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长青同志作宁夏水土保持工作汇报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18-08-06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推进水土流失系统治理
为全力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新贡献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是北方防沙带、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和黄土高原—川滇生态修复带“三带”交汇点,被腾格里、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三面包围,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地位特殊。宁夏在册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生态脆弱,因水土流失严重,中南部西海固被联合国认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水土保持基本国策不动摇,带领广大群众持之以恒治水土、拔穷根,水土流失面积由近4万平方公里减少至不到2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由上世纪80年代的1亿吨减少到现在的2000万吨。昔日“飞沙走石风作舞、河枯苗干旱作伴”的苦甲之地,一步步变成了“梯田层层绿满山、大地田园披锦绣”的高原绿岛,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宁视察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水土流失治理作为生态立区战略的重要内容,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不懈强化全域封山禁牧,举全区之力实施生态移民,开展全国空间规划生态红线划定试点,统筹实施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态修复等工程,年均治理进度由1%提高到3%,实现了全区水土流失总体逆转,成为全国唯一“人进沙退”的省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工作成效

    一是加快从好生态到好产业的转变,实现水土流失治理与生产发展双赢。各地把水土流失治理作为推进生产发展、实现生活富裕、保持生态良好的重要内容,坚持以水土保持促进生产发展。彭阳县以“上保、中培、下开发”推进梁峁沟坡塬综合整治,初步实现了山变绿、地变平、人变富的目标,红梅杏、朝那鸡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过亿元。隆德县发挥水利、农牧、国土等资金聚合效应,打造了“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林下经济缠带子、山下节水农业围裙子、智能管理织网子”的高质量高标准治理模式,率先探索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新路子。
    二是彻底打破了愈垦愈穷的恶性循环,实现移民脱贫与生态修复双赢。针对中南部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自治区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35万群众搬迁到靠城沿路近水的区域,不仅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通过实施迁出区植树造林、生态修复、草地恢复等四大工程,曾经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1200多万亩黄土地如今草木葱郁,植被覆盖度由35%提高到56%。盐池县坚持小开发大保护,在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同时,全县滩羊由100多万只增加到300多万只,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近1倍。
    三是推进了从分散治理到共建共享的转变,实现水土资源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双赢。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打赢脱贫攻坚战,注重发挥水土资源关键要素作用,打破部门分散治理形式,按照规划、质量、验收、实施“四个统一”方式,建立了“规划引领、政府主导、水保搭台、部门唱戏、全民参与”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格局。坚持“南部治理、中部修复、全面预防、重点监督”,加速推进自然产品向生态资本快速转换,为中南部地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庭院经济、草畜产业、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显著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五年来,通过大力改土治水,有效促进了治穷致富,西海固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了83%,广大群众分享了生态建设红利。

    二、主要做法

    一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把水土保持列为生态立区战略重要内容,自治区政府每年把水土流失治理指标列入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纳入全区工作效能考核。编制了《宁夏南部黄土丘陵水土保持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实施方案》,自治区空间战略规划把水土流失极度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作为全区生态红线主要指标,使之成为生态环境建设真正带电的高压线。
    二是绿色发展渐成自觉。自治区深化水土保持国策宣传,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水土保持国策主题宣传活动。固原市创新“一进、五抓、三注重”的宣传教育模式,水土保持国策教育已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必修课,被水利部树立为样板在全国推广。全区水土保持国策宣传进校园活动已扩大至22个市县(区)110余所学校,全社会水土资源治理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三是统筹规划接力推进。自治区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将彭阳、隆德、盐池等生态立县的做法上升为生态立区战略,坚持治水与治土、治林、治田、治沙、治草相结合,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并重,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发展人工草地850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8.4%提高到13.3%。近五年来,全区水土保持投入81亿元,是上个五年的近4倍。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不适应。全区仍有近2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治理,且多处在贫困人口集中、经济发展滞后的西海固地区,治理难度大成本高,治理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二是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提升。水土保持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社会管理存在不严格不到位问题,水土保持监督监测信息化滞后,水土保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水土保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不相适应。全区整体生态功能仍然脆弱,综合功能发挥不够充分,优质生态产品提供不足,尚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学习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全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到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1.5万平方公里以下,全区水土流失状况全面向好;到2035年,水土流失面积下降到1万平方公里以下,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水土流失治理保护体系;到2050年,全区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全面治理,实现荒原染绿、山川葱茏、群众致富。
    (一)完善顶层设计。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紧修订《宁夏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全面推动水土保持依法行政。根据《自治区空间战略规划》,抓紧编制《宁夏水土保持2020-2035年总体规划》,明确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落实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抓紧划定水土保持生态红线,逐步形成依法治理保护水土资源的新局面。
    (二)实施系统治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响新时代黄河生态治理保卫战,坚持河里和岸上、上游和下游、源头和面上统筹治理,建设水清、河畅、岸绿的美丽家园。全面加强贺兰山、六盘山、罗山“三山”生态保护和修复,统筹推进荒山荒漠、平原绿洲、城乡通道、河湖沟渠等全域造林绿化,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区整治绿盾行动,着力构建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打造西部生态先行示范区。创新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土地荒漠化治理,推进灵武、盐池等4个防沙治沙示范县建设,力争宁夏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取得明显成果。
    (三)健全管理机制。健全水土保持工作机制,将水土保持列为河长制重要内容,靠实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主体责任。健全水土保持治理机制,坚持“谁破坏、谁治理,谁建设、谁受益”,加快建立水土保持共建共治共享机制。健全水土保持管理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金融担保等方式,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加快构建多元化水土保持治理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依托“互联网+水利”提升水土流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将认真贯彻本次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水土流失治理能力和水平,奋力开创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为宁夏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