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水利厅:强化水保行业管理 共创荆楚秀美山川
来源: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网 上传日期:2001-08-13 打印本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特别是《水土保持法》颁布10年以来,我省水土保持工作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历程。到目前为止,全省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万km2,共建成基本农田800万亩,发展经济林400万亩,营造水保林4153万亩,种草60万亩,新增粮食7亿多公斤,新增经济收入30多亿元,减少泥沙下泄量4亿多t。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有效地遏制了人为的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在几十年的工作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这就是:坚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湖北秀美山川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核心,以《水土保持法》总揽工作全局,强化水保行业管理,实行“六个统一”,调动各方面“大干水保,干大水保”的积极性,共创荆楚秀美山川。这是我们今后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我们的作法和体会是:
一、必须深化认识,增强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工作合力,是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基本前提。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把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摆在首位来抓,大力宣传,大造声势,努力营造出水保为社会、社会办水保的良好氛围。
第一,从可持续发展、建设秀美山川的战略高度来深化对水土保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我省水土流失问题历来比较严重,治理任务十分艰巨。而且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流失和水土资源紧缺的形势更加严峻。加强水土保持工作,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促进可持续发展,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我们注重宣传、引导全省人民从战略高度来充分认识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大事,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全省上下充分认识到,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对于根治长江水患,保障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建设,对于促进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切实增强了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
第二,从湖北特殊的防洪形势和繁重的治理任务来深化对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的紧迫性的认识。我省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水资源分布状况,特殊的防洪形势,决定了水土保持在我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东西北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境内发源于周围山地的众多中小河流顺势而下,形成以长江、汉江为轴心的向心水系。长江、汉江在省境流长近2000公里,年均过境客水总量6300亿立方米,为省内径流总量的6倍多。我省是典型的长江、汉江洪水走廊,防汛历来是湖北天大的事。同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水资源状况,决定我省生态脆弱,水土流失容易发生,泥沙淤积江河,形成小洪水高水位,加重了防洪压力。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达6.85万km2,占总面积的36.8%,年均土壤侵蚀量达2.1亿t,对各类水利工程造成巨大威胁,治理任务十分繁重。对此,全省人民有切肤之痛,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作为防洪减灾的重要治本措施,在我省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加快上游的水土流失治理,才能减少泥沙下泄,减少中下游河道、湖泊、水库的泥沙淤积,延缓河床抬高,延长堤防、水库、泵站等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保证其功能正常发挥,提高其防洪减灾能力。通过联系特殊的省情、水情宣传教育,切实增强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危机意识、忧患意识。
第三,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来深化对搞好水土保持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我们体会到,水土保持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我省属多山省份,山区丘陵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9%,长期水土流失导致环境涵养水土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恶化,是影响广大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关键。在跨入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第三步战略全面实施之际,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夯实脱贫致富基础至关重要。水土保持的实质就是通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拦、截、蓄、灌、排措施配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它最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注意教育引导全省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切实增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责任意识、宗旨意识,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以过硬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地做好水土保持工作。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做好我省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力量源泉。
二、必须明确思路,适应形势,探索一条具有湖北特色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
水土保持工作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总结、积累、创新、升华完善的过程。几十年来,我省广大水土保持工作者,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出了“六个统一”的具有湖北特色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
第一,统一领导,明确责任。就是要发挥各级领导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领导作用。一是建立水土保持领导机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我省省、地、县三级都分别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任主任,计委、农委、财政、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水土保持委员会。宜昌市、恩施州的重点治理县市都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水土保持格局,专门负责水土保持工作。二是明确领导责任,建立水土保持工作目标责任制。我省重点县全部实行了水土保持第一责任人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的水土保持领导工作网络,使水土保持工作有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三是领导办样板,以点带面,促平衡发展。麻城市针对过去水保部门投入额度少,难以见效的实际情况,采取了“政府牵头,部门出资,共同建设”的新体制,要求统一建设项目,统一筹集资金,统一资金管理,市计委、水利局、扶贫办、财政局、民政局、土地局、农业局等10多个部门共筹集资金380万元,兴建了麻城市骑路铺水土保持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建设石坎梯田2000亩,种植日本甜柿5万株,大梨枣6万株,并按照《公司法》组成了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一年的开发利用,可望今年创产值125万元。
第二,统一规划,科学布局。一是根据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编制水保规划。全省各地根据地方特点和治理任务情况,确定工作目标、主攻方向,提出实施计划。1998年,我省组织修订了县级水土保持规划,其中《英山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被水利部评为优秀县级水土保持规划;2000年,全省各级都完成了“十五”水土保持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根据我省地形地貌和流失规律的特点,编制了“八大片”规划。2001年,我省完成了三峡库区、丹江库区、清江流域等“八大片”水土保持第一期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了专家评审。这项规划的编制,既为我省组织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宏观蓝图和科学布局,又为我省水土保持上项目、争投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坚持以县为单位,编制小流域规划。全省56个重点县市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注重效益的要求,进行了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拦、截、蓄、灌、排综合布局的小流域的编制工作。秭归县茅坪镇银杏沱村将水土保持与移民安置结合起来,按照靠路安置城镇化、靠山乐业基地化、靠港致富小康化、靠城发展现代化的思路,实行开发建设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移民安置、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山、水、林、田、路、果、气、房、景、貌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开发,倍受中央领导的关注和好评。
第三,统一筹资,捆绑使用。为了充分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我省各地探索了一条“各投其资,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各得其利”的资金投入的新机制。即将计划、林业、农业、财政等有关部门的有关资金,捆在一起,集中使用,按照统一的水土保持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一条流域一条流域地集中连片治理,不撒“胡椒粉”,达到“治理一条流域,培育一个品种,改善一片环境,致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秭归县“坚持投资渠道不乱,资金用途不变,各投其资,捆绑使用,各记其功,各记其利”的作法,形成了“政府协调,水保搭台,部门唱戏,齐心合力”的团结治理的新局面。县计委、财政、农业、林业、交通等部门共投入资金800万元,建坡改梯67.3hm2,发展经果林429 hm2,退耕还林草38 hm2,封禁治理200 hm2,建沼气池420口,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万km2。创办了集山、水、田、林、路,粮、茶、菜、果、气(沼气)、景(景点)于一体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高投入的宝塔河和银杏沱综合治理小流域,得到了李鹏、朱钅容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水保司焦居仁司长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第四,统一标准,确保质量。认真统一贯彻执行水利部印制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有关技术标准,并严格按照部颁标准实施。大悟县十分重视工程标准质量,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保证质量的措施和办法。一是制定了《坡改梯技术标准》、《小型水保工程定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规划摘要》等并印制成手册,分发到各乡镇,统一质量标准。二是举办培训。我省定期举办计算机、水土保持业务知识、财务管理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每年秋季冬建前都要举办水利水保建设施工培训班,不断提高水保队伍素质。三是加强技术指导。每个工地都要派一至二名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指导。丹江口市强化“三个服务”,即治理前的规划服务,治理中的技术服务,治理后的管理服务,收到了好的效果。四是加强督办。水利局成立技术督办组,对全县水利水保工程进行定期检查督办。为了让干部群众都能熟记工程质量要求,水保部门把坡改梯的质量编成顺口溜。即“梯地盘山转,等高不等宽;岸宽一尺半,一律砌石坎;砌石稳平紧,地面成水平;内沟八寸深,一尺耕作层;道路规划好,出水就地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秭归县对重点骨干工程实行了“四制”。即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建设合同制及工程质量监理制。并要求动工前做到“五有”,即有施工组织,有施工建设合同、有工程设计图纸,有施工管理方案;施工中做到“三不准”,即不准随意改变设计,不准降低质量标准,不准突破工程资金预算;竣工后,做到质量、效益、管理创一流。
第五,统一检查,严格验收。一是严格检查验收制度。省、市(州)、县(市)对各类工程验收程序、办法及质量标准作了明确规定。重点工程由省、流域机构组织验收;其它工程验收则以市(州)为主。验收时,要对工程进度数量、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凡是工程建设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坚决返工;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不予验收结帐。二是严格验收程序。各项工程竣工后,由实施单位先开展自查,自查认定合格后,写出申请验收报告;县(市)主管部门接到申请验收报告后,组织有关部门对项目建设进行实地验收,并写出书面验收结论,所有参加验收人员必须签字方视为有效;县级验收合格后,向市(州)呈递申请复验报告,由市级组织复验。属于重点工程的,要请省或流域机构组织的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要限令定期整改。三是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我省重点项目县市推行了工程质量责任制,并尽量将检查验收指标予以量化。红安县推行水保工程技术责任制,每项工程都有明确的技术负责人,没有工程技术负责人签字的工程质量单,财务人员不得拨付工程资金。秭归县、大悟县、宜昌县对水保工程项目的验收推行“二书”、“一表”的项目管理模式。“二书”即流域验收鉴定书、财务决算书。“一表”即资金拨付会签表。谷城县对水保工程质量实行“一制”、“一卡”、“四统一”。“一制”即工程的责任人质量终身制。“一卡”即每个工程都建卡存档永久保存。“四统一”即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标准、统一验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第六,统一管理,完善提高。一是坚持验收兑现制度。各地根据项目建设验收的质量和数量,按照项目规定的补助标准兑现补助资金。如坡改梯工程每亩补助200至300元,水保林每亩补助30至50元。部门对同项目同地块不重复投资。二是严格拨款制度。工程动工时,预拨30%三材费,任务完成一半时再拨30至50%,预留20%资金,待竣工验收合格后再结帐兑现。三是坚持专款专用制度。利川市对重点工程资金实行封闭运行,确保专款专用。宜昌县坚持资金拨付会签制、竣工验收决算制。即工程完工后,由项目单位在自验的基础上申请县水保局对其复验,复验后由验收组签发验收鉴定书,对其质量、数量等进行量化评价,然后凭验收鉴定书办理工程决算手续。四是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红安县对每项工程要求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管理责任人,明确技术负责人,明确质量负责人,实行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实行以奖代补制度。秭归县每年设立20个先进单位,30名先进个人,通过验收评比,分别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管理中,针对不同的流域,不同的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努力达到不断完善提高的目的。
我省探索的水土保持“六个统一”的治理模式,有效地强化了水土保持部门的行业管理,提高了水保部门的地位和形象,较好地处理了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责、权、利之间的关系,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三、必须加强领导,搞好部门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创湖北秀美山川
我们认为,水土保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社会公益事业,是一种政府行为。只有争取领导重视,才能使水土保持工作真正摆上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才能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协调,才能使工作落到实处。为此,我省各级各部门都十分注重加强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
第一,强化地方领导责任制。我省国家重点治理县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市)都明确了政府第一把手为水土保持第一责任人。全省普遍推行了“五包”、“五定”的领导责任制。“五包”即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管理区、管理区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户;“五定”即是对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定领导、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定奖惩。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
第二,搞好部门配合。省计委管项目,负责审批、立项;财政部门管资金,负责资金的下达;审计部门,负责资金的审查、审计;水利部门负责规划、方案、质量、技术和施工指导。计委、财政、审计、水利、农业、林业、环保等部门做到各尽其职,各尽其责,紧密联系,通力合作,协同作战。
第三,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干大水保的积极性。鼓励广大农民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加快全省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全省上下一盘棋,形成合力,共创荆楚秀美山川。