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良才同志作河南省水土保持工作汇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8-0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
努力实现新时代河南水土保持工作新发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
 

    长期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积极践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认真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水利工作方针,牢牢把握水利发展新机遇,始终把治理水土流失作为建设生态屏障、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一件大事来抓,加快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收到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截止2017年底,全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60%以上,其中黄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96万平方公里。

    一、真抓实干,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成效显著。近年来,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重点工程为抓手,把管理关口前移,及时协调落实配套资金,妥善解决土地流转等棘手问题,确保了重点建设工程进度快、质量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初步形成了“坡地梯田化、排灌设施化、种植多样化”的绿色生态发展模式,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
    二是水土保持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各地坚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展理念,在确定项目区治理思路时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最大限度发挥水保资金效力,实现了“三个结合”,即: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与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生态旅游产业,推动了地方绿色产业和区域经济大发展。
    三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为新亮点。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坚持把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等同步规划、同步治理。在积极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的同时,2017年创造性地开展了省级水土保持示范村建设工作,培育和树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典型,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目前,我省已拥有9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市、工程)”,创建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30家,其中12家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3家被评为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齐全上,均居全国前列。

    二、完善机制,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不断强化

    一是积极推进行政审批“放管服”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有关“放管服”要求,严格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审批。2017年8月将部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权限下放至省辖市和直管县,加强了技术培训和指导,使“放管服”放得下、接得住。经初步测算,下放项目数达80%,极大提高了审批效率,节减了审批周期,为生产建设单位提供了优质服务。
    二是一张天地监督监管网初见成效。积极推动全国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综合监管试点省建设,2017年筹措资金450万元用于开展试点市县项目建设,为全省提供了可操作、可复制方案,2018年在全省全面铺开,努力构建水土保持全省域“空中看、地面查、网上管”的监管体系,完善监管手段,提高监管效率,有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事件发生。
    三是事中事后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省市县“三级”加强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事中、事后监管,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实施情况跟踪核查,推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全面落实。2017年,分批次对在建的518个省部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督导,启动跟踪问责机制,实现了河南境内已批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 
    四是水土保持监测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我省先后在长江流域淅川县、黄河流域洛宁县组织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试点,在7个监测站全面开展标准化监测站点建设,基本实现监测工作自动化、信息化,全面提升了监测站点监测信息采集时效性和准确性;进一步优化监测站点布局,在安阳市殷都区增设3个水土流失监测点,填补了我省海河流域监测站点的空白。大力推进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逐步达到“一套信息标准、一张地图展示、一个应用平台”的目标,实现河南省水土保持信息的全面整合与共享。

    三、多措并举,社会公众水土保持生态保护意识显著提高

    一是国策宣传活动常态化。我省各地以新时期水土保持法宣传贯彻为主线,坚持平时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除了利用“3.1”水土保持法颁布纪念日、“3.22”世界水日、“12.4”中国法制宣传日等进行集中宣传,同时还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开展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街头咨询等活动,通过编印画册、公益广告、手机短信、送法上门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普及水土保持科普知识,营造了良好的学法、用法氛围。
    二是部门协作能力不断增强。注重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林业、环保和法制办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在审批项目、编报方案、预防治理等方面赢得支持,做到信息共享、齐抓共管,营造了良好的水土保持工作氛围。一些市县定期向人大汇报,主动邀请人大代表视察水土保持工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指导,有效促进了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三是公众水土保持意识显著提高。我省依托国家、省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水土保持示范村和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等平台,积极搭建国策宣传载体,大力推动水土保持法规进学校、党校等活动开展,通过设立中小学生水土保持教育联系点,编撰发放中小学生水土保持科普课本等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水土保持意识。
    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任务依然艰巨。我省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众多的人口以及长期的开发利用,目前仍有2.0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大都处于山丘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治理任务重、难度大。
    二是水土流失治理投入有待提高。根据省政府批复的《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初步测算,2016-2020年近期规划全省要完成52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按中央单位面积投资额度计算,每年约需投入水土保持建设资金4亿元,而目前每年投资约2亿元,防治投入远不能满足生态建设需求。
    三是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发展不平衡。一些生产开发建设项目受经济利益驱动,重开发建设、轻环境保护,急功近利、忽视生态保护的现象仍然存在,不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乱挖、乱弃、乱倒,破坏生态环境,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问题还时有发生。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将顺应时代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按照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的决策部署,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有效保护为目标,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各项工作。
    一是不断优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模式。以机构改革为契机,把水土保持工作重心放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上来,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水土保持公共服务;继续推进遥感技术、无人机监控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在生产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和生态治理工程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提高管理效率和精度,促进管理模式转变。
    二是推进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制度落实。制定省对市县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考核办法,夯实各级政府责任,切实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推动《河南省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任务落实,到2020年,初步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实现预防保护、重点防治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到2030年,基本建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现有林草植被得到保护与恢复,让水土保持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水土保持治理。完善政策机制,制定水土保持以奖代补办法,在增强水土保持融资能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方面下功夫,落实群众在水土流失防治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全社会共抓共治的工作机制。
四是着力强化监测体系和信息化建设。以新技术、新手段促进水土保持治理能力提升,建设智慧水保。强化监测体系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完备的水土保持监测服务体系,强化监测服务能力和成果应用,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信息化建设,继续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与水土保持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促进信息化在水土保持信息共享和整合、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国家重点工程“图斑精细化管理”中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水土保持现代化。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