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杜祖森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6-12-0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关于我省“长治”工作情况及打算的汇报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杜祖森2006年12月9日
 
  做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是一件关系到长江可持续利用、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大事。长期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及“长治”项目区各市(州)、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利部、长江委的正确指导下,采取得力措施,实施综合防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我省“长治”工作情况和打算汇报如下:  一、“十五”“长治”工作情况  (一)主要工作  1、编制相关规划,为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十五”期间,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我们加大了前期工作力度,组织编制了湖北省三峡库区、清江流域、大别山南麓等“长治”项目区水土保持规划、“长治”七期工程可研报告及其小流域初步设计、湖北省利用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其小流域初步设计、湖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建议书和可研报告。为综合治理准备了前提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  2、开展综合治理,下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十五”期间,我们以综合治理为重点,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农村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坡地改梯田。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大力开展坡改梯工程建设,积极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十五”期间,各项目县(区)平均70%以上的资金用于生产用地整治,共完成坡改梯13.14万亩。  建设经济林。把治理工作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果林,突出产业特色,由过去的多而杂、不成规模向特而精、成规模的板块经济发展,共发展水土保持脐橙、柑橘等经果林28.02万亩。  建设水土保持林。共营造水土保持林54.11万亩。  扩大草地面积。新增草地面积1.43万亩。  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各地根据农民意愿和项目区实际,在小流域治理中,做到沟、渠、池、凼、路结合,实现旱涝保收。共修建沟渠251.6公里、蓄水池77020方、沉沙池18105方、作业便道540公里、塘堰305座、溪沟整治45.89 公里,有效改善了农业项目区的生产条件。  3、加强监督执法,严格依法实施水土保持  加大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落实力度。共审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068个,督促开发建设单位列支水土保持投资1.05亿元;防治人为水土流失7704公顷,拦挡弃渣1713万立方米。  加大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力度。先后对1841个开发项目开展了2093次水保执法检查。  加大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共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587起,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950万元。  4、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十五”期间,我省先后在夷陵、红安等五个县(区)开展了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按照“长治”工程建设的要求,我省积极将生态修复融入到重点防治工作中,通过替代能源建设,推行舍饲养畜,退耕还草等措施,确保封禁治理措施的推行,促进了植被的自我快速恢复。试点工程共完成生态修复面积345.12平方公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通过了长江委的竣工验收。夷陵区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区开展生态家园示范户活动,大力兴建沼气池、省柴灶、太阳能、煤代柴、电代柴,对达标农户颁发“水土保持生态家园示范户”命名牌,并给予奖励,极大地调动了千家万户参加替代能源建设的积极性,全区仅以电代柴的农户就达30%以上,沼气池用户普及率达43.4%;同时,配合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效保证了封禁治理措施的推行,得到水利部和长江委的充分肯定。  5、启动监测预报,服务领导决策  健全了各级水保监测机构。2002年7月由省编委正式批复成立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为正县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定编10人。纳入全省监测网络建设的14个市州中有13个成立了监测站。有56个县(市、区)成立了水土保持监测点。全省监测网络体系已经形成。  完成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工程建设任务。2003年我省被纳入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如期完成,并顺利通过水利部的竣工验收。  正在开展省级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编制完成了《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总投资2994万元,分两期实施。目前,一期工程实施方案的项目技术需求调研已经完成,设备已采购到位,软件开发需求分析、研发等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  积极组织申报并取得了一批监测资质。省水保监测中心取得了水土保持监测甲级资质,十堰、襄樊等13家监测站取得了水土保持监测乙级资质。  狠抓开发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监测。积极开展了对“长治”工程、生态修复等重点治理项目的监测工作。目前对“长治”工程13市(州)、县(区)的47条径流小区已投入观测,同时对50多个开发建设项目也开展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监测成果。  发布了我省2005年水土保持监测公报。  6、积极开展了丹江口水库面源污染控制试点工程  我们积极推动有关部门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在丹江库区开展面源污染控制课题研究,探索防治面源污染和生态修复整治村容的途径和方法。按照水利部的要求,目前选定了丹江库区作为面源污染防治试点项目区,完成了项目规划编制,进行了面源污染防治试点的相关工作,已取得了部分数据,并采取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为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让北京人民喝上洁净水提供了有力的生态安全保障。  “十五”期间,我省坚持不懈地抓好水土保持工作,效益明显。不仅初步改变了项目区的自然面貌,而且使全省“长治”工程项目区农业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0.82亩提高到1.29亩;人均年产粮由治理前的453公斤提高到674公斤;发展户用沼气410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2元;解决了6.8万人的饮水困难和18.8万人的温饱问题,有17.3万人走上了富裕之路。“长治”工程被广大项目区民众赞誉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致富工程”。  (二)初步体会  回顾“长治”工作的实践,我们有一些初步体会:  1、必须强化目标责任,靠强有力地领导推进“长治”  坚持实行水土保持工作政府目标责任制。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省政府主管副省长刘友凡同志等领导分别亲临红安、夷陵、麻城等“长治”工程现场检察指导,推动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并将其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进行督查考核。省、市(州)、县(区)、乡(镇)有关部门都与同级政府签订任期内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书,并进行年度考核。省人大、省政协也定期对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检查。  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为加强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省长任主任,省发改委、财政、农业、林业、环保、国土、交通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水土保持委员会,领导协调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各市(州)、县(市、区)也都相应成立了同级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长治”工程的组织领导。我省黄冈市红安县在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下,将退耕还林、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红色生态旅游等项目纳入“长治”工程项目区,并与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形成了治理合力,提高了治理标准。  上级领导的视察和指导,极大地促进了我省“长治”工程建设。2004年10月,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到我省宜昌市夷陵区官庄小流域实地视察指导工作,对我省“长治”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给予高度评价。水利部鄂竞平副部长、长江委蔡其华主任、熊铁副主任、廖纯燕局长等领导都先后多次深入我省“长治”项目区检查指导,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长治”工程建设。  2、必须强化项目管理,靠健全的制度规范“长治”  “十五”期间,我省“长治”工程成效显著,得益于全省各地强化了项目管理,依靠健全的制度保证了各个项目的成功实施。  全面推行项目法人制。各市(州)、县(区)水利(水保)局作为“长治”工程的项目法人,认真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切实加强管理,坚持项目计划、项目资金、实施责任一次落实到位,实现了审批程序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补助兑现标准统一。项目建设实行专班责任制,一张图纸管总,一套班子主抓,一个标准验收,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质量拨款,不准挪项和更换治理地块。  创造条件试行招投标制。对大宗“长治”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及重点“长治”工程建设实行了招标投标制。按照国家招投标规定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选择资质高和信誉度好的队伍施工。利川市对荒山治理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凡是单项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项目,均采取公开对外招标,实行合同管理的办法。  全面实行农民投工承诺制。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民“两工”取消,在实施“长治”工程的治理村,严格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签订农民投工承诺书,家家户户签名盖章。凡是没有农民投工承诺书的,一律不安排项目。真正让“长治”工程成为项目区群众的“造福工程”,而不是“加压工程”。  推行项目公示制。在项目实施前,将拟建项目内容、质量标准、工期、补助标准和方式等在小流域工程指挥部及人口相对密集的地方张榜公布;工程竣工后,树立永久性公示牌,公布诸如工程量、工程造价、投劳补助兑现情况等内容,接受群众监督。  严格执行报账制。坚持“先干后补,大干大补,小干小补”、“不干不补”的原则,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凭工程验收单和财务结算报告,兑现补助资金。做到项目资金建立专账、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的审批制度,实行财务公开,避免人为滞留、挤占和挪用专项资金。  实行产权预先确认制。郧县白河流域白河村对统一整治的坡耕地,在工程完工后,由该地所属村民经过自愿协商,将经营权一次转让给当地经营能人,由过去的小块种植到大片经营,极大地促进了流域内产业结构调整,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  积极探索建后管护制。坚持建管并重,狠抓工程管理,积极探索出三种管护模式。即,“专职管护”模式:通过与流域乡镇签订责任状,将坡改梯工程的维护,经果林的除草、施肥、嫁接和苗木管护责任落实到每个乡镇、村组和个人;“股份合作私营业主管护”模式:夷陵区引进私营业主,对封禁治理区进行管护,将治理成果作为股份融入经营管理之中,并由引进的私营业主负责治理区的后期管护,保证“长治”工程效益持续发挥;“大户租赁治理管护”模式:由大户负责项目区的开发治理和后期管护,每年从国家投资中给予一定的补助。  3、必须实施机制创新,靠“三民水保”促进“长治”  我省在“长治”工程项目区积极推行“三民水保”。即民主谋水保、民营兴水保、民众干水保的新机制,有力地推进了重点治理工程的全面建设。  积极推行群众参与式规划设计,倡导“民主谋水保”。在设计中全面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通过动员会、座谈会、预审会,讨论并确定了工程建设的规模、投资、年度安排及有关技术标准。严格按照“设计准备、培训、宣传发动、项目区调查、措施设计、信息反馈与设计确定”等六大步骤开展工作。麻城市在设计中坚持开好“三个会”,即“动员会、讨论会、确定会”;填好“三张表”即“农户问卷表、图斑登记表、投资和资金构成表”;办好“公示栏”,确保了设计科学、合理,合民意。  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倡导“民营兴水保”。通过广泛宣传国家关于水土流失治理、“四荒”资源开发等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宜昌市夷陵区专门出台了《宜昌市夷陵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创建办法》,鼓励乡镇、村组、大户三个层次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采取开发式治理,规模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在治理规模、治理质量、治理科技和治理效益四个方面制定了创建标准,达到标准的除按规定兑现补助款以外,还奖励0.5—1万元。此举大大调动了私营业主投资水土保持产业的热情,全区共吸纳民营资本2500多万元,建成了一大批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民营企业家卢发信在官庄流域投资100万元,租赁坡耕地和荒山300亩,营造高标准梯田200亩,完善水系配套,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夷陵首家民营果茶研究所。  积极发挥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倡导“民众干水保”。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在泉溪河小流域治理中,通过树典型,引导周边群众参与“长治”项目建设。村民向守忠,原来承包有5亩坡耕地,田面坡度在15度以上,只要遇上自然灾害,就颗粒无收。“长治”工程启动后,他带领全家积极投资投劳,近3个月完成土坎梯田5.3亩,建抗旱水池1个,新修作业道路362米,修排水沟62.8米,建沉沙池2个。同时,道路也硬化到了家门口,居住环境得到了相应改善。  4、必须强化水保宣传,靠正确舆论引导“长治”  “十五”期间,我们坚持“面向领导、面向群众、面向社会”,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水土保持宣传,取得了一定效果。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省水土保持委员会通过印发《湖北省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文件汇编》、《湖北水土保持画册》、《湖北省水土流失分县图册》、制作水土保持《千秋伟业》光碟等,提升了全省水土保持宣传层次。各项目市(州)、县(区)通过举办水土保持题材的文艺节目汇演、知识竞赛、展览等,扩大水土保持宣传效果。在经过治理后的238条小流域都树起了流域碑,13个“长治”县(区)都在一些醒目的区段树起了水土保持永久性宣传牌。  利用各种机会加强“长治”宣传。水土保持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做好日常宣传的同时,每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6月29日《水土保持法》颁布日,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通过扎实有效地宣传,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水和谐意识和水土保持基本国策意识不断增强,日益深入人心。老百姓对“水土保持”四个字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认为“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只有坚持保水保土,才能得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二、“十一五”“长治”工作打算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十一五”我省“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整体目标  这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着力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调动各方面参与“长治”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建管机制,全面抓好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面源污染控制和秀美家园建设六项工作,推进我省“长治”工程持续、快速、健康、全面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坚持以综合防治为重点,明确“十一五”我省“长治”工作的任务  在综合治理方面,“十一五”期间要完成1300平方公里治理任务,平均每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6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达到世行进度要求。  在预防监督方面,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从根本上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局面。项目区水土保持方案申报率和落实率均达到95%以上,拦渣率达90%以上。  在生态修复方面,“十一五”期间,项目县(区)要完成预防保护面积2500平方公里,平均每年项目县(区)完成生态修复面积500平方公里。  在监测预报方面,要定期公告水土保持监测结果,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面源污染防治方面,要继续做好丹江库区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工程建设,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探索控制面源污染的防治措施体系。  在秀美家园建设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城市水土保持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力度,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完成10个生态示范镇,100个生态示范村,1000个生态示范户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坚持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真抓实干,落实完成“十一五”各项“长治”工作任务的重大举措  坚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一是狠抓项目前期工作。充分发挥农、林、牧等相关部门技术人员在前期工作中的作用,规划设计成果要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确保“长治”工程前期工作的质量。二是狠抓项目管理。继续坚持项目法人制、农民投工承诺制、公示制、报账制、建后管护制等。  坚持依法行政,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一是狠抓执法人员素质的培训提高。省、市、县要通过举办各种水土保持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通过参观学习、交流等途径来提高水保执法人员的工作能力。二是狠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重点加强对项目区内水工程、电站、公路、铁路、矿产资源开发等项目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三同时”制度,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和水土保持方案检查落实关。三是与相关部门配合,尤其是邀请同级人大继续做好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情况的督查。  坚持科学决策,加大监测评价力度。一是继续狠抓各级监测机构建设。通过《湖北省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信息系统建设》一期、二期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全省监测机构;通过参加全国水保监测培训班、举办全省水保监测培训班来提高监测人员的综合素质。二是严格按照《湖北省“长治”七期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全面开展监测,不断提高“长治”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  坚持改革创新,加大建设管理力度。一是狠抓体制创新。进一步坚持“政府主导、水保指导、部门配合、群众参与、共同发展”的管理体制,实现水保大合唱、营造大水保氛围。二是狠抓机制创新。继续推广“三民”水保治理新机制,加大租赁、承包、股份合作和拍卖的工作力度,运用市场机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水土流失治理。三是狠抓科技创新。依托高等院校,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进一步做好房县、夷陵、秭归等县区坡耕地等高种植、“植物篱+经济林”综合效益等课题研究;继续引进薄壳核桃、美国布朗李、日本甜柿等国内外名特优产品,提高水保经济效益;广泛应用“3S”技术、节水灌溉、容器育苗、果苗稼接、生物地埂、坡面水系等水保实用技术,提高了工程质量和工程效益。  今年是“十一五”的起始年,起步十分重要。我们将采取得力措施,利用有限时间,确保全面完成2006年“长治”工程建设的各项任务。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开创“十一五”时期我省“长治”工作的新局面!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