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珠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陈泽健介绍试点工程概况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3-12-12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3-12-9
 
 
  本站讯 2003年12月9日上午,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第一次工作会议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举行。珠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陈泽健在大会上以题为《同心协力 搞好试点工程》介绍试点工程概况,全文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今天,我们在贵阳市召开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第一次工作会议,标志着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也标志着珠江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从此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在此,我代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珠江流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统计,现有水土流失面积6.3万km2,占流域土地面积的14.2%,主要集中在上中游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必须坚持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要求。近年来,珠江流域同样面临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源污染、水土流失四大问题,尤其是上中游地区人口增长过快,人为活动频繁,水土流失趋向严重的局面尚未扭转。加快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努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将是实现珠江流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作,特别对于上中游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的现状与危害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地处我国西南部,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土地总面积为24.5万km2。总人口38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3万人。总耕地面积210万hm2。行政范围包括云南、贵州和广西三省(自治区)19个地区(市、州)、106个县(市、区)。该地区河谷深切,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土层浅薄,植被稀少,暴雨集中,自然条件差;同时又是苗、布依、彝、回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落后地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是珠江流域乃至全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治理难度最大、群众生活最贫困、需要治理最迫切的地区之一,也是珠江泥沙的主要来源地。
  1.水土流失现状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尤其是南北盘江地区是珠江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2001年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该地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0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0.5%;南北盘江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0.1%。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年土壤侵蚀量13061万t,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604 t/km2.a。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云南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9.2%,贵州占36.1%。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耕地,其次是荒山荒坡和疏、残、幼林地。水土流失形式以水力侵蚀的面蚀、沟蚀为主,局部地区伴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蚀发生。
  2.水土流失危害
  一是土地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危害当地的农业生产,威胁群众生存的基础。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已达4.0万km2,占土地面积16.3%;南北盘江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1.2万km2,占土地面积21.3%。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县域土地面积15%以上的县(市)已有52个,占县(市)总数的49%。
  二是毁坏耕地,山上“石漠化”、山下“沙化”。据统计,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已被淹埋的耕地有5.3万hm2,占现有耕地面积的2.5%。山下良田好土被毁,只得上山再开荒,从而导致了水土流失的恶性循环。
  三是造成人畜饮水困难。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饮水困难人口593万人,大牲畜437万头,饮水困难人口占农村人口的18.2%,解决农村人口、大牲畜饮水困难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四是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损失严重。据资料统计,贵州省1951年~1991年间,因各种灾害使农作物每年平均受灾面积为7238km2,八十年代平均为13631 km2,比五十年代大2.6倍,比六十年代大4.2倍,比七十年代大2.0倍,1991年受灾面积最大为2万多km2,与1951年比较增大5.6倍。
  五是群众生活贫困。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旱、涝等自然灾害,成为当地群众难以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该地区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60个,省扶贫工作重点县17个,国家和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占总县数的72.6%。贫困人口647万人,占农村人口的19.8%。
(补充材料:贵州33个县全部是扶贫工作重点县(国家级重点县25个,省级重点县8个);广西46个县中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28个,区扶贫工作重点县9个;云南省27个县中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7个。)
  六是泥沙淤积河道和水利工程,加大了防洪压力,降低了水利工程的效益,甚至使水利工程报废。地处珠江源头的云南省曲靖市,因水土流失造成泥沙淤积的水库有86座,淤积库容848万m3,其中,淤满报废的水库有9座;淤积塘坝308 座,淤积库容82万m3。
(补充材料: 红水河迁江水文站上世纪50年代多年平均输沙量3305万t,60年代4780万t,0年代5270万t,80年代6652万t,迁江水文站年输沙量逐年增加,80年代多年平均输沙量50年代增加一倍。)
二、开展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是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三个代表”的需要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涉及的云南、贵州和广西均是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西部省(自治),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阻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并且威胁当地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抓紧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是贯彻落实“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具体体现,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建设重点项目的具体落实,同时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
  2.是维系生存条件,抢救水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紧急措施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水多土少”,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人多地少,广种薄收、刀耕火种等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陡坡耕地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已成为当地一个非常紧迫、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加大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的力度,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补充材料: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大部分县年降雨量在1000 mm~1600 mm之间,且主要集中在夏季,降雨分配不均)
  3.是消除贫困,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出路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发展长期受到制约。通过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水土流失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相结合,把治理开发寓于综合治理之中,发展小流域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可有效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对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补充材料:2002年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552元,相当全国2366元平均水平的66%,相当下游广东省平均水平3770元的41%。)
  4.是减轻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措施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水资源枯竭,人畜饮水困难,生态环境恶化,环境容量不断下降,还引起水库淤积,河床抬高,加剧了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水利设施、农业生产和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通过开展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治理,改善农业生产、生活和生存条件以及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使当地群众安居乐业。
(补充材料:云南省曲靖市珠委的西山试点小流域,治理前的1988年8月12日降雨55mm,山洪暴发,冲毁农田数千亩,数百家农户庄院和道路遭洪水围困,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治理后的1994年6月21降雨66 mm,在降雨总量相近的情况下,由于1989年以来开展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坡、沟建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造成的损失比1988年8月12日暴雨小得多。)
  5.是珠江防洪减灾和保护水利水电工程的迫切要求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流失大量的泥沙,不仅对珠江上游地区造成直接危害,而且影响珠江中下游地区防洪安全。一是直接影响鲁布革、天生桥、龙滩水电站的正常运行;二是淤积下游河道和出海口门,危及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因此,治理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的水土流失,对于减轻中下游地区防洪压力,保护水利水电工程安全运行,具有显著作用。
(补充材料:据调查,珠江口门内伶仃洋多年年均淤沙量2041.58万t,黄茅海浅海区多年年均淤沙量1132万t,磨刀门浅海区多年年均淤沙量627万t。)
三、实施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的背景及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1.实施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的背景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地处同列为我国三大生态脆弱区的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东南部。该地区缺土、缺水且人口密度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石漠化已直接危及到该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是该地区群众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制约因素。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表明,坚持小流域为单元,以水为主线,对山、水、田、林、草、路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开发,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水土流失及土地石漠化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能够增加群众的经济收入,解决长期困扰的粮食问题,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奠定坚实的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地方经济落后,群众生活贫困,国家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缓慢,严重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列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加快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是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为社会各界所广泛关注,并得到国务院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迎来了良好的机遇,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是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下发了《关于做好2003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 “加强封山育林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采取多种工程措施,搞好水土保持”,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
  二是2001年3月,朱镕基总理在向人大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小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将黔桂滇三省(自治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石漠化防治提高到国家目标的高度。
  三是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自治区)的人大、政协代表多次在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出有关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议案。2000年贵州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联合行文上报国务院请求国家立项治理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流失。
  四是《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西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确定的全国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地区,明确了近期以石灰岩地区为重点的珠江上游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五是水利部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根据中央水利方针和新的治水思路,认真总结珠江流域几十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尽快恢复珠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和水利部今年联合开展了珠江上游喀斯特地区水土流失防治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石灰岩山区的自然、经济和生态特征,并对进一步搞好石灰岩山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
  2.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的实施,中央以及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各级水利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
  一是编制了总体规划。1997年底云南、贵州两省水电厅组织有关县(市、区、特区)开展了县级水土保持规划,并分别进行了汇总;1998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在云南、贵州两省水土保持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纲要》的总体思路,编制完成了《珠江流域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并上报水利部。
  二是编制了项目建议书。2000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流域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同年8月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审查。
  三是编制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年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会同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自治区)水利厅,根据《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及其审查意见精神,编制了《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7月通过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的审查,10月水利部正式报送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审批,2003年6月通过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评估。
  四是各省(自治区)完成了项目区、小流域的初步设计工作。2003年5月,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小流域初步设计工作的通知》,各省(自治区)水利厅及时组织有关县(市)开展了试点小流域的选点和项目区、小流域的初步设计工作;10月,各省(自治区)完成了项目区、小流域的初步设计工作。
四、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目标与技术路线
  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涉及云南省的沾益、马龙、罗平、宣威、江川、澄江、华宁,贵州省的盘县、兴义、晴隆、贞丰、兴仁、册亨、安龙、关岭,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西林等17个县(市)。土地总面积3.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1.3万km2。2000年项目区内总人口6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2万人。农业人均耕地0.14hm2。2000年粮食总产量225.5万t,农业人均产粮374kg,农业人均纯收入1474元。
(补充材料:试点工程区内现有国家和省扶持的贫困县9个,贫困人口121.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20%。)
  1.指导思想与原则
  试点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为依据,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水为主线,以坡面水系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坡耕地改造为重点,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大面积实施封育治理,适当发展水土保持防护林、薪炭林和经济果木林,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石灰岩地区大面积治理水土流失、遏制土地石漠化提供典型并积累经验。
  试点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全面规划和综合治理;坚持以水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为突破口,抢救土地资源,维系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充分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实施大面积封育治理;坚持开发性治理;坚持中央、地方、集体和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2.建设目标与任务
  试点工程建设的目标是:以坡改梯、坡面水系和沟道治理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建设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同时,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薪炭林,建设沼气池,营造适生经济林果,从而解决项目区群众的吃粮、收入和燃料等生计问题,达到防治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重建当地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加快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和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生态环境恶化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试点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抢救土地资源、遏制土地石漠化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在该地区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的途径和管理以及投入机制;改善试点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大面积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树立典型和积累经验。
  3.治理措施布局与建设规模
  试点工程治理措施布局是:加快改造坡耕地,兴建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节水灌溉工程,提高粮食产量,彻底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在基本保证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现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对尚未改造成水平梯田的坡耕地,大力推广等高耕作、横坡耕作、沟垄种植、间作套植等保土耕作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在解决粮食问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就地取材,在沟道中修筑土石谷坊,拦截泥沙;利用当地光热资源的优势,开展以封山育林为主的植被恢复工程,同时利用退耕坡地和荒山荒坡,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草,适当发展薪炭林,解决群众燃料、饲料、肥料问题,提高植被覆盖度,实现水土流失综合性开发治理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试点工程建设规模:根据项目区的行政区域、水系特点及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方向,在选定的14个子项目区、144条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50km2,其中人工治理措施面积650km2,实施封育治理面积800km2。
  试点工程建设期限为5年,即2003-2007年。
  4.投资估算与效益
  (1)投资估算
  本项目以国家投资为主、地方投资为辅,实施过程中需组织农民投工投劳。
  本项目5年建设期间,需总投资19979.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投资15231.3万元,占76.2%;地方配套4748.5万元,占23.8%。另需群众投劳989.0万工日。
  (2)效益分析
  本项目效益是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同时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生态效益:项目实施后,通过实施植树种草和封育措施,增加林草植被,提高林草覆盖率,由生态环境恶化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通过实施坡改梯工程、沟道治理工程、种植经果林、坡面水系工程等,可新增基本农田11150hm2,恢复水毁农田1135 hm2,并保护项目区及下游农田30050 hm2,为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新西部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后,不断恶化的水土流失将得到有效遏制,土地石漠化将得到控制,蓄水工程将增加蓄水能力4021万m3,减少珠江水系泥沙427万t,减少山洪危害。同时,随着农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增加,生产条件改善,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生产门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产量,增加收入,使农民的吃饭、烧柴、饮水等最基本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逐步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三是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后,每年可增产粮食20434万kg,增加产值27.5亿元,彻底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增加群众的收入,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
  5.实施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
  一是群众要求迫切,治理积极性高。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以改变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群众从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增加了收入,从而激发了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于群众深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强烈要求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迫切需要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各级人大、政协代表也多次提案建议,要求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地方政府重视,组织推动力度大。多年来,各级地方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把其作为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一件大事来抓,广泛组织、发动、带领人民群众,坚持长期不懈地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有利于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各项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
  三是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建设条件具备。各地普遍开展了水土流失调查工作,摸清了现状。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会同云南、贵州、广西三省(自治区)水利厅先后编制了《珠江流域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建议书》和《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灰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各市(州)、县(市)先后进行了小流域划分,编制完成了本区域的项目区初步设计报告,并基本完成了小流域初步设计工作,贮备了一大批项目,为大规模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四是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近年来,各地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等生态建设工程,积累了大量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经验,为试点工程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试点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是要重视创新。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有别于以往珠江流域所搞的水土保持防治工程,是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示范工程、样板工程,应在理念、思路、机制、工作方法及政策等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农民的粮食问题和增加农民的收入这个层面上,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的需要。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抢救水土资源、遏制土地石漠化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是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涉及17个县市、14子项目区、144条小流域,分布面广、任务重,按现有投资力度不可能一下子全面铺开。因此,各县市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采取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法,每年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搞好2-3条小流域,使它能真正达到建成一片,管护一片,成效一片的目的。
  三是要重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含量。过去,各地在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都有一些好的技术。各项目建设单位及各级水利管理部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地积极推广先进实用的新技术,建立、健全水土保持技术推广体系,提高水土保持科技含量;要加强对治理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培训提高认识水平,增强防治技能,争取建成一批水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小流域,起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要重视资料的积累和总结。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担负着为大面积综合治理提供治理方法、途径和树立典型、积累经验的重托,各项目建设单位及各级水利管理部门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前要注重对项目区的自然现状、社会经济、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现状等文字、图片、影像资料以及项目建设过程的技术设计资料、项目审批文件、施工管理文件、财务文件、工程竣工验收材料及其他有关的图片和影像资料的积累,对有关的资料要进行及时的分析、总结,为今后大面积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同志们,我们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有关部门和水利部的要求,站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负责的高度,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把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试点工程建成一个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示范工程,为珠江上游石灰岩地区水土流失防治谱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