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小流域综合治理致富沂蒙山区百姓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2-05-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崔培学
 
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也是山东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共有水土流失面积2484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多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非常重视沂蒙山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以治水为中心,结合农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治理开发与生态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202平方公里。其中整修梯田48.8万公顷,新建水保林、经济林45.8万公顷,修建道路22050公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27.5万处,总投入资金35亿元。
他们在小流域治理中的主要特点:一是投入多。该区历来是山东省治理重点,每年中央、省水保专项经费的50%以上投入该区,累计投资1亿多元。1998年启动中央财政水土保持专项工程,到目前完成投资6.97亿元。地方政府用于小流域治理的财政专项资金逐年增加。临沂市用于水土保持治理的专项资金达到了可用财力的4%。二是精品多。经过多年治理,有300多条小流域建成了高起点、高科技、高质量的样板工程。沂水的佃坪,青州的镇头,临朐的沂山、九山小流域,钢城的棋山、黄庄河、雪野,费县的小山、紫荆河,平邑的三关等小流域,都呈现出“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亮丽景观。三是效益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了一大批果品基地、生态旅游区,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被农民称为“民心工程、富民工程”。沂水县崔家峪小流域,治理程度为83.9%,治理保存率达96%,人均收入提高到现在的2572元,是治理前的15倍。青州的南闫村,过去是山穷水尽的“三靠村”(吃粮靠统销,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当地人立足实际,经过多年连续治理,实现了“山治完,树栽满,山上山下都能灌,小雨中雨不下山”,人均收入近4000元。五莲县山庄小流域,在淮委24万元治理资金的启动下,投入资金703.68万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3平方公里,建成了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和粮油林果生产基地,并顺利通过了淮委的验收,被誉为“在淮河流域具有极高推广示范价值”的小流域。四是规模大。山东省总结出了以点带面、以示范带动的经验,每年冬闲季节,以乡镇为单位,家家出工、村村有战场,人机结合、传统方式与高科技手段结合,处处体现着“不是政府逼着干,而是农民抢着干”的动人场面。仅2001年完成土石方11.6亿立方米,投入工日7.1亿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16平方公里。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是领导发动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水保宣传和发动群众工作。通过新闻媒体、竖立标志牌等形式,每年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认识,使治山治水成为自觉行动。二是资金配套到位。在国家资金没有足额到位的情况下,地方配套资金首先到位,省厅制定了严格的办法,对没有按时、足额配套的县、乡,下一年度项目安排时,实行一票否决。三是管护到位。为了更好地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山东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的职责和要求,对建设项目及时跟踪调查,最后做验收评估工作。四是改革到位。以“明晰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特征,以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四荒”产权制度改革在全省普遍推广,调动了广大群众治山治水的积极性。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