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曙阳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1-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陕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曙阳作交流发言 实施“长治”工程 造福秦巴人民 各位委员,同志们: 按照大会安排,现就我省“长治”工程建设情况做以简要汇报。 一、陕西长江流域基本情况 陕西地处内陆腹地,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省份。全省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760万人,辖10个设区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107个县(市、区)。桥山和秦岭把陕西分为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自然区域。北部是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植被稀少。中部是关中平原,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好。秦岭以南的陕南地区属长江流域,涉及西安、宝鸡、汉中、安康、商洛5市的31个县(区),流域面积7.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70多万。陕南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优美,物种丰富,是世界珍稀动物金丝猴、大熊猫、朱鹮的栖息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区,但由于山高坡陡,暴雨频繁,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我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65万平方公里,年流失泥沙总量1.2亿吨,面积仅占长江流域总面积的4%,年输沙量却占长江上游年输沙量的20%。搞好陕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期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尤其是1989年实施了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来,在国家有关部委和长委的大力支持下,我省长江流域各级政府带领广大群众,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认真实施“长治”工程和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扶贫开发等工程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17亿元,治理小流域1000多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7万平方公里。水保生态建设投资之多、群众参与范围之广、生态改善步伐之快都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好的时期,有力促进了陕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 二、我省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效、做法和体会 20年“长治”工程建设,深化了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强化了各级政府的水土保持职责,锻炼了一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水土保持队伍,同时探索出了符合陕南实际的治理思路和模式,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改天换地、造福百姓的“长治”精神。“长治”工程在陕南地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以工代赈、扶贫开发等项目一起成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 (一)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态环境明显好转。重点治理区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综合防治体系,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20年来,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7374.40平方公里减少到4172.13平方公里,小流域综合治理程度提高43.4%;新增林草措施面积2859.02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提高37.9%;土壤侵蚀模数由每年每平方公里2644.47吨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1187.42吨,年减少土壤侵蚀量722.80万吨,整个治理区由中度侵蚀下降为轻度侵蚀。尤其是大面积的荒地造林和对坡耕地的集中整治,降低了水土流失等级,加上推行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工程,使流域内的自然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治理区内昔日的荒山变绿了,坡地变平了,浑浊的溪流变清了,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又重归故里了,众多小流域初步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系统。 (二)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有所提高。在“长治”工程实施中,我们坚持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突破口,不断改善秦巴山区脆弱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缓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努力增加基本农田面积。20年兴修基本农田35903.90公顷,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16亩,农业人均产粮501公斤。二是配套改善坡面水系工程,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重点流域坚持治坡与治水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布设蓄、引、排、灌工程体系,增强了拦蓄降雨径流的能力,增加了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增产增收的目的。三是突出沟道整治,构筑稳固的上拦下保防线,既防止了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又有效保护了农田、村庄。许多流域把堤路建设相结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防洪保安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据有关部门分析,通过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项目区粮食亩产净增159公斤,粮食总产在耕地面积减少36.9%的情况下增加25.3%。 (三)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经过多年治理,项目区农业用地下降36.94%,林业用地提高30.91%,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83.85%提高到95.87%,产出率提高4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199元提高到2356元,增长96.4%。项目区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杜仲、蚕桑、茶叶、板栗、核桃、花椒、银杏等特色产业,累计新增经济果林面积78404.02公顷,人均达到1.14亩。农业内部粮经比例由9:1调整到7:3,农村经济发展跨上了新的台阶。 (四)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山、水、田、林、路、电、塘、渠综合措施的配套建设,使项目区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村脱贫致富步伐大大加快。173个村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迈入了小康示范村的行列,5000户、3万余人通过发展主导产业走上了富裕之路。凤县、商南、白河等县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使1000余户、5000多名长期居住在边远山区的贫困人口移居到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城镇周围,解决了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问题。 在20年的“长治”工程建设实践中,我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精心组织、统筹安排,按照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治理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大力开展山、水、林、草、田、园、路、村“八位一体”的综合治理,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创造和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我们的体会有四点:一是水土保持必须树立大生态、大水保的观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路子。生态建设工程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切实把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尤其是要紧贴“三农”问题,立足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收和环境改善,保护江河水质、治理水污染。二是水土保持必须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重视、齐抓共建的长效机制。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事业,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社会各方的共同关注,需要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针对陕南秦巴山区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较差的突出问题,我们始终不渝地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长治”工程和其他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内容,保持了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三是只有坚持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防治并重,才能确保水源区生态安全。陕南地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为了确保一江清水供北京,陕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批示精神,在全力抓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同时,编制了《汉丹江水污染防治规划》,并将汉、丹江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纳入《陕西省秦岭生态功能区规划》。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治理工业污染,关停排污不达标企业65家,废水排放达标率由59%提高到87%,污水排放总量减少近35%。投资3亿元,建设垃圾和生活污水处理5座。四是水土保持必须走依法行政的路子,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开发建设活跃、人为水土流失有所加剧的态势,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行政许可法》,统筹兼顾当前和长远利益,正确处理经济开发和生态保护,严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和检查验收关口,督促落实水保方案和“三同时”制度,遏制了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巩固扩大了治理成果。 三、“十二五”水土流失治理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在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启“十二五”新征程的关键时期,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安排当前,意义重大。听了其他省市的情况介绍和主任委员的工作报告,我们深受启发、倍受鼓舞,同时也感到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总结,科学谋划,全面做好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为建设“生态陕西”奠定坚实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们的工作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基础,以满足群众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为前提,以实施“长治”、“丹治”等重点项目为抓手,妥善处理当前与长远、治理与开发、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扎实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是: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巩固提高治理面积5000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10万亩,新增林草面积80万亩,使小流域治理程度提高40%,植被覆盖率提高20%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实施“长治”、“丹治”工程为重点,全力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草、田园路村综合治理的思路,把重点治理区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十二五”期间治理小流域500条,创建精品小流域100条。 二是强化水资源保护工作,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认真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综合治理工业污染,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坚决关停污水排放不达标的“五小”企业,大力推进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地发展绿色产业和有机农业,严格控制面源污染,实现一江清水供北京的目标。 三是加强预防监督执法,切实巩固治理成果。按照“大封禁、小治理”的思路,进一步扩大封禁范围,逐级夯实管护责任,依法推进生态修复。加大对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严格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加强检查监督,把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落实到位。 四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形势下项目建设和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多元化的项目投入机制,积极研究丹江口水库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完善政策措施,建立长期稳定的项目投入渠道。逐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社会化、制度化,强化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形成全民重视水保工作、参与水保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几点建议 长期以来,国家有关部委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水利水保事业给予了很大支持,我省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观。但从目前总体情况来看,治理投入明显不足,治理步伐比较缓慢,希望国家有关部委继续给予重点支持。 (一)建议继续开展长江流域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保持工作的连续性。长江流域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应向国家提出长江流域水土保持中长期规划方案,争取早日立项实施。 (二)建议尽快启动实施“丹治”二期工程。根据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和水土保持部际联席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精神,我省开展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二期项目规划,建议国家将我省水源区31个县(区)全部纳入二期项目实施范围。 (三)建议完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为了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我省对汉江、丹江流域现有工业企业进行了关、停、并、转,地方财政受到较大损失,当地群众就业和农业生产也受到一定影响。建议国家从财政转移支付丹江、汉江水源区生态补偿资金中明确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工作,加快建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四)建议提高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标准,降低并逐步取消地方配套。国家原来确定的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标准较低,考虑到价格上涨等因素,建议适当提高投资标准。同时,由于我省陕南31个县(区)中有18个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地方财政非常困难,恳请提高中央投资比例,降低并逐步取消地方配套。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