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禄智明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12-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发言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禄智明(2006年12月9日)
 
 
主任委员、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十五”期间贵州“长治”工程建设情况和“十一五”期水土保持工作打算作简要汇报。  一、“十五”期贵州“长治”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效  过去的五年,是贵州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也是我省“长治”工程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和成效显著的五年。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了积极深入探索,实现了“长治”工程建设思路的深刻转变,“长治”工程建设成效显著。  (一)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  我省“长治”工程建设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的思想,以保护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为任务,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相结合,重点治理区已初步形成了综合防护体系。“十五”期间我省“长治”工程共治理174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面积1670平方公里,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恶化的趋势。据测算,“长治”工程各项措施每年拦蓄泥沙1523万吨,拦蓄径流11.7亿立方米。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80%以上,植被覆盖率平均提高18个百分点,减沙率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了土不下山,水不乱流,从而大大减少了泥沙对水库、山塘、河道的淤积,延长了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地避免了坝区良田好土被水打沙埋的现象,防洪减灾效益十分显著。  (二)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  针对水土流失地区普遍存在的人多地少、坡耕地比重大、粮食产量低、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我省“长治”工程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以坡耕地为主攻方向,配套建设拦、截、引、蓄、排为一体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果林,推行林下种草,发展种草养畜,并推广以“猪、沼、果”为代表的多种开发治理模式和“公司加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着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了山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桐梓县溱溪河小流域经过治理后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54亩增加到0.69亩,粮食总产量增长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500元。习水县吼滩河小流域实施“林草间作,种草养畜,治理与富民并举”的治理措施,使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835元。   (三)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和示范小流域  我省在实施“长治”工程中,十分注重工程的示范带动和典型引路。按照树立精品意识、突出示范工程建设的思路,积极协调各部门资金对小流域实施合成治理,集中连片布设和优化措施配置,提高了治理程度和宣传示范效应。“十五”期间,我省“长治”工程共有31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毕节市、大方县、威宁县被长江委确定为“长治”工程样板县。赤水、仁怀、金沙3县(市)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市)”。与此同时,还初步建成了贵毕高等级公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和龙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具体体现  我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容,积极探索水土流失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合点,通过资源整合,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过程中收到了良好效果。毕节市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主线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农办、烟草等部门的资源,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从改变当地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着手,修建蓄水池、作业便道,实施茅草房改造、圈舍改造,推广良畜良禽饲养,并对农户庭院进行了水泥打板等;遵义县以“六改一路子”(即在治理区实施改水、改土、改路、改厕、改灶、改环境,帮助群众寻找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为工作方式,大力改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同时还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综合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即修建图书室、文体活动场所和建宣传栏,治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等现象。  通过“长治”工程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农民生活富裕、村容整洁、村风文明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具体体现。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长治”工程的领导。“长治”工程所带来的巨大效益使我省各级政府、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搞好“长治”工程不仅能治理我省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也是关系到全省人民脱贫致富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长治”工程的不断深入,重点治理范围的逐渐扩大,治理任务越来越艰巨,难度越来越大,工程建设标准越来越高。为了确保防治工作的如期顺利完成,项目区地县两级都成立了指挥机构,各重点防治地区(市、县)将“长治”工程作为扶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政府领导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各级政府领导都建立了自己的工程联系点,工程验收不合格,联系点不脱勾,做到责任明确,任务落实。  (二)加强宣传,提高水土保持社会意识。我省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促进“长治”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明确了水土保持宣传月、宣传日、宣传周,各项目区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多形式,全方位地宣传水土保持。通过大力宣传,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增强了治理水土流失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保证了“长治”工程的顺利实施。  (三)坚持统筹协调和成功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路线。在“长治”工程实践中,我们按照统一规划、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统筹协调退耕还林、种草养畜、节水灌溉、沼气建设、扶贫开发等相关生态建设项目,实施合成治理,增强了工程建设的整体合力,提高了综合治理的示范带动效果。同时,我们根据各地水土流失的特点和规律,立足于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生物和农业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真正构建起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可持续维护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达到了治理一条小流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改善一片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强化项目管理,创新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因地制宜推行招标投标制。各项目县(市)在计划、财政、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参与下,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择优选择投标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对水土保持种苗和专业性较强的水系、拦沙坝等也都全部实行招投标。二是实行水土保持监理制。为探索适合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在仁怀市、桐梓县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监理试点的基础上,“长治”第七期工程各项目县均实行了监理制。三是实行公示制。各项目县(市)对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成果分别于施工前和竣工决算后进行公示,扩大社会监督面,自觉接受广大干部和群众监督,实施“阳光工程”。四是调整工程治理施工组织思路。为适应中央农村税费改革有关农村用工政策的调整,在全面推行工程施工合同制的基础上,“长治”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由过去以组织群众大会战为主进行工程建设,转向就地就近,以村、户为主,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工,以及专业队施工等多种形式参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上来。由于强化了项目管理,“长治”工程质量得到了保证,资金使用效果明显提高。  (五)注重抓点带面,建设示范工程。针对早期工程治理较分散、规模效益难体现的情况,我们把综合治理、规模开发放到了重要地位,坚持抓点带面,坚持集中连片、突出措施规模。毕节地区以新建成的贵毕高等级公路为纽带,在全长142公里左右各延伸5公里的范围内,建设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大示范区,初步形成了由水保部门统一规划,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分部门实施的“三统一分”生态建设管理体制和大示范、大推动、大发展的格局。各项目县在抓点过程中,几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片包干,并与水保技术人员联合办点,效果很好。通过点上工程的典型示范,面上工程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治理措施因地制宜,布局合理,严格质量标准,形成了有效的防护体系。  (六)注重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在对项目区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开展了生态自我修复的推广工作,充分利用贵州水热条件好,植物生长快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通过强化行政措施,落实管护制度,增大封禁治理,建沼气池、节材灶,实施以小水电代燃料等措施,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减少人为破坏,充分依靠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植被恢复。赤水市作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首批10个试点县(市)之一,采取了先治后封的方式,大面积实施封禁治理,在较短时间内改善了沿河两岸的生态环境;大方县在项目区内结合封山育林开展了舍饲养畜和沼气池建设试点工作,防止了人畜对林草的破坏,有效地保护了当地生态。  三、“十一五”期贵州“长治”工程建设工作思路及打算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十一五”时期贵州“长治”工程建设的思路是:以建设秀美山川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减少泥沙危害为重点,以坡耕地改造建设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小流域为单元,实行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合理配置,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实施分区防治战略,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突出保护。依靠深化改革,实行机制创新,促进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转变。  “十一五”期间,贵州“长治”工程建设的目标是:完成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治理区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全省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和水土流失监测网络;水土保持地方法规规章进一步完善,监督执法工作进一步规范,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二)工作打算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在西部大开发中抢抓机遇,争取国家投入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快发展,实现贵州生态立省的需要。“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从省情出发,突出抓紧抓好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规划、坡耕地整治规划、城市水土保持规划、长江上游水土保持规划、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等的编制工作,做好项目储备,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  2、加强“长治”工程的建设与管理。一是坚持成功的技术路线。以小流域为单元,优化配置各种措施,综合防治,优先搞好坡改梯、坡面水系和水源工程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切实落实有关管理制度。全面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项目建设公示制、群众投劳承诺制、资金使用报账和产权预先确认制五项制度,同时因地制宜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落实建后管护责任。要加大制度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力度。三是确保资金安全。建立配置合理、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工程管理运行机制,从项目安排、工程实施、工程验收等环节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加强资金使用稽查,搞好项目审计,确保资金使用安全,严厉打击和严肃处理工程建设中违法违纪行为。  3、加强执法力度,建设一批开发建设项目水保示范工程。“十一五”期间将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法》“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全面推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纵深发展。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监督执法水平。积极争取人大的支持与监督,发挥新闻宣传部门的舆论监督和推动作用。以查处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大案要案为突破口,做到“查处一个、教育一方”,规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行为,建立一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样板工程。  4、进一步做好大示范区建设。以贵毕公路为骨架,利用沿线交通便利、农产品市场障碍小的条件,结合乡(镇)特色和优势,扶持建立一批生态建设和经济开发相结合,具有市场前景和较高科技含量,可以带动经济发展的以速生坑木林、药材、养殖、经果林为主的具有一定特色和示范作用的水土保持经济开发实体。以赤水市竹浆林纸一体化工程为依托,搞好赤水河大示范区的建设,大力发展竹子产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切实解决群众增收。  5、做好城市水土保持,提升城市品位。城市水土保持是当前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要加大对城市水系和生活区周边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高绿化指数和雨洪调蓄能力。增加城市绿地,恢复和提高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对城市郊区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开展试验研究、供市民观光休闲的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城市美化、城郊旅游观光、生态休闲、水保户外教室、科技生态园区建设等结合起来,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在搞好城市水土流失治理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监督执法,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开办取土、制砖、采石、矿山企业等纳入水土保持范畴,加强管理,加大治理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6、积极探索依靠生态修复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新途径。生态修复是新时期“长治”工程建设在指导思想和防治方略上的重大调整,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实现生态建设长远目标的重要措施。我省水热条件好、光照时间长,特别适宜植被的自然修复,“十一五”期间,将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科学划定生态修复区,认真分析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有的放矢,综合运用法律、政策、封山禁牧、封育保护、圈养、能源替代、生态移民等多种措施为生态自我修复创造条件。  7、进一步发挥“长治”工程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丰富治理措施和治理内涵,通过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四、希望和建议  实践证明,“长治”工程建设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种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方面的福祉,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其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十五”期贵州“长治”工程建设取得的巨大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防治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但从现实情况看,贵州水土流失现象依然十分严重,流失面积仍很大,目前的治理速度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对提高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为此,我们恳请长江委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贵州水土保持事业,进一步加大对贵州水土保持的投入,扩大贵州“长治”工程治理范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做好“长治”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