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保世行贷款项目首席执行官伏格乐访谈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4-06-29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陕西日报记者 武盾 2004年06月29日
45岁的伏格乐先生,是世界银行派驻中国实施“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首席执行官。从1994年起开始实施的这一项目使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山西、甘肃和内蒙古约50个县、旗受益,100多万人摆脱了贫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此,他本人获得了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2003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今年7月15日,随着项目行将结束,他也将离开为此已工作了12年的中国,调回美国总部。在他最后一次回望项目区时,6月7日,本报记者在延安采访了这位对黄土高原依旧难以割舍并深深眷恋的德国农业经济学博士。
记者:伏格乐先生,在即将离开中国前,你对中国尤其是陕西在生态建设方面有何建议?
伏格乐:这一项目所治理的面积虽然只有整个黄土高原面积的5%,仅相当于比利时国土那么大。但由于它成功的实施,改善了项目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因而它成为了不同地形、不同风俗、不同国度的成功示范。它把许多人认为的“不可能”都转化成为了“有可能”。项目成功的关键,是进入中国的项目管理模式,得到了有效的贯彻。如监测评价和报帐制、垂直审计制……,它保证了项目内容的有效实施,保证了资金不会被挪作他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而,这一模式,不仅对于陕西,包括国内以后大规模类似的生态治理工程都希望能起到一个借鉴作用。另外,“硬件”(包括技术、项目、资金等)的投入固然重要,但“软件”(管理、体制等)作用在治理成败方面更为重要,要双管齐下,治理的措施不能是单一的,因为单一的措施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是中国政府为奖励在双边或者多边科技合作中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科技管理专家或组织的一个奖项,今年3月,你和其他3位外籍专家获此殊荣,为此你有何感想?
伏格乐:荣誉太高了!我真承受不起,其实我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只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3万多平方公里内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是黄土高原项目区1000多名工作人员10多年辛勤工作结果,是黄土高原上那些渴望摆脱贫困的农民用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汗水浇灌而成的。当然我希望这种合作还能够继续延伸下去。
记者:今年5月21日“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获得2003年度世界银行“杰出贡献奖”,请你谈一下这一奖项的评选程序和标准。 伏格乐:世界银行每年都要从全球2000多个项目中评选出数个最具成就的项目。首先由各洲局推荐,再由评选委员会对获得提名的项目进行近数个月的各项调研,最后再确定终极获奖者。评选标准不仅包括世行下属机构的工作效果,还包括各个国家对合作满意的程度、提供支持的质量及在促进平等、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等因素。从1996年至2000年间,有涉及到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300个世行项目获得提名。2000年,有67个项目获得提名,但最终只有3个项目最终获得奖励;2002年也只有3个项目获奖;这次获得提名的有54个项目,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和其他3个项目最终脱颖而出。
记者:在今年“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世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及与会的各国代表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你认为这一项目在中国成功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伏格乐:该项目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而且非常成功的一个水土流失控制项目,它为促进中国西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0年来,该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有关部门及世界银行官员的高度评价。1995年9月,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一行考察延河项目区后,赞叹不已,称这是他所见到的“最出色的项目区之一”。他说,“在许多国家都有过同类项目,能取得这样大成就的只有中国。”世界银行将其作为世界银行为农业项目的“旗帜工程”,正在向世界其他国家宣传推广中国的经验。
记者:在临别前,能否谈一下你对中国尤其是对陕西的印象?
伏格乐:我一生最主要的时光,都投入到了关注黄土高原、黄河和中国的农业领域。因此,在中国的经历对我一生都非常重要。我去过中国许多地方,包括陕西的兵马俑、法门寺……它地域的辽阔、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精深,都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至于我在中国的时间越久,越对它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中国人常说的许多话,越品味,越令我惊叹不已。如:“不到长城非好汉”、“摸着石头过河”,它不正是整个“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能够成功实施的真实写照吗? 在与项目工作人员数年的交往过程中,陕西人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是:坦诚、质朴、实干。这里最有特色的食物是“捞面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