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内蒙古确立全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总体思路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7-14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2004年7月14日
 
本站7月14日讯(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惠霞)近年来,内蒙古不断加大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力度和步伐,通过几年大规模综合治理,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昔日的荒山秃岭,今日喜披绿装。
7月10日至12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雷·额尔德尼主持召开了各盟市市长和水利(水保)局局长参加的全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会议,总结了过去5年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确定了当前及今后全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突出"一个坚持""三大围绕""四项落实"的总体思路。这是内蒙古近年来首次召开的大规模、高规格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会议。
内蒙古横跨"三北",位于黄河、辽河、嫩江、海河等四大水系的中上游或源头,是祖国北方最重要的天然生态屏障。搞好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事关国家经济发展和边疆稳定以及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生态安全。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全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1998年以来,自治区进一步加大了治理力度,全区各地根据实际,实施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治理模式,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各地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与节约保护资源相结合,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与农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展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四结合"原则,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走出了一条适合自治区区情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路子。5年来,全区每年以650万亩以上的治理速度推进。到2003年底,全区已累计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8.39万平方公里,占全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的45%,兴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近17万处,营造水保林573.2万公顷,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65万平方公里,完成国家投资10.73亿元。随着投入的不断加大,治理速度也明显加快。首先是重点治理范围逐步扩大。全区重点治理工程由"八五"期间的4个,发展到"十五"期间的11个,重点旗县由"八五"期间的15个扩展到60多个;新实施综合治理小流域1000余条,占建国以来所实施的45%。其次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全区由"八五"期间的7850万元提高到2003年度的3.2亿元,单位治理面积投资由"八五"期间的每平方公里1.5万元,提高到6-10万元。第三是治理规模逐年加大。各地打破传统单一零散治理的做法,积极组织开展跨乡界、跨村界的大规模、高标准、集中连片的综合治理,形成了龙头式的重点治理工程,整体治理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1995年以来,全区纯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5339.5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022.31万亩,营造水保林3387.6万亩,人工种草929.66万亩,兴建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近17万处。年均完成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是"八五"期间的1.5倍多。第四是创建精品示范工程的意识不断增强。几年来,建成了一大批标准高、质量优、效益突出的精品示范工程,一批形式新颖,各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纷纷亮相。如赤峰市通过大示范区建设,建成10万亩以上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区近20个,万亩以上的治理区200多个。一批治理规模达数百平方公里的大示范区也初具规模;乌拉特后旗炭窑沟项目区引进梭梭肉苁蓉嫁接技术,种植300亩,亩产干苁蓉40公斤,收入达1200元;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采取"一塘一坝,引水上梁"的形式,既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发展灌溉,又为干旱缺水地区解决灌溉水源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典型模式。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范四窑小流域以小流域坝系为依托,采取沟道拦泥淤地、台地产粮增效、坡面植被防护,高效利用了流域的水土资源,加速了农民脱贫致富。到目前,全区有7个旗(县、区)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十百千"工程示范县,35条小流域被命名为示范小流域。
在加强生态治理工作的同时,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全区已有5个盟市出台了禁牧的决定,49个旗县实施了全面禁牧,13个旗县实施了轮封轮牧、季节性休牧,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区全部实行了禁牧。全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面积达到1.65万平方公里。扎兰屯市、武川县、四子王旗等9个旗县市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启动实施。各地因地制宜采取了"以建促封"、"以改促封"、"以调促封"、"以移促封"的形式,通过建设水源工程、基本农田、饲草料基地,推行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配套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为大范围的封育保护创造了条件。武川县实施禁牧以来,草场植物群落由过去的几种增加到十几种,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20%提高到70%;乌拉特中旗通过建设小微型水源工程,人工种草,促进大面积围栏封育,3年内围封禁牧区的草群高度、盖度较禁牧前提高了135%,干草产量提高了3.5倍;突泉县封山禁牧后,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舍饲养殖,一次性禁牧治理面积达150万亩,发展舍饲养殖2.2万户,舍饲牲畜65万头(只),农户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鄂尔多斯市实施禁牧后,建设优质饲草料基地300万亩,发展涉农企业1000多家,形成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130家,通过企业带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农牧民人均增收160元,牲畜头数向增长的趋势发展,实现了生态修复和农牧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为突出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个主线,今后一个时期,全区水保建设将按照"一个坚持"、"三大围绕"、"四项落实"来实施。即,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和创新机制为动力,以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江河泥沙,促进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和农牧区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二是围绕三大目标,即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江河泥沙,改善生态环境;大力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促进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开发,实现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重视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之路。三是落实四项工作,即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继续推进国家八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黄河上中游沙棘资源建设、黄河上中游试点小流域治理、黄河流域砒砂岩地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黄河流域昆都仑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治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科学配置各项治理措施,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提高整体防护措施;要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改善治理区农牧业生产条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培育支柱产业为重要目标,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要着重沟道坝系工程、坡面水系等水利水保工程建设,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水资源;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农区,要通过坡改梯、坡面水系、淤地坝等工程建设,增加基本农田,退出坡耕地,还林还草;在农牧交错的半农半牧区,增加灌溉农田和饲草料基地的同时,实行封育禁牧,调整农牧业生产结构;在沙化退化的农区,有水资源条件的地区,要重点建设灌溉饲草料基地,引进优良牧草,提高质量产量,轮封休牧;要大力推广水土保持大示范区建设模式,各地要因地制宜选择靠近农牧民居住点、条件相对较好的3-5个具有代表性的示范区,集中连片,集中治理。强化预防监督工作。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切实抓好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的落实;要敢于执法,敢于碰硬。避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大生态自我修复力度。针对全区土壤侵蚀面积占总土地面积63%,水土流失治理任务相当艰巨的实际,必须坚持小开发、大保护、小治理、大封禁的原则,依靠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植被,改善生态,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自治区政府要尽快下发《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加强生态自我修复,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通知》,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规范生态修复工作;继续搞好8个已启动实施的生态修复试点,总结不同类型区生态修复的不同模式和主要措施,为大面积开展生态修复探索有效途径;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解除农牧民轮牧禁牧、舍饲圈养和实施生态移民的后顾之忧,实现封得住、绿起来、能致富、不反弹。切实加强淤地坝"亮点"工程的建设,减少入黄泥沙,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