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水利厅:全面贯彻《水土保持法》 努力建设生态大省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08-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土地面积38.3万km2,人口4240万,其中三分之一为少数民族。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4.13万km2,年流失土壤量5亿t,石林、土林和沙林就是多年水土流失的结果,全省82%的贫困县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措施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生态大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客观需要。
一、水土保持成效显著
(一)监督执法工作上新台阶。水土保持监督机构由70个增加到143个,专兼职水土保持监督检查员由1766人增加到3795人,水土保持管护员由916人增加到7178人。审批水土保持方案由92个增加到6238个,征收“两费”由33万元增加到2380万元,督促生产建设单位投入水土保持资金由85万元增加到3.4亿元,查处人为造成水土流失案件由67件增加到2549件。
(二)重点治理工作全面推进,快速发展。重点治理县由“八五”初的8个,增加到“九五”末的94个。水土保持投入由“八五”的1.67亿元增加到“九五”的6.74亿元,其中国家投资由0.91亿元增加到2.28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由“八五”的7517 km2,年均治理1503 km2,增加到“九五”的10674 km2,年均治理2135 km2。
(三)三大效益显著,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据遥感调查,与1987年相比,1999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减少5097 km2,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明显好转,金沙江流域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1500万t。“长治”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由治理前的11558 km2下降为4501 km2,下降61%,年土壤侵蚀量由3848万t下降为1783万t,下降54%。有林地面积378万亩增加到619万亩,增加64%,草地面积由100万亩增加到129万亩,增加29%。坡耕地面积由360万亩减少为250万亩,减少31%,其中大于25度以上陡坡地减少44%。农业人均耕地由2.24亩减少为2.03亩,人均基本农田由0.83亩增加到1.10亩,人均经果林由0.11亩增加到0.63亩。粮食亩产由201kg增加到258kg,粮食总产由73.14万t增加到115.9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69元增加到645元。
二、主要作法
(一)人大加强检查,部门密切配合
省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建设工程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议”,每年都组织2~3次水土保持执法视察。“九五”期间,我省各级人大共视察水土保持工作531次,开展调研253次,提出建议829件。
为抓好内昆铁路执法工作,省人大组织3 次视察,省人大环保世纪行进行1次追踪报道,昭通地委、人大、行署进行9次检查;水行政主管部门发出3个通知,检查76个工点,向省人大提交1份调查报告;铁路部门及下属工程指挥部严格实行铁路建设水保“三同时”制度,先后12次行文,54次自查,印发宣传材料3500份,书写标语350条,将水土保持列入标段负责人责任制,投入水土保持资金2.1亿元,为我省重点建设实行水保“三同时”制度作出了榜样。交通部、省交通厅也认真实行公路建设水保“三同时”制度,下发了文件,编制了昭麻、玉元等公路建设水保方案。除内昆铁路、临沧机场、小湾电站、玉元公路等一批国家和省级重点建设项目编报了水土保持方案外,外商和乡镇企业也积极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恢复性治理。如昆明市西山区封停滇池周边57家采石场后,在水保部门积极引导下,大渔采石场更新观念,在当年承受671万元的巨额损失下,依法编制水保方案,投资2400万元,种植花、草、树,将废弃采石场兴建为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休闲、赛马和斗牛场,由采石人变治理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坚持政府负总责,分类指导,积极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从水利基金中安排15%左右和小型农田水利经费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水土保持;发布了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预防保护区“三区”公告;将元江等12个县(市)列为省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县,每年由省级财政投入1300万元,开展省级重点治理。
1989年实施的国家“长治”工程,实施了29个县市500多条小流域,投入资金近3亿元,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35 km2,推动了“国债”和省级项目的开展。在工作中,各地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特点和主导产业发展,创造了不同的治理模式和不同的治理经理。楚雄州采取兰桉、黑荆混交方式,大规模、集中连片营造水保林219万亩,并充分利用自然恢复能力对现有植被管护221万亩,通过修枝和间伐,解决了山区群众的燃料,带动了乡镇企业中密度纤维板厂的发展。昭通地区以建设基本农田为突破口,配置坡面水系,用好生态水,促进退耕还林,有效解决了山区群众缺粮、缺钱问题。临沧地区把引进优质水果,发展农村经济作为重点,建立果园科技承包和风险金制度,创建了一批示范工程。东川区采取“稳—拦—排”方法,治理大桥河等18条泥石流沟,保证了城镇、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昆明近郊的晋宁县水保办受让荒山1800亩,吸引5家企业投资带来新的信息、技术和管理。建设梯地1026亩,钢架大棚90个,2560平方米的自控温室1个,实施喷灌、滴灌、微灌、渗灌等示范项目594亩,发展高品质蔬菜、花卉、金雀花育苗、园林绿化育苗等,为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生产取到较好推广示范作用。
(三)坚持不懈,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活动
省人大每年开展的环保世纪行活动,都组织记者采访报道水土保持工作。省水利厅每年邀请《人民日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等新闻单位记者宣传报道水保工作,在中央电视台和省台播放专题片,结合世博会宣传在《云南画报》刊登专版。牟定县政府牵头撰写的反映“长治”工程的报告文学《长江不会忘记》,被推荐为全省纪念建国50周年文学作品。姚安县将“长治”工程的做法和成效,编排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灯戏进行宣传。西双版纳州编印中傣文对照的水保宣传资料,在“两会”期间赠送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并分发各族群众。昆明、玉溪两市在著名旅游景点石林沿线、抚仙湖周边树立中英文对照电脑喷绘的水土保持宣传牌,在昆明市区制作了灯光照明的水土保持公益性广告牌。据统计,全省十年共安排水保宣传经费1000多万元,电视台报道1560次,广播电台1669次,报刊文章1122篇。全省主要公路干线、名胜风景区、县、乡、村界已形成网络式的水保宣传,重点治理区更是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全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意识普遍增强。
(四)深化改革,积极发展水土保持大户治理
元谋县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打破行政界限、所有制界限、短期承包界限;不限投资者经营规模、范围、方式;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三打破,三不限,一保障”政策,引进台商和沿海老板,以“政策+个体+农协”方式治理“四荒”资源,大力发展冬早蔬菜、印楝和水果。目前发展水保专业户157户,治理开发荒山7.28万亩。昆明铁路局退休职工赵成珠筹款160万元,在元谋水土流失严重的湾保土林承包荒山1万亩,就地聘请湾保村的剩余劳动力种植印楝,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吸引了因无生产出路、赌博造成家庭不和的群众参与治理水土流失,使一个赌博村变成文明村。永仁县采用“机关+企业+农户”的方式,引进成都恩威集团、昆明官房集团等省内外企业参与开发,县级机关企事业53个单位的职工自筹资金,与群众联营开发“四荒”资源,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治理开发荒山2.34万亩。牟定县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鼓励乡镇企业和个体业主投资开发荒山,兴办水土保持绿色企业2720个,治理开发荒山12.76万亩。全省已发展“四荒”治理户50万户,治理900万亩。
我省水土保持改革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距党中央、国务院建设秀美山川的目标还很远,我们将认真贯彻这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开创我省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