天湖、迎龙湖水库)进行水土保持“四沿”综合治理。据统计,水土保持“四沿”综合治理在“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2900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平方公里,涉及区县17个,树立了一批精品工程和样板工程,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加强库区消落带综合整治。按照三峡工程拟定的“蓄清排浊”运行方案,每年库区水位将在145米至175米之间变化,届时,我市22个区县(市)的库区周边出现落差达30米高的消落带,面积达291.1平方公里。三峡库区消落带是三峡库区周边陆地生态系统与库区水体生态系统的交汇区,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为此,市政府组织对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多渠道落实专项资金27亿元,对库区地质灾害、护岸和植物措施进行了初步整治,实现了库岸保护和消落区土地的再利用。 三是开展库周绿化带建设。市政府组织编制并启动实施了《三峡水库重庆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工程规划》。项目区涉及22个区县、202个乡镇,土地总面积1796平方公里。库区周边绿化带建设将形成库周生态屏障,能够有效遏制库区周边水土流失,增加生物多样性,净化库区水体,有效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和三峡工程的长久安全运行。 通过上述三大举措,“十五”期,我市库区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900平方公里,库区消落带和库区周围城镇的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改善。 (三)法制体系不断健全,监督执法效果明显 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根据重庆实际,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发布了《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通告》,市人大修改完善了《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市级有关部门联合制定了《重庆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办法》、《重庆市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使用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近10个,各区县(市)也相应出台了地方配套规范性文件185个,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水土保持法规体系。 我市坚持推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制度,并以矿山开采、公路建设等开发建设项目为重点,按照“查处一个,震慑一片,全面推进”的思路,从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典型案件着手,强力推进了水土保持执法工作,充分发挥了震慑示范的社会效果。“十五”期,全市共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3351个,防治责任范围达755.33平方公里,水保措施投资总额达9.78亿元,有218个开发建设项目按“三同时”制度要求办理了竣工验收手续。全市共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2179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36件,累计追收水保规费达2000余万元,做到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与此同时,我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再上新台阶。“十五”期,我市先后对部分区县重点工程建设和三峡库区移民迁建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了执法检查,市、区县人大也多次开展了水土保持执法检查,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水土保持执法监督工作。特别是今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水土保持法》执法大检查和形成的《关于〈水土保持法〉执法检查情况的报告》,极大地促使了各级政府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着力解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我市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土保持工作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四)监测体系初步形成,预测预报能力增强 “十五”期,我市初步建成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4个监测分站、6个监测点,今年又新启动了黔江、城口、万盛等6个区县水土保持监测点的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50万元,在全市建成了21个不同地貌、不同措施、不同坡度条件的标准径流观测小区,并在万州区建立了刘家沟小流域卡口站。同时,全面完成了我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及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初步实现了与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及各监测分站之间信息的互连互通。 在做好区域监测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自2004年来,陆续启动了永(川)泸(州)一级公路重庆段、江津珞璜电厂扩建工程、渝遂铁路重庆段、彭水乌江电站、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工程等一批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加强了对因水土流失造成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成功预报和处理滑坡泥石流灾害21起,有效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 此外,“十五”期我市进行了两次全市水土流失遥感调查,基本摸清了全市水土流失情况和动态趋势,为全市生态建设宏观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并于2005年首次向全社会发布了重庆市水土保持公报。 (五)前期工作推进有序,建设管理更加规范 自2001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世行水保项目各项前期工作推进顺利。市政府2004年8月批准成立了重庆市世行贷款水保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项目办公室,配备落实了工作人员。相关区县已按照世行贷款项目的要求,成立了项目办,落实了技术负责人、采购主管、财务主管和项目安全保障政策协调员等专职人员,明确了岗位职责,并印发了通俗易懂的宣传资料到农户,部分区县还对乡镇项目工作站和实施村社干部进行了项目培训;各项目区县将建设内容、投资规模、建设工作、扶持政策等情况在典型小流域进行了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通过深入扎实地做好前期工作,今年9月,世行欧盟检查团对我市开县、巫溪等5个区县进行了检查,我市的世行水保项目基本满足了开工要求,目前世行水保项目全面启动实施。 为了进一步规范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我市认真研究制定并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行了水保项目立项报批制、配套资金承诺制、劳动用工承诺制、建设公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资金县级报账制、竣工验收制、治理成果产权确认制和治理成果后期管护制等10项制度,强化了水保资金的审计监督,使工程建设和管理更加透明、公开,确保了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对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研究不够,尤其是如何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水土保持工作新体制、新机制方面研究不深;如何拓宽水保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建设、提高透明度,深化“一事一议”政策,调动当地群众参与水保工程积极性等方面研究得不够。 二是工程建设管理仍有差距。我市出台的水保工程十项制度有些地方在贯彻落实上不够,特别是工程后期管护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 三是预防监督执法工作仍有较大阻力。由于在宣传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的工作还不够到位,加之部分项目业主对水土保持工作认识仍有差距,水保执法尚需进一步加大。 三、“十一五”水土保持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 “十一五”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谐社会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落实水利部、长江委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思路,坚持不懈地实施“沿江、沿路、沿城、沿库”的水土保持“四沿”发展战略,以三峡库区为重点,全力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快速、健康发展。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十一五”期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下降6%以上;基本建成全市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建成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和预防监督管理体系;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步入正轨,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主要任务是: 综合防治。全社会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万平方公里,实施新增保护面积1.9万平方公里。全面完成“长治”工程和世行水保项目治理任务,在全市建成国家级水保科技示范园区3个。 生态修复。巩固第一批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成果,启动第二批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设,实施生态修复2000平方公里,其中库区1400平方公里。 预防监督。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率达到80%,其中60%以上实现“三同时”。 监测预报。进一步完善全市监测网络机构建设,全面建成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制订《重庆市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范》;继续开展重点治理工程、重点区域和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作,加强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变化情况、“长治”工程及“世行”项目实施情况的监测;定期发布水土保持监测公报。 面源污染控制。在全市开展4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探索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经验。 人居环境改善。加大城市(镇)水保建设力度,恢复和提高城市(镇)生态系统功能;围绕新农村建设,结合小流域治理,加强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等的统一规划和综合整治;力争全市新增3个国家级、8个省级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城市,20个水土保持生态示范村镇。 (三)主要措施 一是全力实施“四沿”战略。继续深化和实施“四沿”战略,发挥水土保持行业综合优势,拓展防治思路,创新防治方法,着力改善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群众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长治”水保、世行水保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大示范区建设工作,积极探索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和治理模式,开展水土保持新农村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作。 二是创新投入体制。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水保工程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路,建立多元化水保投入机制,深化“水保作引,项目打捆,农民出力,业主出钱”的水保工程建设模式。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治理”的原则,分部门、分片、分步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达到“治理一处,带动一片”的目的。 三是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加大对中小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执法监管力度,以矿山开采、房地产建设为重点,依法严厉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案件,巩固工程治理成果。 四是搞好宣传引导。继续开展广泛深入的水土保持宣传,使社会各界更加了解水土保持、支持水土保持、参与水土保持,努力营造保护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舆论氛围,提高全社会保护资源环境的自觉性。同时,认真搞好各类示范工程建设,以示范区、示范工程建设为载体,宣传水土保持工作。 五是依靠科技支撑。大力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创新,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有计划、有重点地对一些关系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推动水土保持科技“十一五”期间实现一个较大的突破。同时,加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尤其是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技术培训,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全面落实水土流失公告制度,使监测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政府决策。 六是完善建设机制。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的组织协调机制,借助水土保持部门在生态建设中综合规划的职能优势,按照“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唱戏,全社会参与”的方式,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强化对重点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建设快速健康推进。 四、几点建议 (一)建议国家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项目进行单独立项建设。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三峡库区坡耕地多,水土流失严重。据2005年新一轮遥感调查,重庆境内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2.38万平方公里,每年进入三峡库区的泥砂量达2500万吨之多,直接关系三峡工程的长治久安和效益的发挥。今年,我市已经完成《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近期将报送国家审批立项,请水利部给予支持。 (二)建议国家制定《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条例》。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矛盾突出,是一个贫困人口集中、资源开发建设活动频繁、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及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特殊地区,需要有专门的区域法律规范来强制调整相关的人为活动和行为。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条例》列入立法计划,尽快颁布实施,以保护库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确保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 (三)提高“长治”工程建设补助标准。目前,“长治”工程投资的补助标准虽然在前些年的基础上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目前治理1平方公里国家补助8万元左右仍然偏低。一方面是“两工”取消,组织农民投工难度大;另一方面是地方配套经费难,特别是我们重庆的区县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无力解决地方配套。因此,建议适当提高国家补助标准,降低地方配套比例。 最后,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认真抓好今后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将水土保持工作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大力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让“长治”工程为我市建设巴渝秀美山川做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和贡献。 谢谢!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