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瑛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1-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张瑛作交流发言 总结经验 加强领导努力推进云南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全省国土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43万人。云南是长江、珠江、澜沧江、怒江、红河、伊洛瓦底江等河流的上游或源头地区,具有三江并流、六大水系、九大湖泊的独特资源。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自然条件,加之人口剧增带来的一系列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 近年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紧紧围绕预防监督、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监测评价四项任务,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深入开展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投入、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加强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全面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全省水土保持工作成效明显。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长治”工程能够取得可喜成绩,得益于水利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归功于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精心组织。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云南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有关部委、长江水委员会和各兄弟省市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云南省“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取得的成效、经验及下一步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设想作个简要汇报。 一、我省“长治”工程实施二十年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我省最早实施的国家重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之一的“长治”工程,自1989年启动实施以来,先后有昆明6个州(市)的31个县(市、区)被列入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项目县,实施了786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平方公里,完成投资17.5亿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4.41亿元经过二十年持续、规模、连片、综合的重点治理,“长治”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有效地促进了项目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取得了“三增三减”的好成绩,即农业人均基本农田由治理前的1.0亩增加到治理后的1.18亩,增18%;人均粮食产量由457公斤增加到510公斤,增1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891元增加到1309元,增47%;坡耕地面积由418万亩减少到267万亩,减36%,年土壤侵蚀量由11423万吨减少到10859万吨,减5%,减少了贫困人口29万人。“长治”工程已成为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工程,农民脱贫致富的德政工程,建设质量过硬的品牌工程,主要成效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了“七个”转变。一是治理范围从80年代末期的金沙江中下游地区扩大到丽江、迪庆等金沙江上游地区。二是从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扩展到以小流域为依托的大示范区建设。三是从综合治理向与面源污染防治、城市水土保持建设、节水灌溉示范等专项水土流失治理共建互补的局面转变。四是在防治思路上由人工治理为主向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结合转变。五是在投资渠道上从中央基建资金扩大到世界银行贷款,农户、企业等私营、个体经济注入等多种投资形式。六是在组织形式上由政府发动、群众投工、国家补助向政府协调、水保规划、群众承诺、投资引导方向发展。七是在建设管理上由农民施工、集体管护为主向人机结合、自我管护方向发展。 (二)开展了五项试点示范工程。一是大示范区建设。楚雄州围绕“创建全国一流水土保持大示范区”的目标,依托104条小流域、72个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小区,统筹规划,加快整合,突出特色,创新机制,初步建成一个规模大、机制活、效益好的3000平方公里的大示范区。二是生态修复试点。西山、宣威、大姚、姚安等4个“长治”工程县分别开展了全国和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共实施生态修复面积15.53万公顷,探索出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好路子。三是城市水土保持试点。楚雄市和西山区按照水利部的要求认真开展城市水土保持试点工作,并结合实际建设了一批独具特色的城市水保示范工程,实现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域由农村为主向农村和城市并重转变。四是科技示范。晋宁县大春河小流域通过近十年的治理,逐步建成了集农业种植、园艺观光、科普教育、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生态园区,被水利部列为“全国十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之一。元谋县开展了干热河谷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和科研工作,将滴灌、喷灌、微喷灌等技术应用于水土流失治理中,提高了青枣等经果林产量,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推广应用价值。五是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嵩明县以松华坝水源区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面源污染防治试点工程为契机,拓宽工作思路,积极实践和探索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资源的技术路线。 (三)提高了三大效益。一是提高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006年我省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冬春夏连旱,粮食受损,烤烟减产,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威胁。“长治”工程区由于采取生物、农耕、工程等综合治理措施,营造水土保持林,涵养水源,旱情有效减轻。二是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牟定县飒马场小流域实施了“长治”工程后,人均建设了2.6亩基本农田,粮食亩产从200公斤增加到600公斤,植被覆盖率从43%提高到7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364元增加到1770元,创造了山区生活优于坝区的奇迹。三是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马龙县通过对耕地样方的监测表明,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后年新增拦蓄径流18万方,土壤有机质含量由0.5提高到1.27,全氮、全磷、全钾分别提高64%、24%和6.5%。 (四)形成了一批治理模式。我省“长治”工程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实践,总结出了在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科学方法和技术路线。例如以沾益县响坝河小流域为代表的高效农业型水土流失治理开发模式、以威信县杨家寨小流域为代表的石坎梯田治理模式、以宣威市得卡河小流域为代表的管池配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治理开发模式、以西山区龙和小流域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以古城区团山小流域为代表的种、养、加相结合兼顾休闲度假的治理开发模式等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和开发模式,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二、我省“长治”工程主要经验和做法 我省“长治”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路子,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主要是: (一)以机构队伍建设为基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搞好工作协调。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抓好“长治”工程建设,必须要有一支政治强、素质好、业务精的水土保持队伍,必须要在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省高度重视机构队伍建设和组织领导工作,做到所有“长治”重点州(市)县都成立了由政府领导任主任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在我省机构改革中,水土保持机构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充实。目前,全省“长治”区共有水土保持管理机构49个,技术服务机构20个,监测机构21个,管理、技术人员526人。 (二)以广泛宣传教育为先导,切实开展预防保护和监督执法工作。我省坚持以宣传教育为先导,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利用公益广告、知识竞赛、群众汇演等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法》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增强了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各地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切实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初步构建了人大监督、行业监督、舆论监督、技术监督、社团监督、群众监督等六大监督体系,预防监督工作在水土流失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以保证质量效益为核心,切实严格项目管理和加大科技措施。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效益,我省始终坚持把项目管理放在首位。在制度建设上,各项制度、办法逐步完善。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公示制和工程建设监理制、群众投工承诺制,实行县级报账制度。我省在“长治”第6期工程中率先开展了群众投工承诺制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成效,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重点工程建设中进行推广。在激励机制上,坚持“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领导不重视、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县减少投资乃至取消重点县的资格,对领导重视、工作得力、成效显著的县增加投资并给予表彰奖励。在前期管理上,省水保办严把质量关,对各县完成的小流域初步设计审查实行二审制,即现场初审、集中评审,保障了初步设计的质量,为工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在科技措施上,促使一批重点县分别与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学院等高校联合,开展了滇中高原山地典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水土保持功能及修复生态机理、红壤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等课题研究。同时鼓励科技创新,宣威市自主创新研发的田间灌注桩,投资少、用水量小,增产效益明显,目前已在我省很多地方推广应用于农耕、烟草、果木等领域。 (四)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切实加大治理投入和促进新农村建设。“长治”工程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的奋斗史。在面临新形势、遇到新问题、出现新情况时,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勇于创新,从而推动整个工程建设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我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难度很大,而国家补助资金非常有限、治理标准要求较高的实际,我们始终坚持“谁治理,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大户承包治理,培育发展股份合作治理,稳妥进行使用权拍卖治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全社会治理水土流失、开发水土资源的积极性。元谋县扶持发展购买“四荒”面积50亩以上的水土保持专业户、重点户227户,承包治理开发“四荒”9.96万亩,投资5730万元(其中民营资本5127万元,国家扶持资金603万元,累计投入劳动工日206万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6.4平方公里。永仁县鼓励企事业单位、个体老板治理开发“四荒”,种植葡萄、蚕桑、油橄榄,掀起兴办“绿色企业”高潮,17万多亩荒山转让并得到治理,总产值达到1968万元,实现人均1.7亩经果林。姚安县在小流域治理中推行“借山治理”的办法,县水保办与村委会签订“借山治理”合同,借山6000亩,借期20年,20年内由水保办负责投资营造、管护、经营,合同期满后由县水保办无偿将林木及设施移交给村民小组。这种治理方式,是继“四荒拍卖”后的又一新举措,改变了水土保持长期建管分离、只治不管的局面,较好地实现了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三、“十二五”期间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设想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来衡量,与其他兄弟省市相比较,我省水土流失防治任务还很重,“长治”工程建设的差距还很大,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超过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金沙江流域的45个县(市、区)只有50%的县开展了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且投入力度不够,按照现有的资金投入规模,还需要10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将水土流失面积初步治理一遍。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水利部、长江委等国家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原则,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大面积封育管护并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加大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坚决控制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确保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石漠化治理初见成效,西南诸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开始启动。力争通过15—20年左右的时间,使全省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治理或修复,大多数地区生态环境趋向良性发展,水土保持治理成果得到巩固,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每5年减少2个以上百分点,九大高原湖泊、滇中、滇东南岩溶石山区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全民水土保持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进一步增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率达到100%。 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切实加强《水土保持法》的学习、贯彻和落实,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向同级人大常委会及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水土保持工作的制度,建立年度水土保持公告制度,接受同级人大常委会、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公众的监督;建立政府领导任期目标考核制,层层签订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书;同时在资源开发和基本建设当中,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进一步开展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行动方案,抓紧实施行动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进一步创新宣传方法,深化宣传内容,细化工作计划。在宣传对象上,要做到面向各级领导、面向建设单位、面向广大群众“三个面向”,在宣传形式上,要做到深度与广度结合、经常与集中结合、一般与重点结合、对外与对内结合“四个结合”。针对不同工作阶段的具体情况,明确宣传的目的和侧重点,加强对水土保持国策宣教工作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宣传效果的评估和奖惩机制,促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提高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率。省级水土保持方案申报审批率要达到100%,市、县两级申报审批率要大幅度提高。同时,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加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以全国开展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建设为契机,加大对违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单位或个人进行依法查处的力度,力争从根本上扭转边治理、边破坏以及一家治理、多方破坏的被动局面。 四是进一步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继续抓好“长治”、“珠治”等重点工程建设,认真落实好项目责任主体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资金使用报账制、产权确认制以及投劳承诺和公示制等制度,确保重点工程健康发展;加快“世行贷款”水保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提款报账进度,强化宣传培训,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加强生态脆弱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完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相关政策措施,形成生态修复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现有生态修复成果。争取尽快启动实施云南省西南诸河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整治工程等,切实改善西南诸河流域和坡耕地集中地区的生态环境。 五是进一步抓好水土保持监测预报工作。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机构,充实、培训监测预报人员,尚没有水土保持监测机构的州市今年底之前必须成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分站;争取尽快启动云南省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建立以“3S”技术为核心的集监测、分析、处理、传输为一体的动态反映水土保持状况的数据库。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