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钟勉副省长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1-12-01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11年12月1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就四川“十一五”水保生态建设情况和“十二五”工作安排作一简要发言。 一、四川“十一五”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目标,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推进,水保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治理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扎实开展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十一五”是我省水土保持投入力度最大、实施范围最广、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全省大力推进国家、省级重点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启动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开展汶川地震灾后水土保持设施恢复重建,完成财政投资14.2亿元,治理小流域350条,治理面积1.16万平方公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通过科学治理,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0%,土壤侵蚀量减少77%,植被覆盖率增加15%,粮食单产提高30%,人均纯收入增长40%。项目区水源涵蓄能力增强,小流域生态环境好转,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社会经济良性发展。 (二)持续增强监督能力,依法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坚持把预防监督作为水保工作的生命线来抓,强化监督管理,全社会水保法制观念明显加强,人为水土流失现象逐步减少。“十一五”期间,全省共审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13612个,总投资99.7亿元;防治责任范围243万亩,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4991个项目,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1.65亿元。各级开展水保执法检查活动23594次,检查开发建设项目13645个,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594宗。其中,省水利部门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743个,开展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144个,开展执法检查583次,检查项目610个。 (三)深入推进基础研究,科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加强监测科研工作,配合国家完成“5.12”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水土流失调查,发布《汶川大地震四川省水土保持专题公报》,开展100多个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测,组织全省第四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完成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一期、二期工程。全面加强水保规划研究,相继出台四川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规划(2006年-2030年)》、《2009-2011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规划》、《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水土保持规划(2008-2015年)》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规划(2008-2030年)》等10多个重大规划报告;配合水利部、长江委完成多个全国性规划中涉及四川部分的规划。 (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开通水土保持门户网站,定期发送水保公益短信、播放水土保持公益广告,实施“保护母亲河行动”,举办水保研讨会、文化论坛及摄影展、笔会等系列活动,组织设计启用了“四川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标识”。编写《四川省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小学读本》,并由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团省委、教育厅、水利厅联合行文启用。去年,我省开展“新闻媒体水利行”大型采访活动,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成效、经验成为采访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引起了较大反响。 (五)创新机制加快发展,水土保持事业活力倍增。建立健全激励竞争机制,治理项目实行年度排位、全省通报、奖励先进、淘汰末位,形成了奖优罚劣的鲜明导向。通过“自愿申报、竞争立项、择优安排”的方式,确定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县。推行项目整合机制,发挥水保措施的综合优势,以小流域规划为总纲,强力整合项目,整体示范推进。平昌县水保项目实施中仅一年就整合资金4800万元。实行先建后补机制,探索了“五民一补”(项目民报、方案民定、工程民建、资金民审、建设民管、先建后补)建设水土保持的新路子,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了群众开展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二、四川“十一五”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的主要体会 五年来,我省在水土保持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也深化了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律的认识,探索积累了经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的统筹原则。水土保持是公益事业,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框架。我省各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领导,多方统筹,增加投入,保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在“两工”取消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十一”期间,仅省级财政投入水土保持资金2.35亿元。 二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的发展导向。水土保持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必须把民生需求作为第一信号和努力方向。在项目实施中,坚持以人为本、惠农富民,主动对接新农村建设,优先实施群众期盼、示范明显、受益直接的综合措施,同时结合城乡水环境治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最大限度惠及广大群众,极大地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了水保生态建设和群众发家致富“双赢”。 三是必须坚持依法防治的根本途径。依法治理、依法保护是推动水土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工作中,我们深入贯彻《水土保持法》,切实加强法规配套和执法体系建设,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监督能力,形成监督网络;坚持以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为突破口,以落实“三同时”制度为核心,严格查处水保违法典型案件,初步形成主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共同防治水土流失的局面。 四是必须注重科技示范的引领作用。加强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研究,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科技贡献率,是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实用技术研究,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苍溪县在项目中创新发明的迷宫堰新技术,提高蓄水能力25%以上,提高排洪能力5倍以上,大大降低了投资,效益比较明显。 三、四川“十二五”水保生态建设工作的主要安排 “十二五”时期,我省推进水保生态建设的工作思路是:坚持科学发展,以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水土保持法》为主线,以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以水保富民为宗旨,以科技监测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加强前期规划基础,加深国策宣传教育,加速水保产业培育,推动水保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全省推进水保生态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水保方案申报率达95%以上,验收率达90%以上;完成1000个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18000平方公里;基本建成全省水土流失动态数据库和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数据库,水土保持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建设50所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点学校,国策宣传教育覆盖面达100%。 要着力抓好五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全面建立目标考核体系。建立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制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责任和目标任务体系,将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和水土流失治理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逐级签订目标责任书,逐项落实工作任务,逐层实行严格考核。二是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贯彻新的《水土保持法》,做好配套法规的修订和规章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健全执法队伍,加大违法处罚力度;继续深化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推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征收工作。三是全面加快水土流失防治。全面加强贫困地丘区、石漠化地区、坡耕地区、江河源头区为重点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争取尽快启动易灾地区、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项目,继续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作。四是全面提高科研监测水平。积极实施水土保持科技引领计划、水土保持科技富民示范工程,加大科技示范推广力度。强化石漠化地区等水土流失防治技术攻关,继续推进水土保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五是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抓好十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包括综合防治模式、工程建设机制、投融资模式、政策激励机制、生态补偿机制、目标考核机制,等等。 这次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会议十分重要,我们一定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的好做法好经验,扎实抓好水土保持工作,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做出积极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