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文阳作交流发言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9-11-27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王文阳作交流发言 发扬“长治”精神 再造水土保持品牌工程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流,长江流域横跨中国的西南、华中和华东三大经济区,长三角是我国社会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35.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62.6%。搞好长江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不仅关系到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自1989年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即“长治”工程以来,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各有关省(市、区)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长江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维护长江流域生态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天,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在这里召开第十四次会议,为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和总结经验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借此机会,我谨代表贵州省人民政府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和帮助贵州“长治”工程建设的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办领导、长江委及兄弟省(市、区)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贵州“长治”工程二十年建设成效、主要做法、下步打算作简要汇报: “长治”工程涉及我省30个县(市、区),20年来共治理了498条小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7万km2,完成总投资8.24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58亿元,地方配套0.93亿元,群众自筹3.73亿元。 一、成效上,全民参与、开拓进取,协力创建“八个一”工程 (一)铸就了一种精神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长治”工程建设,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当作振兴地方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立省”的大事来抓。专门成立了分管省长为主任委员、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为委员的贵州省水土保持委员会,负责协调解决“长治”工程中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强化领导任期内的目标考核。各级政府领导都建立了自己的工程联系点,经常深入工地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长治”工程铸就了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广大工作者积极投身水土保持事业。 (二)树立了一面旗帜 我省“长治”工程建设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工程、植物、保土耕作三大措施合理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治理中突出实效,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在指导思想和防治效果上积累了宝贵经验和取得了巨大成效,被群众誉为“希望工程、致富工程、德政工程”,树立了一面生态建设的旗帜,引领着后续相关生态建设项目发展和前进。 (三)打造了一个品牌 我省“长治”工程建设根据实际以坡耕地改造为突破口,大力建设基本农田;以水系整治为主线,解决农业灌溉用水;以道路配套为先导,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荒坡地造林为重点,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以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实施开发性治理。在措施布设上突出集中、规模、连片,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先后建成了驮煤河、龙坝、田冲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小流域和全国闻名的贵毕大示范,得到了各级领导高度评价和群众广泛赞誉。“长治”效益已日益凸显,“长治”品牌已深入人心。 (四)发展了一方经济 我省“长治”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一手抓治理水土流失,一手抓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地引进公司、企业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延伸水保产业链条,增强水土保持活力,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地方经济等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现了群众增收、企业盈利、地方发展的三赢目标。 (五)富裕了一批群众 我省坚定不移地把促进农民增收贯穿于“长治”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制定优惠政策通过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吸引规模大、效益好、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强的治理开发大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逐步实现大户带小户、一户帮一户、全村都致富的目标。在大户的影响下,许多群众依托“长治”工程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六)健全了一套制度 我省“长治”工程建设除了按国家要求结合水土保持实际参照基建程序管理外,还根据不同时期水土保持面临的形势及其特点,不断探索和创新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先后借鉴、探索和总结出适合我省水土保持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农户参与制、项目公示制、报帐制、合同制、投工承诺制、技术人员蹲点制、产权预先确认制等制度和办法,对规范工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完善了一条路线 我省“长治”工程经过20年的探索实践,按照国家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总结出一条比较完善和切合我省实际的技术路线,即:在指导思想上突出生态效益,同时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防治方略上,既加强人工治理,也注重生态修复;在组织实施上,既依靠政府组织群众治理,也注重把政府推动和依靠市场机制推动结合起来;在合成治理上,通过整合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提高小流域治理程度,树立样板和示范工程;在行业管理上,在搞好重点治理的同时,切实加大预防监督力度,同时积极建立水土流失监测网络和监测预报信息系统,推进传统水保向现代水保转变。 (八)锻炼了一只队伍 各级水利水保部门技术人员在严格的要求下和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本领、增长了才干,磨练了意志,迅速成长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力军和突击队。我省正在开展的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既是“长治”县又是石漠化试点县的,石漠化治理各项任务特别是前期工作绝大部分都是由水保技术人员完成的。 二、做法上,坚持“六抓”、增强“六性”,全面加强“长治”工程建设管理 (一)抓组织领导,增强行政推动的保障性 我省把组织领导放在治理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切实增强行政推动的保障性。政府领导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并作为领导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抓一级,一抓到底。各重点防治县将“长治”工程作为扶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纳入政府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和协调,搭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平台,形成了 “水保搭台,政府导演,部门协作”的建设格局,有力推动“长治”工程顺利实施。 (二)抓调查研究,增强规划设计的针对性 一是摸清实情、找准优势。设计人员深入实地,全面摸清流域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交通条件、水土流失现状等,在此基础上找准小流域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打牢规划设计的基础。二是征求民意、集思广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做规划”、“入户听建议”等方式,深入现场与农户面对面进行交谈,把群众的想法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突出规划设计的针对性。三是精心设计、科学规划。统筹考虑小流域各方面优势,明确小流域治理的发展目标,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力求每条小流域治理既改善生态又富裕群众,既因地制宜又特色鲜明。 (三)抓思路转变,增强治理工作的引导性 思路决定出路,符合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际的治理思路对促进工程建设事半功倍。我省在“长治”工程建设中十分重视观念转变,各级水利水保部门准确把握不断变化的水保形势,认真领会国家有关政策精神,深刻分析水土保持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不断解放思想,及时调整观念,持续创新思路,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正新思想和新观念,形成更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确保了“长治”工程在20年的治理进程中始终稳步向前推进。 (四)抓精品工程,增强生态建设的示范性 我省“长治”工程建设坚持抓点带面,强调集中连片,突出措施规模。毕节地区以贵毕高等级公路为纽带,建设成融环境优美、绿色产业和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绿色通道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大示范区,形成了大示范、大推动、大发展的格局。通过点上工程的典型示范,面上工程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达到了示范一点,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五)抓后续管护,增强效益发挥的持续性 为达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的目的,各地在治理成果的后续管护上,针对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特点,积极探索和尝试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先后探索出了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基地、反租倒包、干部职工领办、引资合股经营、能人自主投资经营等成功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六)抓监督执法,增强预防保护的自觉性 我省坚定不移地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一手抓治理,一手抓预防监督。在搞好重点治理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搞好监督执法,努力控制和减少人为新的水土流失,巩固已取得的治理成果,使有限的水土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切实保护。通过加大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增强了全社会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使生态环境预防保护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认清形势、理清思路,再造水土保持品牌工程 我省经过“长治”二十年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长治”工程深入民心,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省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长治”工程管理体制改变后,因没有规划作支撑缺乏统一指导,经费投入没有保障,补助标准偏低,治理进度缓慢,难以满足水土流失地区群众加快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为了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下一步工作中我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和打算。 一是建议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组织长江流域各省编制一个综合的国家层面的“长治”工程建设规划,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名义报请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确保“长治”工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是在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统筹下,建议国家提高治理补助标准,并降低地方配套资金的比例。 三是探索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拓宽水土保持投融资渠道,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四是继续积极探索通过租赁、股份合作、拍卖“四荒”使用权、资金扶持等多种形式吸引大户和公司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提升我省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平。 五是进一步加强预防监督工作,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审批和验收为突破口,狠抓“三权”落实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避免在开发建设过程中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总之,加快“长治”工程建设步伐,提高综合防治水平,建设好长江上中游的生态屏障,为流域各省(市、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贵州以及整个流域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学习各兄弟省(市、区)好的经验和做法,调整思路,再造水土保持品牌工程,推动我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