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发言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正其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1-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马正其作交流发言 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的发言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重庆实施“长治”工程20年来的工作情况和今后打算作一简要汇报。 一、主要成效 重庆是兼有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特殊直辖市。全市幅员面积8.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75.8%,水土流失面积占48.6%,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加之山高坡陡沟深,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水土流失治理任务非常艰巨。自1989年列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以来,在水利部、长江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通过实施“长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中央预算、世行贷款等,累计完成投入20.65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9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坡耕地减少45.4%,基本农田增加25%;累计治理小流域1093条;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4.5%,比1989年增长了23.5个百分点;土壤侵蚀量减少70%,年减少总量4000万吨;受益群众年人均增收350元。特别是“长治”工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的势头,减轻了三峡库区泥沙淤积,改善了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群众普遍得益受惠。我市“长治”工程建设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组织领导力度大。层层组建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实行政府分管领导挂帅,各部门齐抓共管。加强水保队伍建设,层层设立水保监督执法机构,充实了专兼职监督执法人员。强化工作责任,建立了上下联动、部门分工负责的目标责任制。加大项目建设监管力度,督查、纪检、审计等部门全程参与“长治”工程建设,确保项目管理规范。将水保工程建设纳入对区县党政班子年度目标考核,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面完成各项任务。 (二)群众参与热情高。把水土保持纳入生态文明宣传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生态保护、水土保持意识。在“长治”工程项目区,积极宣传项目建设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深入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激发了群众投劳投资参与水保项目建设的热情。南川区东胜石漠化试点治理区是典型的石灰岩地区,当地干群发扬苦干实干的“长治”精神,致力于坡耕地改造和绿化荒山建设,仅用半年的时间就建成了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水保林1080亩,使过去基岩裸露的“大碗土”变成了“层层梯田、绿树环山”的新农村景象。 (三)综合治理效益好。我市坚持统筹解决生态、经济、群众生计等各方面的问题,项目布局突出沿城、沿库、沿江、沿路的“四沿”重点,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建设森林重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与发展特色产业、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与实施扶贫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模式,较好发挥了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我市在三峡库区实施的柑橘项目、中药材项目,在渝东南地区实施的速丰林项目,在渝西地区实施的花椒、笋竹项目,因其生态经济效益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凡是群众欢迎的项目,治理成果都得到了较好巩固。2008年,我市启动实施水系森林工程,使水保事业迈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 (四)多方筹资合力强。一是各级财政加大投入。我们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按要求对“长治”工程进行了资金配套,并尽可能从农发资金、产业发展资金等方面增加对水保相关项目的投入。二是整合水利、农综、农业、国土、林业等相关部门资金,“打捆”用于水保相关项目建设。2008年,全市“打捆”用于水保项目的资金达1.1亿元。永川区在实施“长治”项目中整合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乡镇资金和村社资金,打造了以黄花梨为主导产业的百里优质水果长廊,帮助项目区群众走上了致富路。三是积极探索并广泛推行个体租赁、股份合作和“公司+农户”等开发治理模式,广泛筹集社会资金投入水保项目建设。合川区在实施骑龙河小流域治理中,引进12个500亩以上的枇杷种植业主,形成了生产规模1.4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的产业。 (五)项目管理机制新。一是层层推行了水保项目投入“竞标”机制,真正体现“谁积极、支持谁”。二是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建立末位淘汰制,对工作推进不力、效果不好的区县,暂停安排水保项目。三是建立了水保项目开工前、竣工验收前和违规违纪查处“三公示”制度,依托新闻媒体对项目建设内容、投资构成、质量要求、责任人员等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四是建立先建后补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自筹资金先行建设,经竣工验收合格后优先安排补助资金。 我市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资金投入、预防监督执法等方面迫切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工程建设及后期管理的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工作打算 “十二五”期,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初步考虑以综合治理、监测评价、生态修复、城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为重点,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5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森林工程治理面积),新增保护面积1.5万平方公里。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完善治理规划。认真落实国发〔2009〕3号文件交给我市的任务,抓紧完善并组织实施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全市“十二五”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启动建设一批水土保持重点项目。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利用好世行贷款/欧盟赠款水保项目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坡耕地整治水保工程、革命老区水保工程等新的国家项目投资。继续整合各部门相关资金,集中实施一批水土保持大项目。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渠道,对有经济效益的水土流失治理项目,鼓励工商企业、个体私营业主、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通过土地依法流转方式投资参与建设,实施相关产业开发。积极探索土地入股、个人合伙等多种水保项目建设模式,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制度探索。 三是探索建管机制。进一步完善群众激励机制,政府给予群众“一事一议”水土保持项目适当资金补助,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筹协调作用,深入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项目监管制度,强化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最大限度发挥投资效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水土保持工程后续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治理成果得到不断巩固和提高。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依托,大力推广水土流失治理先进实用技术。逐步完善水土流失监测预报体系,建立信息网络系统,提高监测预防工作的时效性。借助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在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研究,逐步找到适合库区特点、科学、高效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五是加强依法治理。认真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强水土保持执法监督,重点加大交通、电力、房地产、工业园区等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强化矿山开采、煤炭开采、铁路建设等项目的水保执法,依法严厉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的案件,巩固工程治理成果。 三、几点建议 就下一步国家支持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提四点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进一步将水土保持项目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平方公里100万元以上,取消对贫困地区项目资金配套的要求。 二是鉴于重庆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建议将重庆各区县全部纳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规划范围,并作为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实施区域。 三是请水利部、长江委帮助呼吁,在三峡工程后续规划中更加突出库区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重点,扩大投资规模。 四是请水利部、长江委帮助呼吁,尽快建立三峡库区生态补偿机制。这对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非常重要。 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与各兄弟省区一道共同加快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治理,为三峡库区乃至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最近更新

微信 欢迎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